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护理查房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护理查房


病因
有的无前驱感染,在完全健康的基础上发生共济失调。 还有少数病例先有共济失调,10~20天后出现发疹性疾病。
解剖学因素
• 小脑综合征可根据症状是由于中线结构或半球结构的损害分类
小脑中线结构在运动执行、快速和缓慢的眼球运动、平衡/下肢协 调、前庭功能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小脑中线结构损伤往往会出 现步态共济失调和不平衡、躯干共济失调、辨距不良、眼部表现、 头部晃动和眩晕。。
神经影像学检查:常选用CT或MRI以排除后颅凹病变,特别 是脑干、小脑或第四脑室肿瘤。
诊断
在对共济失调患者进行问诊时应注意询问年龄、性别、发病 模式(急性、亚急性、慢性、发作性、持续性、进行性),共济 失调的分布情况(单侧或双侧),影响范围(视觉、眼球、肢体、 躯干)。
儿童突发共济失调,尤其在发病前几周内有相关的前驱疾病, 应怀疑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确立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更 严重的疾病。对于大多数有典型主诉症状的病例,可以通过 重点病史、详细的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毒理 学筛查来确立诊断。
临床表现
50%有眼球运动异常:如眼球震颤.眼球阵挛。 语言障碍,约半数患者有不同类型的语言障碍 3岁以下小儿表现为词汇量减少或者完全丧失。3岁以上的小儿主
要表现为吐字不清,口吃等。 可见四肢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亢进。
临床表现
颅神经多不受累,眼底正常,无颅内压增高,感觉功能正常。 其他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眩晕、
感染,中毒或肿瘤等均可引起急性小脑 性共济失调,但临床上多指由感染性原 因所致者,即急性小脑炎。
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病毒或细菌直接侵袭神经导致的变态 反应。
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见于各年龄小儿,以1~4岁最为常见,无性别 差异,约80%病例在共济失调发生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如发 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等。
鉴别诊断
需要排除以下疾病:
1、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可确诊。
2、药物中毒:见于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过量引起的共济 失调,根据病史和测定血中药物浓度可助诊断,停用该药则 症状消失。
鉴别诊断
3、先天性代谢异常:如高安血症、色氨酸转运异常等引起的 共济失调多反复发作,可根据家族史、代谢特点、智力低下等 进行鉴别。 4、后颅凹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脓肿、血肿等情况时,临床 上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小脑症状,根据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 断。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软,构音欠清楚(既往如此),眼球 震颤阴性,直线行走不能,闭目难立征阴不稳,四肢肌力正常。
给予II级护理,普食,监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完善三大常规, 血凝,生化,肿瘤标志物,头颅增强MRI,脑电图等各项相关检 查。
拟予静脉滴注丙球25g静滴qd*5天对症支持治疗
Part 03
在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 如果患者存在营养不良、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或
急性乙醇中毒等情况,静脉给予维生素B1治疗可使神经症状 获得良好的康复。 急性期以加强护理、保证营养和休息为主。应采取适当措施 防止共济失调而至意外伤害。
预后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在出现症 状的2-3周内消退且没有后遗症, 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为10-12日。
如果考虑共济失调的病因为免疫介导所引起,则还需进行相关 检查: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核抗体、 抗GAD 抗体和抗谷蛋白抗体。
辅助检查
脑脊液:大多数正常,1/4病例可见轻度细胞增多,病程后 期个别可见蛋白升高,如细胞或蛋白明显升高应考虑其他疾 病。
毒物检查:对有可疑中毒者可进行血、尿或其他分泌物的毒 物检查。例如铅、铊等重金属浓度分析等。对有抗癫痫药物 服用史者应特别注意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如苯妥英钠、卡马 西平、苯巴比妥等。
小脑半球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计划和复杂任务的协调有关。一侧 半球的损伤症状在同侧肢体最为明显。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轮 替运动障碍、辨距不良、肢体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和小脑共济 失调性言语障碍
发病机制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认为其本质上是由自身 免疫引起的。
一.常见的是继发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超过1/4的病例与水痘有关。许多 其他感染性病原体也可能与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相关,包 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甲型肝炎、单纯疱疹病毒1型、人类疱疹病毒6型、麻疹、腮腺 炎、细小病毒B19、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疟疾、肺炎支原体及伤 寒。
护理诊断我形象紊乱 药物副作用 知识缺乏 焦虑 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应激性溃疡、骨髓抑制
护理措施
1、环境: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做好基础 护理。去除影响患者情绪的不良因素,创造良好的环境。
2、饮食:对于急性卧床的患者,给予半流,少食多餐。保 证饮食中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缓解期和恢复期内 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增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肉类、鱼类、 蛋类、乳类、豆类等,多食蔬菜水果。观察患者进食情况, 有无吞咽困难发生。
大约90%的患者在没有接受特定治 疗的情况下,症状会在数周内完全 消退,而其余10%患者则存在一些 长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极少情况下,症状会持续数周而没 有好转,若病情不断恶化或者症状 持续超过3周,则应该进一步评估 是否有共济失调的其他原因。
Part 02
病例介绍
病例汇报
患者,男,49岁,因“行走不稳2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不稳,控制不住方 向,骑车时明显,轻微头晕,无头痛,无畏寒发热,无口齿含 糊、无肢体麻木及无力,无耳聋耳鸣,无视物重影,曾来我院 住院治疗,考虑诊断“共济失调嗜睡综合征”,于甲强龙针 80mg静滴qd抗炎,辅以抑酸护胃,补液补钾等对症支持治疗, 并完善腰穿检查及GQ1b抗体检查,予甲强龙针500mg冲击治 疗,症状稍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患者仍觉头晕,行走欠稳, 曾去浙二医院就诊,考虑“小脑炎”,建议“丙球、丁罗环酮” 等治疗,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拟“小脑炎”收治入院。
诊断
评估应着眼于排除急性共济失调的其他原因,包括摄入毒物、 头部创伤、感染及脑部的结构性损伤。共济失调也可由代谢、 肿瘤或神经变性疾病引起,其症状通常呈渐进性或间歇性。
病史应该探究隐匿性毒物暴露或头部创伤的可能性,以及过 去是否已发生了任何慢性或发作性神经系统症状。体格检查 应该评估异常征象,如发热、神志改变、不对称和/或局灶性 神经功能障碍、无力或反射消失。若有这些发现,应怀疑鉴 别诊断中的其他疾病。
发病机制
二、细菌感染:如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脑膜炎双球菌、 流感杆菌等。
有报道在流感病毒疫苗接种后和水痘疫苗接种后发生小 脑共济失调的病例。
支原体感染也可能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 现。
临床表现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特点为 突发症状,通常历经数小时, 但可多达1-2日。
多以躯干共济失调开始,表 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 严重者不能站立,不能行走, 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 四肢共济失调一般较轻,表 现为指鼻实验不稳,辨距不 良等,头、躯干、四肢可见 粗大震颤,主动运动时加重。
护理措施
4、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比较急,有时难以接受,情绪 低落心情紧张、焦虑,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关心、体 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介绍目前医疗 技术水平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及典型治愈病例,鼓励患者树立 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争取患儿和家属的配合。
5、药物疗效反应观察:在抗病毒、应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 蛋白静脉给药的治疗中,护理上注意观察头晕、呕吐和共济 失调症状,如步态不稳、不能站立、不能稳坐、易跌倒、震 颤、轮替动作不能、辨距不良等是否改善,通过检测血压、 血常规、电解质、血糖、精神行为的改变,防止药物的不良 反应,避免造成感染、白细胞减少、贫血、高血压、糖尿病、 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及骨折等并发症。
惊厥等。 步行障碍、不随意走动、眼球的异常运动是本病的三大主症。
辅助检查
对于所有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临床医生都应进行以下 检查:
血常规、综合代谢测量、血脂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 白、抗核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血清叶酸常规浓度、维 生素B12和维生素E水平、血清铜和铜蓝蛋白水平、血清乳酸、可 能引起共济失调的某些药物或物质的血清浓度(如苯妥英钠和乙醇)、 尿液中药物和重金属筛查、血氨水平、HIV 测试、血清电泳。
Part 04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
对恢复期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 遗症,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病愈后仍应坚持适当的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受凉及 感冒;给与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足够的营 养。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目录
DIREC TORY
0
1 疾病相关知识
0
2
病例介绍
0
3 护理诊断和措施
0
4
出院指导
Part 01
疾病相关知识
概念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ute cerebellar ataxia, ACA),又称 急性小脑炎。是一种发生于既往健 康儿童的综合征,通常表现为感染 后的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以急性小脑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综 合征。
诊断
成人中的急性共济失调需要急诊神经影像学和诊断筛查致病 药物和毒素。若有证据表明存在继发性小脑肿胀,则需要内 科治疗降低颅内压,并立即进行神经影像学评估确定是否可 能进行脑室造口术或手术减压。
根据是否存在其他神经系统或系统性疾病往往可以帮助确定 共济失调的不同病因。在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共济失调患者 中,腰椎穿刺(LP)通常有助于寻找感染性病因。对于因小脑共 济失调而就诊的患者,若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不能立 即明确诊断,可考虑进行多种其他实验室检查。
护理措施
3、功能锻炼:步态不稳是本病不可缺少的临床表现。因此 密切观察四肢活动的对称性、活动度及肌力,是了解病情转 归的关键。急性期要求卧床休息,缓解期在床上进行肢体按 摩,鼓励病人做主动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期鼓励下床 活动,并做好安全措施,如家属或护士在旁陪护,扶着患者 行走;或在旁看护患者行走,随时扶助防止跌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