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理论分析
2. 动力条件 动力条件是指能影响产品性能的动力特性。一般分为: 电源,主要参数为电源电压和频率、电流等; 流体源(包括气源和液体源),主要参数为压力、流量等。
3. 负载条件 负载条件是指能影响性能的负载特性,也包括输入信号的特性。产 品的可靠性只有在使用中得以实现,在维护中得到提高。对于使用 与维护条件要注意的是完善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
国为先行,带动其他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
1、 制、修订了一系列有关可靠性的军标、国标和国际标准, 包括可靠性管理、试验、预计、维修等内容;
2、 成立了可靠性研究中心; 3、 深入进行可靠性基础理论、工程方法的研究; 4、 发展了加速寿命试验、快速筛选试验这两种更有效的试验 方法; 5、 发展了可靠性预计和分配技术;
可靠性概论(二)
1.2 可靠性特征量
世界各国使用的可靠性特征量名目繁多,内容各异。本节主要 根据 GB3187-82 和有关 IEC 标准,介绍最基本、最常用的几个可靠 性特征量。
1.2.1 可靠度 可靠度是产品可靠性特征量中最基本的一个,其它可靠性特征 量均可由它导出。可靠度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一般记为 R(t),这里 t 就是规定的时 间。所以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称为可靠度函数。 可靠度有条件可靠度和非条件可靠度之分。通常所说的可靠度是指 非条件可靠度,它的规定时间 t 从投入使用时开始计算。其概率公 式为:
1. 产品的性能优异化和结构复杂化之间的矛盾导致可靠性问 题日益突出;
2. 产品使用场所的广泛性与严酷性从而对产品的可靠性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3. 产品可靠程度与国家及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4. 可靠性工程学的内部因素有力的推动了可靠性工程学的发 展。 1.1.2 可靠性基本概念
产品可靠性的定义:产品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产品”,在过程控制系统行业中,可以是一台整机,如差压变送 器,可以是一个装置甚至一个系统,如控制柜、DCS 系统,也可以 是一台部件以至一个元器件,如放大器,电阻。总之,可大可小, 视所研究问题的范围而定。随着可靠性工程学的发展,人、语言、 方法、程序的软件也可作为产品。 “规定的条件”有着广泛的内容,一般分为:
1.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指能影响产品性能的环境特性。单一环境参数可分为四 类: 气候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气压变化、周围介质 的相对移动、降水、辐射等; 生物和化学环境:包括生物作用物质、化学作用物质、机械作用微 粒; 机械环境:包括冲击在内的非稳态振动、稳态振动、自由跌落、碰 撞、摇摆和倾斜、稳态力; 电和电磁环境:包括电场、磁场、传输导线的干扰。
可靠性概论(一)
1. 可靠性概述 1.1 可靠性基本概念 1.1.1 可靠性工程学的诞生
产品可靠性是什么?简单地说产品可靠性就是产品不易丧失工作能 力的性质。研究产品可靠性的工程学科称为可靠性工程学。产品的 可靠性本应随产品复杂性的增加而早受重视,但事实上直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它对现代科学技术发起来势凶猛的挑战,才迫使人们 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研究它,解决它,从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可靠性工 程学诞生了。形成可靠性工程学这一学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四 个方面:
6、 开拓了旨在研究失效机理的可靠性物理这门新科学; 7、 发展了失效模式影响及后果分析(FMECA)和失效树(FTA) 分析两种有效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 8、 开展了机械可靠性研究; 9、 发展了维修性、人为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10、 建立了更有效的数据系统; 11、 创建了可靠性教育课程。 四、可靠性工程学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 我国的可靠性研究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在电子、航 空、航天、核能、通讯等领域得到应用。
Q(t)=F(t)=P(T≤t)=1-R(t) 要件 T≤t 就是产品在(0,t)时间内失效。 易知:
Q(0)=0 Q(∞)=1 累积失效概率的观测值公式:
r(t)产品在 t 时刻内的故障数 寿命的概率密度是累积失效概率对时间的变化率,记为 f(t)。 在时刻 t,寿命的概率密度函数 f(t)是产品寿命落在包含 t 的单 位时间内的概率,也就是产品在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用公式表 示为:
因此,用 f(t)来表示可靠度时有:
产品寿命概率密度的观测值公式:
式中:
Δr(t)----在(t,t+Δt) 时间内的故障次数
1.2.3 失效率 失效率是可靠性工程学中最重要的特征量之一。它实质上是寿 命的条件概率密度。 失效率定义为工作到 t 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 t 后的单位 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记为 λ(t)。用概率公式表示为:
性分析等。 3. 可靠性试验 包括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可靠性鉴定试验、
可靠性验收试验等。
第二篇 可靠性管理
2.1 概述 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实行科学的管理,对提高
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关系极大。可靠性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 内容,但它具备以下特点:
1. 在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中,为提供能满足使用要 求的高有效性(可靠性和维修性)的产品所采取的提高可靠性的一 切措施、方法和活动,称之为可靠性管理。
一、 产品的可靠性工作程序
产品的可靠性贯穿于产品的整个寿命期,因而需要从方案论证 开始直到产品报废为止,始终有计划的开展可靠性活动。一般分为 六个阶段:
1. 方案论证阶段; 2. 设计研制阶段; 3. 评审阶段; 4. 生产阶段; 5. 使用阶段; 6. 报废处理阶段。 通常可靠性工作程序按如下进行: 1. 可靠性指标的制定; 2. 元器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 可靠性分析; 4. 可靠性设计; 5. 可靠性估计与审查; 6. 样机试制; 7. 可靠性研制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 8. 试生产; 9. 生产试验(可靠性鉴定试验); 10. 生产可靠性接受试验; 11. 数据; 12. 可靠性评定;
R(t)=P(T>t) 条件 T>t 就是产品的寿命超过规定时间 t,即在 t 时间之内产 品能完成规定功能。 显然有:
R(0)=1 R(∞)=0 即开始使用时,所有产品都良好,只要时间充分长,全部产品 都会失效。 条件可靠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已工作了 t’时间的产品再工作 t 时间的概率,通常记为 R(t’,t)。其概率公式为:
1.2.4 与寿命有关的特征量 与寿命有关的可靠性特征量中最为重要的是平均寿命。它定义 为寿命(无故障工作时间)的平均值。其数学意义就是数学期望, 记为 m,数学公式为:
式中:E(t)——寿命 T 的数学期望; f(t)——寿命 T 的概率密度。 容易证明:
可维修产品的平均寿命,一般用 MTBF 表示意为“故障间的平均 时间”;对于不可修复产品则一般采用 MTTF 表示意为“失效前平均 (工作)时间”。平均寿命的观测值有如下的公式:
2.可靠性管理不仅是单纯的保证技术,而且是企业中一项重 要的经营决策,它有利于大大增强企业的素质,提高企业的可靠性 水平,企业中一整套以可靠性为重点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形成将大大 改善人员的可靠性素质、厂风、厂貌,是企业长期生产可靠性产品 的强大力量。
美国著名的可靠性专家里昂·波多斯基博士曾根据自己从事可 靠性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四项著名论点:
表 1__1 产品不可靠的原因及比例
可 固有
零部件材料
30%
电气 30%
技术
设计技术
40%
机械 10%
可靠性
制造技术
10% 制造
20%
靠
使用(运输、环境、
现场使
使用
30%
操作、安装维修技 20%
用
可靠指产品丧失功能的现象。它是“可靠”的对立面。通过更 换元器件或进行调整能够恢复功能的产品称为可修复产品,反之称 为不可修复产品。对于可修复产品,失效可称之为故障。 可靠性有狭义可靠性与广义可靠性之分。狭义可靠性仅指产品在其 整个寿命期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通常所说的可靠性就是指的狭 义可靠性。广义可靠性通常包含狭义可靠性和维修性两个方面内容, 常被称为有效性。
4. 使用和维护条件 “规定的条件”是产品可靠性定义中最重要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必须牢牢记住,不同条件下产品的可靠性是截然不同的,离开了具 体条件谈论可靠性是毫无意义的。 “规定的时间”是可靠性区别产品其他特性,如功能性、工艺性等 等的重要特征。离开了时间就无可靠性而言。 “规定的功能”是指表征产品能完成的各项性能指标。 产品的可靠性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产品早 在规划阶段就确定了的可靠性指标。如对仪器仪表,常指输出范围、 精度、线性度、失真度、分辨率、回差、重要性、灵敏度、漂移等。 是产品本身具有的,并在生产的各阶段得到确定。产品生产出来以 后,要经过包装、运输、储存、安装、使用、维护保养及修理诸环 节。在这些过程中,产品的可靠性会受到种种条件如环境、技术条 件、维修方式的影响,使用中的误操作等都将造成产品失效。这些 环节中存在的可靠性称为使用可靠性。一般认为,产品可靠性可近 似看作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之积。 国外资料表明,产品不可靠的原因及比例见表 1__1。
靠性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根据可靠 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三十到四十年代) 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源于航空。
二、可靠性工程学的兴起和独立期(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初,可靠性工程学在美国兴起。
三、全面发展期(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可靠性工程学以美
式中:Δt———为从 t 时刻开始的时间间隔。 因为条件概率 所以
又 F(t)=1-R(t),所以
利用 R(0)=1,容易从上式求出 R(t)。 无论产品是否可修复,平均失效率有公式: 式中:r——失效总数,T——总累积工作时间 产品在从投入使用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期,可靠性的变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