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是安臵就业的主渠道。
但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困扰其发展,制约了经济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及时开展了中小企业恢复重建信贷资金需求调查。
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很突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营销难,有钱贷不出的现象依然存在。
2008年1-5月,我市中小企业新增贷款6184万元,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6.5%;2007年全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0443万元,占全部新贷款的30.0%,新增中小企业不仅占比低,而且增长缓慢,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银行业务拓展的需要。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在当前信贷资金全国市场化配臵的大环境下,吸引资金能力较差,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育不健全,客观上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概括讲,目前,我市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存在以下矛盾:
(一)信贷投放力度加大与优质客户不足的矛盾
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是是资产负债结构良好、经营机制健全、产品市场前景较好、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优质客户。
但我市中小企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负债率高、效益低下、经营管理水
平不高,是中小企业获取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二)商业银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是由于银行贷款审批权过于集中,程序烦琐,时间较长,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尤其对于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常常延误生产时机,不符合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
二是信贷主体缺位与资金需求刚性增长不相适应。
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事实上在逐渐弱化,民营企业融资存在“源头缺位”的问题,与民营企业迅速扩张、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的现实形成矛盾。
三是严格的贷款责任风险管理制度与信贷营销权责对称原则不相适应,形成“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的局面,基层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责任与利益激励不对称,基层行普遍存在滞贷守安心理。
(三)金融信用强化与企业自身经营不规范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信用约束越来越强,金融作为债权人,要求企业产权明晰,账务清楚,经营规范,并且债权人的合理债权能够不折不扣地履行。
但我市中小企业很难保证财务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少私营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管理混乱、账表虚假、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缺少竞争能力,导致信用等级较低,资信相对较差。
(四)担保难、抵押难与银行审慎经营原则的矛盾
近年来,金融风险的防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银行提出贷款终身负责制和新增贷款不良率为零的要求,为此各金融机构加大了贷款担保机制的建立,要求中小企业贷款必须提供相应的担保。
银行之所以有“恐贷”、“惜贷”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对私营企业的还贷能力有顾虑,全市仅有的几家担保机构一直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担保机制,担保基金来源少,没有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担保能力低下,不能为广大私营企业提供担保。
(五)私营企业贷款“急、少、频、快”的特点与“一事一报”的贷款审批方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金融机构为防范信贷风险,对信贷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上收基层行的贷款审批权,客观上增加了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申办贷款的审批时间和审批环节。
二、积极采取措施,营造银企良性互动格局
银行与企业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因此,银企双方都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充分挖掘合作共赢的潜力,努力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一)改进民营经济自身制度,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针对当前民营企业普遍实行的“家族式”、“集权化”的管理模式,要规范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善、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这不仅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金融部门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破解了这道难题,才能避免和减少随意决
策、盲目扩张的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银行的资产安全和效益。
(二)切实增强企业信用意识。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离开信用,企业无法生存。
目前,金融部门的不良资产比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少数企业粗放经营、缺乏监管,导致企业亏损甚至资不抵债,或者把银行资金体外运行,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与企业都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经济实体,都要讲究经济效益,企业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保证银行贷款健康运行,就会直接损害银行利益,进而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金融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千方百计用好、用活资金,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讲效益的目的,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接受银行对企业信用度的调查、评估和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并按照规定及时还本付息,把企业办成“诚信”企业,坚决遏制不良债务的发生。
(三)加强信贷投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
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货币信贷措施,根据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明确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总量和增量中的比重,切实保证中小企业的生产资金需要;特别是对目前暂时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要及时注入部分资金,实行“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农村信用社在保证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同时,要适当集中资金,加大对中
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证。
(四)适应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特点,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商业银行要积极向上争取贷款审批权限,合理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要健全信贷营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区别对待主观失误与客观条件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责任,鼓励信贷人员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客户。
加大业务创新力度,要依据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资产特点,采用灵活的担保措施,如对个体工商户推行联保贷款,对高科技企业推行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对私营企业推行以法人代表个人资产作抵押的贷款等,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抵押难、担保难的状况。
(五)多方联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多方联动、协调配合,为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创造必要条件,可运用企业互保、联保,多渠道筹资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难问题。
同时要力促简化抵押担保登记和公证手续,制止乱收费,降低收费标准,合理确定抵押登记和公证期限,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取得贷款提供一个宽松的软环境。
(六)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筹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
目前,民营经济在资金需求上存在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现象,极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对此,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融资多元化发展的进程,按照风险分散的原则,通过社会募集、职工入股、
企业参股等方式,多渠道融通资金,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
(七)不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强银企合作的必备条件。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常抓不懈,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培育广大人民群众诚实守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