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
古往今来,多少仁义君子,他们为而不争、自强不息、虚怀若谷,拥有着如水一般的品质,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上善若水的真谛。

老子在《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的道德、最高的智慧就好比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却与世无争,处于众人都厌恶之地也无怨无悔,故而最接近于“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中,水是不可或缺的,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泉。

然而,善利万物的水有着另外一个符合“道”的品质,即为“不争”。

人总爱从水的磅礴气势中寻求追名逐利的鼓舞,却忽视了水的“不争”。

水若藏于地底则含而不露,若喷涌向上则清而为泉,若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路而行,水不与万物相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处下不争,不居高临下,不为自己争名夺利;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水却处边界不争,不与万物争夺;水流前后相随,井然有序,高山流水不争先,水有秩序而不争。

水能滋润万物,洗涤浑浊,但从不骄傲自满;江河善处于低下的地位,才得以使百流汇注,接纳百川,成为百谷王。

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

”谦逊是一种德性,一种至高的境界,谦逊的人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地完善自己。

这样的人总是平易近人,从不盛气凌人。

细数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成大事者无不是谦恭下士、虚怀若谷。

相反,若一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最后必自取其祸。

老子以水育人,教人做一个如水般的君子,为而不争、无私奉献。

有人认为,虽然谦虚、不争是种美德,但水如此的柔弱,并不是“不争”,而是“争不过”、“不敢争”。

而老子却言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克坚强却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水的。

的确,水虽至柔,遇石则绕,遇堤则停,看似永远只能谦卑地顺流而下,但水有骨,崖头滴水,年复一年,可水滴石穿;浪击礁石,粉身碎骨亦不退缩,一波一浪前仆后继,奋勇向前,终将礁石撞出千疮百孔;抽刀断水水更流,即便伤痕累累,亦当昂首向前,无所畏惧。

水是在在沉默中积蓄能量,当承载超过自身的极限,便会在瞬间冲毁堤坝,将山川夷为平地,纵使再坚强的事物都无法阻挡它爆发的力量。

由此可见,水之“柔”只体现在水的表面,实质是刚柔并济,以柔滑之躯,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弱而胜强,谦卑自流,此乃水之大智慧也。

人生亦如水,应能屈能伸,刚柔并济,也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水不仅刚柔并济,也善于随遇而安,审时度势。

它不拘束、不死板、不固执、不偏激,时而细腻,时而豪迈,时而妖娆,时而奔放。

它随时间随时势而变化,清晨化为雾水,夜晚结成露珠;高温化为水汽,低温结成厚冰;升到高空可成云,凝结下落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夏日,山雨欲来风满楼;深秋,夜山秋雨滴空廊;寒冬,瑞雪纷飞兆丰年。

它因势而变,遇陡崖形成瀑布,遇高山绕道而行,遇坚石则滴水穿石,遇狂风则大浪滔天。

水能聚合为泉源池塘,清水细溪,波光鳞鳞,涟漪荡漾;又能为川泽湖畔,大江大海,浩荡波涛,滚滚洪流。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给他什么形状,它便是什么形状。

正是因为它的随遇而为,没有固定的模样,所以它才可无孔不入,自由地流淌。

这般的随遇而安,才带来自身的无拘无束,得以继续向前流去。

人本也该如此,遇事要学会随遇而安,审时度势,才可游刃有余,无禁锢地行走于人生大道之上。

而要想真正地称为如水一般的君子,还需做到老子口中的“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水乃万物之源,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在哪里聚,处在世俗人们最厌恶之地,愈深邃愈安静,深水静流,也从不对所处之处有厌恶之感。

水之所以能形成大江大海,是因为能甘居于下。

这启示我们应当善于处下,不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必须具有谦卑就下的品德,才可要汇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众人的拥戴。

“心善渊”,即有大格局,有广阔胸怀也有宽阔视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大海的宽大包容,不拒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其广阔与博大的胸怀,这样才可团结一心,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大海。

人亦是如此,应当虚怀若谷,有胸襟、有气度,不在意别人之短而看中别人之长,才可与众人团结一心,共同进取。

“与善仁”。

待人真诚、友善,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即使是沙粒、石块也可与它一同旅行,从不厚此薄彼。

故而做人应当像水一般以真诚、友善、仁爱的态度待人,不管我们对别人有多少好处,给予过别人多大的恩惠,都不能把它当做是一种凭借甚至是勒索的手段。

“言善信”,即说话善于守信用,当涨潮的时间到了,水就来了,从不言而无信,当听见滴滴答答声,又或哗哗流水声,便可知其形。

因而水是表里如一,言而有信的,做人也应当如此。

“政善治”。

一个国家的治国之法也应汲取水的品质,公正、清廉。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论世间万物,一视同仁。

这明示人们,只有具备平常心,无私欲,才能有公平,才会有亲和力。

“事善能”表面了水的作用、本领很多,可用来饮用、观赏、发电等等,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利于世间万物,人也应当学习水的精神,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本领。

“动善时”。

水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该静的时候静,该动的时候动,懂得掌握时机,哪怕遇到悬崖峭壁,也可化为瀑布倾泻而下。

这也教会人们处事要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

厚德载物,江河才可容纳百川;上善若水,心灵得以几于道义。

人生处世当如水,实乃大智慧也!
网课大题目
1.请谈谈你对道家宗旨中“弱”字的理解。

答:善于守弱,柔弱胜刚强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水折射出的“与善仁”这一品格的理解。

答: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用这种温和、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不管我们对别人有多少好处,给予过别人多大的恩惠,都不能把它当做是一种凭借甚至是勒索的手段。

3.请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之于幸福观的启示。

答:豁达、顺性而为、自然而然。

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做自己能够做的一切,无论你的能力是大是小都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