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学总论-输血

外科学总论-输血


• 1915年德国Lewisolhn 发明枸橼酸间接 输血 • 1937-1938年美国首次建立专门血库保存 血液
• 全血输注→血浆及血细胞输注→成分输 血、自体输血 • 目前认为输血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和 血浆增量剂,同时自体输血也有新的发 展 • 输血虽有重要治疗作用,但应注意血液 制品潜在的危险性
(二)冰冻血浆
将普通血浆置于-30℃~-20℃保存称 为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 普通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 冷沉淀(cryoprecipitate,Cryo)
1.新鲜冰冻血浆 是全血采集后3小时内分离并立即置 于-30℃~-20℃保存的血浆 • 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Ⅷ因子和V因 子及部分纤维蛋白原 ) • 适用于血友病或Ⅷ因子和V因子缺乏 引起的出血
2.速度
成人:< 40∼50滴/分 老人、心脏病人: 15∼20滴/分 小儿: 5∼10滴/分
3.注意事项
核对:病人、供者的姓名、血型、 交叉 检查:血液颜色、血袋是否漏 配伍:除生理盐水外,不可向全血、 浓缩红细胞内加入任何药物 操作:无菌操作技术 观察:有无不良反应:T、P、Bp及 尿色,输毕留血袋2小时
(二)羟乙基淀粉
由玉米淀粉制成的血浆增量剂,临床常用 6%羟乙基淀粉代血浆(706代血浆) 在血中作用时间长,其中的电解质与血浆 相近 多用于急性失血后的血液稀释疗法和微循 环障碍性疾病
(三)明胶类代血浆
由各种明胶和电解质组成的血浆代用 品 多用于手术、创伤引起的失血性血容 量降低
第六节、自体输血 收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需要时回 输给患者本人
2.普通冰冻血浆
• 是全血采集后3h以上冰冻的血浆 • 含有全部稳定凝血因子,缺乏不稳定凝 血因子(Ⅷ因子和V因子) • 一次用量不宜超过1000ml,否则需加用 FFP • 适应证同新鲜冰冻血浆,多用于补充血 容量和血浆蛋白
3.冷沉淀
• 是FFP在4℃融解时不融的沉淀物 • 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原(至少150mg)和凝 血因子Ⅷ(80—120U以上)及血管性假血 友病因子(vW因子) • 适用于特定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疾病 •
• 他1909年提出ABO系统,并于1930获 得诺贝尔奖。 • 他还发现了MN、P、Rh等许多血型, 对人类血型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 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 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 会、国际输血协会将每年6月14日— —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血液ABO型的 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定为“世 界献血者日”
⑴怀疑有HTR时立即停止输血 ⑵抗休克: 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输血浆, 低分子右旋糖酐,5%白pr,补充 血溶量,维持Bp,纠正电解紊乱, 酸中毒等;查清后,输新血,以 补凝血因子,纠正溶血性贫血
⑶保护肾功能: • 5%碳酸氢钠250ml iv,使尿液碱 性化,促使血红pr结晶溶解,防 肾小管阻塞 • Bp 稳定后,速尿 25mg 或 20% 甘露醇 250ml静滴,以利尿作用 • 后期无尿,出现氮质血脂,高钾 血症,可血液透析
七、枸橼酸盐中毒
1.原因:
大量快速输入含枸橼酸盐的血液(>3000ml/24h), 短期内使血中枸橼酸盐增高所致
2.症状:
血压下降பைடு நூலகம்手足抽搐,甚至心跳骤停
3.治疗:
适当补充钙剂
八、疾病传播
如肝炎、艾滋病(AIDS) 梅毒等预防:
1.严格掌握适应症 2.杜绝可疑病人血源 3.献血者,制品监测 4.血液制品灭活病毒 5.自体输血↑
第五节、血浆及血浆增量剂
一、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血 浆蛋白,不含红细胞,无携氧能力,常 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补充血容量 优点是保存时间较长,不用做血型鉴定 和交叉配血试验,应用方便 缺点是可能传染肝炎和其他疾病
(一)普通血浆
新鲜血浆:全血采集后6h内分离出,含 全部凝血因子 保存血浆:由保存期的全血分离出,除 含血浆蛋白外,其他成分已 被破坏
六、出血倾向
1.原因:
大量快速输入库存血造成患者体内血小 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紊乱及血钙降低
2.症状:
术野广泛渗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紫斑, 牙龈出血,鼻出血或血尿
3.治疗:
⑴明确出血原因:可查血小板等 ⑵补充缺乏的凝血物质 ⑶止血药物的应用 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4.预防:
大量输血中适量补充新鲜血,输库存血 800ml补充新鲜血200ml
• 血型是由奧地利的医生生兼化学家 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1901年首先发現。
• 他发现若將不同种类的血液注射到 动物体內,则红血球很快就被分解 掉,后来又发现一个人血液若加入 另一个人的血清,則红血球很快就 凝集起来。这些現象使得他有了將 血型分门別类的想法。
第二节、血型、血源及血液的保存
• 一、血型 • 是指红细胞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 状,是指红细胞表面各种抗原的差异 • 自从发现了红细胞ABO血型,迄今已发现 了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红细胞抗原 • 与输血关系密切的有ABO血型系统和Rh血 型系统
(一) ABO血型 • 各类血型凝集原与凝集素的关系
⑵严重者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休克等,可很快昏迷死亡 ⑶出现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和溶血 性黄疸
⑷麻醉中的病人最早症状→伤口渗血 →低血压
迟发性溶血反应:在输血后7∼14天发生, 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引起,表现为不明 原因发热,贫血(也有黄疸),血红pr尿 和血红pr↓,一般不严重
3.治疗:
五、循环超负荷
1.原因:
• 输血速度过快 • 原有心功能不全 • 肺功能减退
2.症状:
输血中或输血后患者突 发头痛、胸闷、心率加 快,呼吸急促,发绀, 咳嗽,血性泡沫痰,全 身水肿,颈V怒张等,胸 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3.治疗:
• 停输血,予吸氧 • 强心 • 利尿
4.预防:
对老年人或心功能不全者 , 控制输血速度及输血量
三、溶血反应
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 或受血者自身的红细胞 被大量破坏引起的一系 列临床表现称为溶血反 应
1.原因:
输入ABO血型不合 输入有缺陷的红细胞 输入低渗液体,冰冻或过热破坏 红细胞
2.症状:
⑴典型的急性HTR在输 血10-20ml后,患者突 感头痛、头胀、呼吸 急促、面部潮红、恶 心呕吐、心前区压迫 感、腰背部剧痛
一、优点和缺点
(一)优点 1.不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2.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 3.节约库血
外科学总论


第一节、概述
一、输血定义:(Blood transfusion) 将体外的血液有型成分和血浆增量剂经 过血管滴注病人体内的过程,称为输血. 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的重要措施 二、输血功能: 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 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血功能
三、输血发展历史: • 动物-动物:最早的输血试验是英国人罗 维尔在1665年进行的。 • 动物-人: 1667年,法国国王的御医丹 尼斯首先进行了动物血液输入人体的试 验。但他在1668年的一次试验却以失败 而告终。 • 人-人:1825年,英国的布伦德尔医生从 一个人直接输血给另一个人首次成功, 但是这一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 (二)Rh血型 • 1940年Karl Landsteiner和Narbert Wiener共同发现了一种血型抗原,与恒 河猴( Macaca Rhesus)相同,故称为 Rh血型 • 白人Rh阴性者约占15%,中国人Rh阴性者 约占0.3%-0.5%,少数民族约占1%-5%
• Rh血型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 溶血性反应( Rh阴性者,应输同型血) • 如母亲Rh阴性,父亲Rh阳性,则胎儿可 能是Rh阳性。可能出现胎儿先天性溶血 性黄疸,造成死胎或流产
贫血可输入全血或红细胞悬 液,低蛋白血症可输入血浆 或白蛋白
3.重症感染
输血可提供抗体、补体等, 增强抗感染能力 输入浓缩粒细胞
4.凝血异常
血友病→抗血友病球Pr • 纤维蛋白原缺少者→沉淀 •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
二、输血方法
1.途径
• 静脉输血: ⑴浅V ⑵静脉切开 ⑶中心静脉置管 动脉输血:
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B AB O
A B A和B 无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 血型鉴定
A型血标准 血清(抗B) +
B型血标准 血清(抗A) +
-
血型鉴定 结果 A
B
+ -
+ -
AB O
• 交叉配血试验
成 分 主侧试验 供血者 受血者 次侧试验 受血者 供血者
红细胞悬液 血清
3.治疗:
(1) 减慢输血速度或停输 血 (2) 抑制发热:抗组织胺 药;阿斯匹林1g口服; 肌注异丙嗪25mg;地米 5-10mg静滴。
4.预防措施:
⑴用无热原技术配制 保存液;严格无菌操作、 无菌用具,以去除致热 原 ⑵交叉配合:选用 洗涤Rbc,或用过虑器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 过敏性体质 • 多次输注血浆制品
第四节、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 输血并发症 循环超负荷 出血倾向 枸橼酸盐中毒 疾病传播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 免疫反应 • 致热原 : 为高分子多 糖体,多为细菌代 谢产物(内毒素) • 细菌污染和溶血
2.症状:
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min∼2h。表现 为寒战、高热,T39∼40℃,伴皮肤 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Bp 无变化,30min∼2h后缓解
二、血浆增量剂
血浆增量剂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 术制成的血浆替代用品,类似血浆 蛋白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