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侧记概念及写法特点分析一、新闻侧记的概念1新闻侧记,又叫特写,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环境烘托等多种表达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段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关心和感兴趣的某些方面的问题。
也可以这样定义: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充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活泼、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腻而形象地体现出来,让读者能充沛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
2侧记写法特点——从一个侧面反应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
取材自由,不求反应事件全貌、全进程,但求抓住特色,扣紧受众的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
二、侧记的五个特点及例文1侧记是对重要会议、重大行动、活动,在常规的消息报道之外,专门撰写的记事性通讯。
这通常是程序性报道之外的写作,是比消息更为细致、详尽的报道。
由于其具有生动灵活、富有思想性的特点,因而也是深受领导重视和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
它通常是目前党报特别喜欢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它是记事,但不同于“纪实”,纪实通讯往往会更为全面周到。
侧记重点在“侧”,它并非全面记述,而是灵活抓取一定的角度进行记述。
侧记往往会体现一种选择的倾向,是特定角度的选择,而非全面详尽的记述。
譬如《西藏那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侧记》(例一)就是如此。
它分别从三个方面记述了这项重大活动的情况,不是详尽记述,而是以带有抒情性的笔墨,提炼出三个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侧面来展示此项活动的状况和成就。
2它要详细记述常规消息中不便记叙的重要内容,它要充分展开重要情节和细节,详述有价值的重要现场镜头。
要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能给读者留下更为具体、鲜活、深刻的印象。
关于这一点,从《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侧记》(例二)中更容易体会出来。
其中既有具体环境描述,有场面描述,也有人物行动和神态描述,还有人物对话描述等,总之是鲜活可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它通常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它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融情议论,也可以直接议论,但也有不加议论,只是侧重表现领导人重要观点的情形。
它更便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来表达写作者的主观意图。
这同时也要求写作者要能够把握全局,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叙事、议论、抒情。
关于这一点,可从各例中仔细体会,不再详述。
4它可以有细腻的细节描述,具有更为生动灵活的叙述笔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它对作者的文字表现力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以下两例均可说明。
5其结构形式,既要紧扣所报道的客观事实,又有依据所要表现思想,灵活调动的自由。
它通常篇幅较长,但根据具体内容,也可长可短。
由于一些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或活动需要更为细致深入、更能表现思想性的报道,而消息这一体裁无法承载这一要求,而通常意义上的纪实,往往更注重记述的全面与详尽。
侧记则可以只选取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来写,因而更为灵活自由,能够很好地承载起这一报道需求,因而它的兴盛和受到钟爱是自然的事情。
而它在采写上则要求采写者要具有了解全局的眼界,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有较强的表现能力。
要善于将思想观点表现得清晰到位,要善于将形象性的具体材料与思想性的表述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目标。
纪实与侧记的区别:由于相对来说,侧记与纪实两种写法是非常接近的,有些作品在两者写法上并无很多不同。
譬如例三,不仔细甄别,就很难区分出它与纪实写法的区别来。
但无论如何,纪实还是应该写得较为全面,而侧记则可以只选取某个角度、某一侧面来写。
尽管有时候实在是难以区分,但既是侧,就应该对内容选择更强一些,而其思想性和抒情性也要相应更强。
例一:千沟万壑同一江——西藏那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侧记这是一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
那曲、索曲、益曲等大江大河劈山穿涧,汇为怒江从这里浩荡而过。
千沟万壑同一江,文化多元融一体。
进入21世纪,藏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新一任那曲地委领导班子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仍有少数群众的思想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差距。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抓住思想教育这个重要环节,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真正懂得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那曲地委书记边巴扎西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思索。
从2008年3月初开始,那曲地区利用3年时间,分3个阶段,采取主题教育与专项整治、项目实施、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等方法,在党员干部、农牧区群众、青少年学生、寺庙僧尼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那曲地区以牧业为主,同时也是虫草重要产区。
近年来,因挖虫草而富裕起来的人逐渐增多,巴青、索县和比如三县的部分年轻人“因富生狂”;而在虫草欠产的地方,部分群众“抱着牛腿当馒头”,小富即安,或者“等靠要”。
面对这些问题,那曲地区许多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不把年轻一代教育好,羌塘草原就没有未来,不破除好逸恶劳,建设新农村就没有希望。
“一旦虫草不值钱了,吃什么?用什么?那时该怎么办?”比如县比如镇其达村人多地少,主要依靠虫草收入,村委会主任央珠等对此颇怀忧虑。
2008年5月,那曲地委、行署专门组织巴青、索县、比如三县90名农牧民分赴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4地学习考察,看到这些地区虽然没有虫草资源,但是不等不靠,新农村建设照样搞得红红火火。
通过这次考察,央珠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
央珠考察回来后,不久就成立了糌粑加工厂,不少村民进入工厂工作,带动全村收入很快增加。
惠在何处,惠从何来?由那曲地委主要领导负责,100多名地县级领导带队,3000余名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进村入户,组织群众围绕“虫草价格为什么这么高?”、“虫草收入怎么花?”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通过对比启发,广大农牧民进一步认识到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得益于国家赋予农牧民群众的优惠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让人民群众受益“背着铺盖,带上碗筷,草原办公,火炉做菜,为民办事,群众喜爱。
”那曲地区3000余名干部下乡进村,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办公桌架到草原上,也架在农牧民群众心里,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变成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
索县嘎美乡嘉丹和卢古两家的电视、冰箱、家具一应俱全,粮食、燃料准备充足。
看到这样的情景,谁能想到他们曾经到处流浪,靠打旱獭为生。
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嘎美乡党委、政府和驻乡工作组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力、积极协调,不仅解决了两家的安居问题,还落实了户口和草场,让两户彻底摆脱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
“2008年我们村实施集体搬迁,并举行了庆祝活动。
在仪式上,村里的老人说,村庄集体搬迁历史上没有过,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靠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比如县达塘乡朗钦村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说。
朗钦村原坐落一山涧旁,每逢夏季山水侵袭村庄,严重影响村民生活。
以安居工程和主题教育为契机,该村实施集体搬迁,如今的新村房屋整齐,路面硬化平坦,室内干净,饮水清洁,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
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事例不一而足。
解决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为群众送政策、送法律、送项目、送资金、送科技、送医药,使广大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
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共组织为基层困难群众捐款捐物136万余元,落实办实事资金1100余万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479件。
建立维护基层稳定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巴青、索县、比如县地处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被称为那曲的“东三县”,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原因,这里社会情况复杂,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基础强则民心牢。
巴青县阿秀乡一村有一支青年突击队远近闻名。
帮扶邻里、修路架桥、抢险救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虽然困难不少,但为人民服务,除危解困,自己心里觉得舒服。
”一村村委会主任、突击队队长顿桑说话实在。
一村现有党员21人、团员22人,这是一个充满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战斗堡垒。
像这样的青年突击队不止一个,像这样具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也更多。
在主题教育中,那曲地区把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作为重中之重。
各进驻工作组共协助进驻地党委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性组织1051个,发展农牧民党员2287名,培养农牧民入党积极分子3021名。
各工作组和基层组织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个个矛盾被化解,一条条纠纷被解决。
据了解,主题教育中,先后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89件,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6起,净化了社会环境,赢得了民心。
例二:“中国的明天大有希望”——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侧记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政府总理,应该把真实情况向人民讲清楚,这是我的义务。
同时应该给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12月27日下午3时,古色古香的中南海紫光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这里,面对面接受国家通讯社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等问题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自信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坦诚的态度,坚定的话语……约100分钟的专访,让人们领略了这位共和国总理的自信、坚定、务实和爱民情怀。
自信和坚定,表现为面对困难的冷静和决断——过去一年多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过去这一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
”面对记者的提问,身着深色西服的温家宝感慨万千,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到那一个个不寻常的日日夜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去年11月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来,国务院已召开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之密集,举措之有力,出手之果断,为近年来所少见。
67岁的温家宝风尘仆仆,不辞辛劳,自去年6月以来先后36次深入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及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应该说,通过全国人民一年的努力,我们稳住了经济、稳定了就业,保持了社会的安宁。
”谈起对一年多来应对危机的评价,温总理言辞恳切而谦逊,“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打多少分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