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学时:45学时学分: 2.5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植科等相关专业BB006003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
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样,这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
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出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原理是根据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环境资源―生物群体―人类之间协调发展规律建立起来的。
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理解农业生态学围绕生物这个核心,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三个调控层次,包括自然调控、农业技术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掌握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
3.教学改革农业生态学不同于自然生态学,它更多地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技术问题,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异同点,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及技术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用纯生态的理论与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农业及经济发展问题,更不能把生态问题绝对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例的解剖,要通过实例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Chapter 1: Introduction (2h)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生态学分支学科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本章的重点、难点: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有关概念,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概念与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9学时)Chapter 2: Agro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9h)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力生产力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
第三节环境与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森林的生态作用、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草原草的生物的生态作用、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本章重点、难点:有关的概念与术语;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系统服从规律、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特征;环境因子与生物间的关系及遵循定律;生物生态适应性的表征;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准确地讲解概念,采用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例,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掌握对生态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与功能是什么?4.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5.什么是生物的生态型、生活型?6.什么是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定律?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是什么?8.应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学时)Chapter 3: Energy flow of agroecosystem (6h)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食物链与食物网、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路径。
第二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熵与耗散结构、生态金字塔、林德曼效率与生态效率定律。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初级生产、次级生产。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人工辅助能投入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人工辅助能的投入与产出率、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
本章的重点、难点:有关概念与术语;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的实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基本定律;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与调控途径。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概念,通过多媒体制作能流、食物链等模型,使同学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投入对系统生产力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思考题:1.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2.什么是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3.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流途径有哪些?4.何谓辅助能?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5.什么是能值?能值分析有什么作用?6.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调控途径是什么?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6学时)Chapter 4: Material cycle of agroecosystem (6h)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物质循环的库和流、物质流动的特征、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物质循环的调节。
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与平衡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及特征、有机质与农田养分循环、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第四节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化肥对环境与影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浓缩。
本章的重点、难点:有关概念与术语;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效率及其平衡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造成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概念,通过多媒体制作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等模型,使同学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平衡和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全面提高提高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章的思考题: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2.什么是温室效应?它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3.农业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4.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5.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第五章生物种群(5学时)Chapter 5: Biological population (5h)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种群的指数增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的空间动态、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的调节、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
第四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有关概念与术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原因及调节方式;生物种群进化过程中的生态策略选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媒体制作生物种群的增长模型和种群数量波动与调节,利用典型实例解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更形象化的使同学对抽象内容准确的掌握。
本章思考题:1.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种群增长型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3.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有哪些?4.人类活动对生物种群动态变化有哪些影响?5.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与特点是什么?6.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在农业上如何应用?第六章生物群落(5学时)Chapter 6: Biotic community (5h)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第三节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原因、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和顶极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难点:有关概念与术语;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生态位理论与应用;群落演替与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采用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准确地讲解概念,通过多媒体的图表使同学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群落生态位、群落演替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