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诗的人格美寻甸二中陈龙章摘要:李白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人格美,影响了无数代中国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李白诗的人格美,也应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
李白和他的诗歌,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之魂。
关键词:李白诗人格美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由于时代的造就和他个人独具魅力的性格特点,使他的诗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人格美。
和其他诗人的诗一样,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特点,。
这一点,却很少有人单独提及,或提得不多。
因此,本文就李白诗中的人格美这一点单独列出来,作个粗浅的分析。
一、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忧国忧民的人格美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出生于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一个商人家庭,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他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典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
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客和羽客,同时还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蔺相如”的青年作家。
他在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于形成他个人的人格倾向和他诗中的人格美,是有深刻影响的。
李白少习纵横之术,每以天下为己任。
好携妓游东山,因谢安一度为苍生而于谈笑之中平靖国难,故慕其为人。
此外对邹衍、乐毅、诸葛亮等皆钦仰,认为这些人都出自布衣,能驰骋英名一世在于有壮志。
李白曾写诗言道:“苟无济代心,独好亦何益。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由此可见,李白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的这种倾向的形成,是有其根源的。
李白自幼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教育,故想从政、治国平天下激发了他高度的政治热情。
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他不惜“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济苍生”、“安社稷”,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诗篇中,而且也表现在他对祖国河山和人民无限热爱的诗篇中。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处在唐玄宗统治的时代。
玄宗开元初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国势强盛的局面。
这种局面,给了李白巨大的鼓舞,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种积极的希图和有所作为的理想,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国家的强大,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决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
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
他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屠薮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羡慕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对叛军分裂祖国、虏杀人民的罪行非常愤慨。
他写道:“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他在《塞下曲六首》中,又以昂扬的笔调歌颂将士抗击骚扰,保卫祖国的英雄行为。
李白的这些诗,对国家命运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下,劳动人民贫困惨痛的生活,在李白诗中也有所反映。
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彤胡饭,月光明月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绕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桨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芒砀,掩泪悲千古。
”前首诗对盛情款待自己的农妇表示感激,后一首诗则是描绘拉纤船夫的痛苦生活。
这类作品虽不多,但却是难得可贵的。
“寒门出贵子,宽家出少年”,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李白,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故亦少年性格比较浓厚。
加之“十五好奇书,作赋蔺相如”,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和“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游侠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天才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
形成了他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忧国忧民的方式,与其他诗人特别是杜甫迥然不同。
其他诗人,追求理想往往是半途而废,李白追求理想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杜甫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加之对政治的体察较深,所以杜甫的理想比较实在,是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而李白则不然,李白的思想是立体的,既有儒家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又有道家以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意作为对立面的思想,加之对政治的体察不深,故李白所追求的理想就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热情和天真;二、狂放与叛逆;三、自信与主观。
受儒家“仁”要充分体现在国家政治上思想的影响,使得李白一生对政治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想从政与安邦定国,终是他生命的准绳。
受道家主观精神的影响,又使得他一生始终“长不大”。
他60岁还要去当兵,实在天真得可爱。
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楫万乘,这无疑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陈子昂曾感叹过的“儒道两相妨”的说法,在李白这里被打破了,这既是一种狂放与叛逆,又是一种创新。
另外,李白认为自己的理想是非常正确的,谁要反对他,他就坚决反对。
唐玄宗说李白“非廊庙器”,李白就说搪玄宗是“弱植不足援”,充分体现了李白的狂放与叛逆。
李白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自信,就他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就像空中的明月。
他要入京做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梯”。
他悼念宣城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就连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这充分体现出李白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
在《上李邕》中,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把自己比做大鹏,把完成事业,取得功名看得轻而易举。
谈用兵,是“谈笑三军却”;谈政治,也是“调笑可以安储皇”。
不仅年少时如此强烈自信,就是在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他也说:“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秋日炼药院赠元林宗》)总之,由于李白一生所受思想影响比较复杂,故而他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方式自然与其他诗人不同,既不同于高适、岑参,也不同与杜甫,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二、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人格美对现实体察不深和至死都是年轻的性格特征及(儒、道、侠)思想的立体性,注定了李白的理想在他生活的那种黑暗现实中是不能实现的。
在长安三年的生活,使他对封建社会的某些黑暗面有了认识,因而他的创作也产生了飞跃,他的天才闪射了批判现实的犀利光芒。
他对玄宗不能任用贤能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他常有这类诗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鵉。
”(应是凤凰居住的梧桐树,倒是被燕雀之类的小鸟占住了,而凤凰之类的鸳鵉只好住在枳棘之类的矮小杂树里。
)这是多么不合理啊!在《古风》二十四、四十六中,他描绘了那些权贵宦官斗鸡走马的欢淫生活和嚣张气焰:“斗鸡金宫里,蹴踘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比干虹霓,行人比怵惕。
”他愤怒地控诉奸臣擅权,结党营私,打击贤能的不合理现实。
他曾多次非常关切地警告说:“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但始终没有引起对李林甫之流深信不疑的唐玄宗的注意。
玄宗为了维护其腐败统治,于开元二十年封孔丘为丈宣王。
而李白却相对地高歌着“风歌笑孔丘”,并表示出对儒生的轻蔑,在《嘲鲁儒》中集中地给予了极辛辣的嘲讽。
在当时正值腐败混乱的局面下,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统治阶级过着极端欢淫腐化的生活。
李白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这类诗歌概括地予以抨击。
而在《大车扬飞尘》,形象地描绘了豪门贵族生活的骄横恣纵,并对它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在离开长安后,李白写下了许多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而引起的痛苦和愤激情绪的诗篇。
如《行路难》中就集中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
但他并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的追求,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悲愤中又充满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比较较为独特的地方,也是诗人人格美高出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同时,诗人看不惯世间的庸俗和污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精神,企图借饮酒、寻仙、纵情山水来消释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上蔡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都说明他歌咏求仙,是以仙境和现实对比,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充分表现了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
虽然诗中也流露出些“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掩盖不了作者进步思想的光辉,有些地方只是一种愤世嫉俗情绪的曲折流露罢了。
由于李白少时就有俊才,故“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使得他的诗能摆脱一切拘束,而以壮浪纵恣之笔出之。
其论世之言也言所欲言,肆无忌惮,而其慷慨真率也为历代诗人所罕见。
加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的就是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性格和天才构成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就是当宰相,可是却不被唐玄宗所重用。
因此表现出了他的蔑视权贵、愤世嫉俗的思想就比其他的诗人来得更坚决与彻底。
他的放浪颓废来自于“人生在世不称意”。
然而李白毕竟不似文学家贾谊以哭泣而终。
“而胸襟高旷,一若无介于心者。
论者谓其能超脱于富贵功名之外者,即以此故。
窃谓太白因不为卿相,而故放废于终,而故能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流连诗洒,笑傲风月,不以声色货利萦绕其高旷之怀抱,而终成为千古之一大诗人”。
这一论断,正是李白追求理想与蔑视权贵和愤世嫉俗的人格美之较为闪光的地方,也是李白这一怪人怪才之所以成为李白的缘由。
三、胸怀开阔、气概昂扬的人格美由于家庭出身、社会经历、个人性格、儒道侠仙思想、天才各种因素,使得李白及其诗无论在立足点及视野上,都比其他诗人站得高、看得远,显示出了独具魅力的风采。
无论是表现个人理想,或是反映时代风貌,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都体现了一种胸怀开阔、气概昂扬的震撼人心的豪迈气概。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想从政、建功立业;道、侠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心胸豁达与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