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融研究
2007.增刊《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2007年增刊
(总416期)广西金融研究JournalofGuangxiFinancialResearch2007GeneralNo.416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高庆民
(柳州钱币学会,广西柳州545001)
自从发现大理国钱币之后,由于无史料,几乎无人研究。
笔者过去曾简单地谈到大理国钱币,近几年来经多次琢磨,对它们有了些新的看法,不吐不快,附记于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笔者陆续从云南收集到一些奇特的钱币。
首先得到的是“弘治通宝”,其钱文书法和品相(自然性)均很差,钱体为粗砂铸造,粗糙而凹凸不平,十分明显。
当初笔者把它列入明代弘治年间的铸币,但是它又与明代钱币的风格不同,最后只好归入明代云南的私铸币。
接着又得到“太平通宝”,其特点与上述的“弘治通宝”完全相同,只有宋代有“太平通宝”,同理笔者又把它归入宋代云南民间的私铸币。
后来经仔细观
察分析,又发现问题了,明代弘治年间
(公元1488-1505年)和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均处于鼎盛时期,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间不可能存在私铸钱币的现象,故它们不应当是明代或宋代的货币,笔者又试图把它们列入安南(今越南)仿造中国年号钱币,或定为安南私铸币,但它们仍无安南钱币的风格,为此笔者心中一直不安定。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止,笔者先后又收集到了“大周通宝”、“太官通宝”、“水官通宝”、
“太定通宝”和一枚铸有奇怪符号的钱币
(注:即“文信千宝”),共计五种铜钱,均从云南昆明古玩市场购得。
经与云南泉友交谈后得知,这类风格相同的铜钱仅发现八种,即上文提到的七种再加“火官通宝”,笔者只差“火官通宝”。
这八种钱除了“弘治通宝”较多和“大周通宝”罕见之外,其余均少见,钱径相同约为19毫米,孔径约为5毫米,厚约为2毫米,属小平钱,均用粗沙翻铸而成,钱文古朴,钱体粗犷。
它们当初出现在云南昆明古玩市场时,曾一度被当作现代人伪作而不受欢迎,但是笔者发现,它们均有自然包浆和颗粒锈,属生坑真品,便大力买进。
精明的江浙泉商纷至云南抢购,此币价日涨。
笔者多次询问云南泉友并探讨之,一无所获,由于钱商对来源之处保密,我们连出处都不知道,更不知何人铸造了。
云南的一些大收藏家并不重视,认为是民间私铸,研究意义不大,甚至认为可能来自贵州或广西或西藏,随即遭到笔者和这三省的泉友所否定,后又认为来自安南。
故直到1989年
11月云南省钱币学会编写
《云南历史货币》之时,仍然认为它们不是云南货币而没有收入书中,成为憾事。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在大理钱币学会成立之后,对上述钱币不重视的现象才得到改善。
经该学会会员的努力,终于发现这八种铜钱均出于大理地区,定为大理国所铸这个结论立刻得到云南和国内泉界的认同。
发现大理国钱币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于是大理国钱币成为中外泉友追求的目标,中国钱币学会的领导也亲临大理考察,僧多粥少,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收齐以上八种钱币。
由于有关大理国的史料几无,史学界争议颇大,无法确定每种币的铸造者和年代,仅是笼统地认为与宋代同时代。
研究这八种钱币,就应该研究大理国,大理国何时建国?历届国王是谁?因何灭亡?没人知晓,为此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二次前往大理实地考察。
古大理国的城墙今犹在,古城范围在今上关与下关之间,上关在城北,下关在城南,均有城门,两关相距40多公里,其中还有一高原淡水湖,南北狭长,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因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洱海”;紧依“洱海”的是“苍山”也是南北走向,海拔四千余米。
笔者八月份去时,仍见山顶皑皑白雪,苍山溶化的雪水注入洱海,洱海与苍山之间辟有古道连接上关和下关,今通汽车,关上两关的城门,洱海苍山在内就成为世外桃源。
古大理国是白族的祖先所建,往前可追溯到南诏国,与唐朝同时代。
南诏王在洱海的金梭岛上建有行宫,今尚存遗址,另在洱海之滨建有“崇圣寺”,寺庙早已毁,今仅存留三塔,其中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分为
《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广西金融研究
2007.增刊图5
图4图3图2图1十六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典型唐代风格塔,受唐代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塔前的一块大理石上刻有楷书“永镇山川”四字,另两塔较小,分居南北方向,每塔高42.19米,塔有10层,两小塔各距“千寻塔”七十米,均为仿唐建筑。
史学界对南诏国和南诏王的情况不甚了解,但是到了大理国(与宋代同时代),由于与中原地区来往更加密切了,史料上有了零星记载。
据专家考证,大理国历经约300年左右共有22个国王,国王以段为姓氏,其中第16代国王叫段誉,也叫段正严,在位时间最长,对大理国的贡献也最大。
由于他热衷于佛教,最后自愿退位出家当了僧人。
可见中原文化和佛教的影响必然要在其所铸的钱币中留下印记。
上文中提到的那枚奇特符号的钱币,经专家鉴定,为白族古文字也就是古大理国的文字,后来定为“文信千宝”,其余“大周通宝”等七种钱币均采用汉字,“大周通宝”钱文带有隶书之韵,另六种均为楷书,这正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这是古大理国文化溶入中原文化的印记之一。
钱文中的“火官、水官”等字,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是道教的经典。
以此推
测,应铸有
“木官、金官和土官”钱币,但是至今没发现。
在大理国看到的“崇圣寺”仿唐风格,可见大理国是个道佛并存的社会,而且由中原传入,这是印记之二。
近代考古发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大理地区,中原文化和商贸正沿着这条路往来,使得古大理国跟上发达的中原地区步伐铸造了金属货币,采用“弘治”、“太平”做钱文(中原王朝年号),这是印记之三。
我们知道,直到民国初年(已近千年)云南广大的乡村仍然流通使用贝币(海贝),近代在昆明的滇池旁出土了成千上万枚贝币,这些贝币产自遥远的海洋中,在古代是如何流入内陆云南地区并成为使用千年的货币仍然是个谜。
云南
是产铜大省,其东川的铜以量多质好闻名于世,历代不但供应中央政府,而且还供应其它省份
(例如广西),有如此丰富的铜矿却一直使用贝币,全国仅此一省,这又是一个谜。
大理国首铸金属币是个特例,却淹没在贝币之中不见踪影。
总而言之,古大理国的钱币是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为主,包容佛教文化,又保留自己文化的混合体。
(特约编辑:赵盾)(校对:ZD)
中国古钱币研究的康熙通宝也不可能是宝云局初铸的折二样钱。
以上见解是初步认识,目前在所有资料和实物中,实在未见过有第二枚钱径如此大,制作如此精良,重量达7.5克的宝云局康熙通宝小平钱。
所以,通过几方面的比较,有理由认为应该是一枚由户部发给云南钱局的样钱。
经过三百多年变幻莫测的历史长河,这枚铸量很少的样钱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而能保留今天,实在不易。
现将此钱图片见文与大家共同探讨,也请藏家和专家不吝指教。
(特约编辑:熊宝康)(校对:XBK)
(上接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