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性思考
随着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教育改革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教育数量的递增与教育质量的递减的矛盾日益凸显。
构建科学合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一、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背景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由“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教育改革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教育数量的递增与教育质量的递减的矛盾日益凸显。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大众化”教育模式,可以说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
普通本科大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在大学四年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但高校往往疏忽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不能适应和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使学生在无形中降低自身的竞争力,所以提高普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深刻变化。
伴随着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科技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科技转化为产品商品周期日益缩短:使得“创新”成为社会竞争的
基本活动,个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核心任务,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具有更强的应用技能、具有更好的综合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可见,社会需求的变化向普通高校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课题,推动着高校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改革。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体制改革篇章中,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把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
可见,构建科学合理、与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以及质量标准而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
可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应凸显质量化、民族化、时代化、人文化、与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等趋势。
1.以教学课程体系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
各高等院校应立足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世界和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围绕各院校的特色,制定出体现本校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体系。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突出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构建相同学科基础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按专业方向形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等模块课群组,使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相互贯穿、相互结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知识底蕴。
(2)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的教师要打破固有的课堂灌输的模式,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改进创新,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开辟网上教学与答疑系统,将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习题解答等课件上传网上,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访问课程教学资源,同时通过网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解答,避免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
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等形式,针对学生在现实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充实课程体系
各高等院校在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时,在保证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或扩大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2.以深化实践教学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各高等院校应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深化实践教学为依托,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改进了培养方案架构,增加了实践教学体系模块,使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结构同样完整化。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实验教学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
门类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
通过压缩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课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可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展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国际性竞赛
随着我国国际化办学层次的提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双语授课比重,制定规范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国外有知名度的期刊的内容进行传授,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3)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鼓励和资助青
年教师和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和评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
利用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原则,联合办学,建成实习基地。
作为高校,学生到基地实习可以使用最新的仪器设备,学习最先进的技术。
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用人时可招收曾在企业实习过的学生,不必因盲目招工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这既解决了企业用人问题,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3.以注重学生素质拓展为契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实践与活动、学术与科技创新活动、体育文化活动等模块构成,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三者有效结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通过第一课堂的“两课”教学,发挥高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因为大学生正值人生成长的转型期,价值观还未形成,对于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如果抓住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对其实施有效地教育形式,那么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高校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切实做到用先进理论武装人。
(2)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本身的特点,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际效用,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既要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第二课堂”的资源投入,同时,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改善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各项条件,支持学生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积极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到各地进行调研和实践活动,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大型企业参观学习。
寓学习于活动之中,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创建优良的学风,而且还可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文卉,闫雪琴.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4).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5).
[3]刘亚敏,谭少波,韩怡.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对策浅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4]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