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胖与超重的健康管理

肥胖与超重的健康管理

201 1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建设与发展大会
发生血脂异常的OR为2.040(95%CI:1.647.2.528)。 与理想状态相比,具有CHD危险因素l项边缘异常人群患血脂具有以上l项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的OR是3.839(95%C1:3.144.4.678)。随着具有边缘危险的数目增多,患血脂异 常的相对风险逐渐增高。
细胞角蛋白1 8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表达的价值初探
宋震亚陈燕吕晶许涌 作者单位:31 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国际保健中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外大量长期饮酒、肝 炎病毒感染、药物损害等明确肝损病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 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SH患者可进展至肝硬化,并出现 肝功能衰竭、肝癌等。目前对NAFLD疾病进展程度判断的金标准仍为肝组织学活检,因其 有创性、并发症等原因在临床开展较为困难,国外有研究发现CK-18水平在NAFLD患者中 表达增高,且NASH患者CK-18水平又高于NAFL患者,同时有中重度纤维化患者的血清 CK.18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或无纤维化患者的水平,认为CK-18作为一个无创性的检测手段, 在NAFLD的诊断、NAFL和HASH的鉴别及纤维化程度的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讨论 近年来,我国入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冠心病死亡率也有增高趋势, 因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引起广泛重视,特别是边缘血脂异常不容忽视,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区 人群血脂异常,冠心病危险因素及边缘危险因素状况,结果显示:北京市区血脂异常总检出 率31.8%,边缘异常23.9%,仅不到一半人群血脂处于理想状态,有调查显示全国血脂异常 患病率为18.6%,城市血脂异常患病率21.%,而北京市区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 且较多女性、老年人血脂处于边缘之中,这与北京市区人群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节奏快,工 作压力大,运动量小有关。 一系列大规模试验明确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国外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证实,血 总胆固醇,LDLC.C升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TG与冠心病之前关系曾有 争议,既往较多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变量分析时发现血中TG与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正 相关,多变量分析时即部分或大部分丧失其预测冠心病的性质,Sstampferll等报道追踪7 年内心肌梗死与对照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血将TG水平是心肌梗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 着研究的深入,提示血清TG水平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的资料日益增多。许多临
201 1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建设与发展大会
水化合物膳食方式以及劳动强度和体力活动强度的普遍下降,使肥胖率在我国城乡各类人群 中迅速上升,成为一种重要的流行病[I-4.1。
l、肥胖与超重的定义 超重和肥胖界定义为异常或过量脂肪积累,可损害健康。体重指数(BMI)是体重/身 高的简便指数,通常用于在成年人群和个人中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其定义为按公斤计算的 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m2)。体重指数是最有用的人口水平超重和肥胖衡量标 准,因为它对男女和各年龄的成人都一样。但是,应将其视为粗略的指导,因为可能不能表 明不同个体中同样程度的肥胖。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超重”界定为体重指数等于或 大于25,“肥胖”界定为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30。这些取舍点提供了个体评估的基准,但有 证据表明人群的慢性病风险从体重指数2l开始渐趋上升。 2、分布及发展趋势 2005年世卫组织(wHO)表明全球情况如下:约16亿成人(年龄15+)为超重:至少 4亿成人为肥胖。据世卫组织的进一步预测,到2015年将有约3亿成人为超重,7亿多成人 为肥胖。超重和肥胖曾经被视为仅在高收入国家存在的问题,但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在 城市环境中,现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似乎也带动着肥胖一起快速攀升,根据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 局2005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 胖率为7.1%,分别约为2.0亿人和6000多万人。大城市中成人的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 高达30.0%和12.3%,儿童的肥胖率己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 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的患病率还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3、肥胖与慢性疾病的发生 3.1肥胖的机制 体重失调现在已经是全世界死亡的一个首要原因。关于肥胖与超重的机制具体是什么? 一方面,肥胖受基因的控制。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表明,从某些角度看,基因影响着我 们的体重。这主要和人类身体当中的蛋白类激素,也就是与“瘦素”有关。“瘦素”是一种受 基因控制,由脂肪细胞产生出来的蛋白类激素。一个人的脂肪细胞越多,由此产生的“瘦素” 也就越多。这些“瘦素”会向大脑的脑丘下部传达信息,降低自身的食欲,即使不吃也不会觉 得饿。但如果产生“瘦素”的细胞发生了一些突变,影响了“瘦素”的生产,人就总会处于饥饿 当中,结果往往会导致肥胖。 人类的肥胖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数百个基因。 另一方面,仅靠基因途径无法完全解决肥胖问题。遗传基因的影响只是一部分,还有来 自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肥胖作为一种逐渐加重的流行病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而显现的。在过去的50多年间,人类的遗传背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肥胖的流行 趋势并不能因遗传背景的改变而做出合理的解释。目前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类生存 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肥胖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 因是摄入的卡路里与消耗的卡路里之间的能量不平衡。全球超重和肥胖上升可归咎于若干因 素,包括:全球饮食改变,摄入更多的高脂、高糖、但缺少卫生素、矿物质及其它微量营养 素的高能量食品;以及许多工作形式越来越需要常坐的性质、不断变化的交通方式和日益发 展的城市化造成身体活动减少的趋势。朱智明研究显示饮酒可增加脂肪的摄入,导致体重增 加;长期吸烟后的戒烟亦可引起体重增加:吸烟者戒烟后,往往改变了饮食行为,甜食和其 他含碳水化合物的小吃摄入增加,而且一些小吃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变化不大。 3.2肥胖引发慢性疾病 超重和肥胖症与许多慢性病有关,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 随着体重指数的上升,风险逐步加大。体重指数上升是诸如以下慢性病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 1)心血管病(主要为心脏病和中风)一这已经是世界上的头号死亡原因,每年造成1700
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生血浆HDH—C浓度与冠心病发病危险呈带来的负相关,PROCj蝴研
究提示HDH.C水平越低,冠心病风险越大,IntcrHeart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ApoB(LDLC-C 的主要脂蛋白),与Apoal(HDLC.C的主要脂蛋白)高比值最发生首次心肌梗塞的重要危 险因素.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直接导致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及病发生的重大致病因 素,Cu等研究显示35—74岁的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6.1%,而本研究北京市区人群患病 率超过40%,糖尿病11.O%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7%,武阳丰等研究显示1998年,北京工 人肥胖率男性5.7%,女性11%。本研究分别为19.7%,23.6%,呈增高趋势。
324
2)糖尿病一已迅速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据世卫组织预测,糖尿病死亡人数在今 后10年内将在世界范围内上升50%以上。3)肌肉骨骼疾患一尤其是骨关节炎。4)某些癌 症(子宫内膜、乳腺和大肠)。儿童期肥胖与成年期过早死亡和残疾的更高可能性相关联。
4、肥胖与超重的健康管理 4.1健康管理的定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 机构(健检中心)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 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干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最大化的调动个人和群体的积极 性,利用有效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化的健康效果。 4.2肥胖的健康管理策略 肥胖作为一种疾病,应该对其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一种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环 境健康内外统一的和谐。无论是否处于肥胖状态,都要随时保持预防或减重的意识。具体而 言,按照以下几点来要求自己: 首先,应当树立正确观念,即肥胖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某些遗传因素也可以通过改变 生活方式来抗衡。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发生慢性 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预防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其次,日常生活中,达到能量平衡和保持健康的体重;限制来自总脂肪的能量摄入并从 食用饱和脂肪改变为食用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和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和坚果的食用量; 限制糖摄入;以及增加身体活动。 最后,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少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 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公斤以内,超过10公斤则相关疾病危险增加。 要提醒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 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4.3控制体重的具体手段 对于肥胖者来说,除了遵循以上几点外,更要树立~个观点:就是减肥不是一朝一夕可 以完成的。主要预防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逐步稳定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 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监测体重,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 过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信心。 4.3.1控制饮食 肥胖的最主要原因是能量的摄入与输出不平衡,因此控制饮食是减肥的第一步。控制饮 食主要从摄入量及成分两方面进行控制。量要少,但是,同时要注意各营养素的合理搭配, 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取。 4.3.2增加运动量 控制饮食减少的是能量的摄入,同时要加大能量的输出,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动减肥也是被大众所接受的最健康减重方式。运动可使身体成分中瘦体重增加,使身体结 实、健美。对心血管机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从而促进了运动者的健康。制定适当的运动计 划,坚持实施,往往可以获得较佳的减重效果。 4.3.3药物减肥 大多数肥胖者在认识到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后,在医疗保健人员的指导下控制饮食量、减 少脂肪摄入,并增加体力活动,常可使体重显著减轻。但由于种种原因体重仍然不能减低者, 或行为疗法效果欠佳者,可考虑用药物辅助减重。目前市场上减肥的药物种类繁多,且不断 有新药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类:a食欲抑制剂;b促进代谢类激素;c消化吸收抑制药物;d局 部脂肪分解药物;e中药类。 面对世界肥胖蔓延趋势,世界卫生大会在2004年通过的世卫组织饮食、身体活动与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