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权责任法TortsLawppt课件.ppt

侵权责任法TortsLawppt课件.ppt


案例分析
甲、乙两人分别开车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向闯红灯, 将在路中央过斑马线的且躲闪不及的丙夹击撞成重 伤,则甲乙二人构成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直接 结合,二人对丙的重伤结果承担连带责任;
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
侵权行为
二、侵权行为的特征: 1、是一种不法行为(法律事实)。 2、是给他人的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3、一般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不要求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4、行为的方式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5、是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1.行为法强调任何行为人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所造 成的损失后果负责,强调的是为自己行为负责(十 九世纪侵权法重视责任自负)
2.侵权法究竟是制裁法还是救济法?(现代侵权法 更重视对受害人的救济)
侵权责任法的历史沿革
从复仇到赔偿 从加害责任到过错责任 现代侵权责任法的发展
✓ 损害赔偿的社会化(风险分担、公平责任) ✓ 保护范围扩大化(权益泛化) ✓ 损害后果规模化(大规模侵权,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 ✓ 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多样化(直接、间接、推定:关联性) ✓ 归责原则多元化(过错责任——过错推定、严格责任) ✓ 过失的客观化(非心理状态而是客观标准:合理的注意) ✓ 免责事由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意外事故、自助行为) ✓ 侵权责任的形式多样化(侵权之债——精神性责任、惩罚
侵权行为。 2、二者的区别: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共同侵权
3、共同侵权行为的分类:
狭义的侵权行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 成他人损害,承担连带责任的行为。(侵权法第8 条、民法通则第130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1 款)
广义的侵权行为=狭义的侵权行为+教唆、帮助的侵 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准共同侵权行为) (侵权 法第9、10条、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人身损害赔 偿解释第4条)
侵权责任法的结构
1. 基本理论:侵权行为、责任构成(归责原则、构成 要件、免责事由)、责任形式
2.一般侵权行为:过错侵害人身、财产权益 3.特殊侵权行为:职务侵权、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
事故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高度危险责任、饲养动 物损害责任、物件损害责任 4.侵权损害赔偿:赔偿规则、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 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共同侵权行为
4、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可以再分为: (1)共同故意行为:如甲、乙二人共谋殴打丙。 (2)共同过失行为:如甲、乙二人在推车时,没
有注意将行人丙撞伤。 (3)故意与过失混合行为:如甲为诋毁丙,故意
虚构事实投往乙报刊发表。乙报刊认为其具有市场 价值决定予以发表。 (4)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如甲、乙二人 分别驾驶轿车将行人丙撞伤。
第二节:侵权行为的种类
一、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 1、 区分依据:归责原则不同、责任构成要
件不同、责任承担方式不同。 一般侵权行为:指行为人基于自己的过错
实施的,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 特殊侵权行为:非基于自己的过错而发生
的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
一般与特殊侵权行为
2、二者的区别: (1)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满
足一般构成要件;承担直接民事责任 (2)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
过错推定原则或公平原则;不要求具备侵权 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一般实行举证责任倒 置原则;承担间接责任,即替代责任。
单独与共同侵权行为
二、单独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 1、区分依据: 侵权行为人的主体数量不同。 单独侵权行为:指单独一人实施的侵权行为。 共同侵权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的
性赔偿)
本课程所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通过时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 年12月26日通过
实施日期:2019年7月1日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篇:侵权行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侵权行为 第二章:侵权责任法 第三章:侵权责任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侵权行为
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侵权行为的分类 第三节:侵权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 侵权行为:不法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法应承
本课程所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二、法规及司法解释: 1、《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2、高法《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
处理意见》 3、高法《关于审理名誉权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4、高法《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
干问题的解释》 5、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
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1款规定:“侵
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参见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第3款) 何谓“民事权益”?
民事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1款规定: 民事权益,包括: 人身权益: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
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 财产权益: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概念: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事先并无共同 的意思联络,但其行为的偶然结合致人损害。
此种侵权行为又区分为直接结合(《侵权责任法》 第11条)
和间接结合(《侵权责任法》第12条)间接结合即 “多因一果”徒有“数人”的外衣,本质仍为单独 侵权行为,故加害人承担与各自的过错程度相适应 的按份责任,即各自承担各自责任,而非连带责任 。。
侵权责任法(Torts Law)
《侵权责任法》立法概况
侵权责任法基本立法思想:补偿、预防、惩戒
教科书一直都称“侵权行为法”,英美法称“侵权 法”,日本称“不法行为法”,我国台湾地区最初 借鉴日本称“不法行为法”,后来改称“侵权行为 法”,德国也称“侵权行为法”
为什么法工委别出心裁称“侵权责任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