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2021/2/16
中药学
3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2021/2/16
中药学
4
1.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出、大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 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 热证。
2021/2/16
此外,因各药归经不同,这些药还适用于肺热、胃 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 扶正祛邪。
2021/2/16
中药学
16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 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 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
(Ca2SO4· H2O)。
2021/2/16
中药学
17
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功效
主治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肺胃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胃热 呕吐;胃火头痛;牙龈肿痛;口疮
敛疮生肌
煅后外用治疮疡不敛;湿疹;烫伤
2021/2/16
中药学
18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 清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胃火牙痛 + 细辛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
蒙花、青葙子
2021/2/16
中药学
15
概说
含义:本类药性多苦寒或甘寒,具有较强的清热 力,能清热泻火,用于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适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 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处方用名】 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
熟石膏、煅石膏(煅用,收敛生肌,专作外 用)
2021/2/16
中药学
20
石膏方剂举例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 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 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2021/2/16
中药学
21
知母《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 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2021/2/16
中药学
22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肺、胃、肾。
2021/2/16
中药学23知母来自功效1.清热泻火 (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在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下治阴虚骨蒸)。 2.滋阴润燥 (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
中药学
6
3 、清热凉血药
主治血热证。温病热入营血可见身热夜甚, 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多 种出血现象,舌质红绛。内伤血热证可见心 烦,少寐,手足蜕皮,毛发脱落,月经先期 量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2021/2/16
中药学
7
4 、清热解毒药
主治各种热毒证,内脏热毒如咽喉肿痛、痢 疾、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丹毒、 痄腮等,他如毒蛇咬伤、癌症等均有治疗作 用。
2021/2/16
中药学
8
5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 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 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 之夜热早凉、手足抽蠕、神疲倦怠等。也可 用于小儿疳热等。
2021/2/16
中药学
9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2 肺热喘咳证 配伍麻黄、杏仁,清肺热 3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
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作用。疮疡溃而不敛, 可配伍升药如九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矾;水火 烫伤,配伍青黛,如牡蛎散。
2021/2/16
中药学
19
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 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 敷患处。
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溃烂
2021/2/16
中药学
2
概述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 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 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变态反应性疾病
肿瘤
病理
病原微生物感 染。
炎症反应。 免疫失常。 发热、疼痛、
中枢症状。
2021/2/16
中药学
12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 抗毒素* 抗炎 解热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抗肿瘤
2021/2/16
中药学
13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021/2/16
中药学
14
【教学内容】
10
概述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
食少便溏者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
慎用; 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疗程。清热药中病即止,避免损伤阳气。
2021/2/16
中药学
11
实热证
现代应用
高热 痢疾、黄疸 痈肿疮毒 脏腑火热
传染病、感染, 伴毒血症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2021/2/16
中药学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2021/2/16
中药学
1
“火”、“热” 的病理改变
性质 上炎 燔灼 急迫
腐物
致病特点 一派阳热征象 易扰心神
易伤津液, 易于耗气
易于生风 易于动血 发病急、传变快 易致肿疡
病症特点 发热、面赤、口舌生疮、牙 龈肿痛、心烦、神昏。
口渴、尿少、便结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抽搐、目睛上吊 脉数、出血
中药学
5
2、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 口苦、阴囊湿疹、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 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尿少等,大 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 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肌肤湿 热之湿疹、关节肿痛,以及湿温病身热不扬、 汗出热不解等。
2021/2/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