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同课异构教案 (11)

中图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同课异构教案 (11)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认识地球形状,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小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快乐点击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读图1.1-1,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直觉臆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卫星照确证(2)读图1.1-2,了解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地球的模型为了便于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如下面左图所示)3.经线和纬线(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中图所示)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右图所示)①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相同的纬线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③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相邻纬线的间隔相等.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垂直的.4.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1)经度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 经度共360°,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线. (见下图)(2)纬度纬度以赤道为起点,赤道以北为北纬度(N),赤道以南为南纬度(S). 赤道是0°纬度,北纬度的最大值是90°,即北极点;南纬度的最大值为90°,即南极点. (如1.1-6)5.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如图1.1-7所示)(2)东西半球的划分,不是以0°经线和与其相对的180°经线为界划分的,而是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 (如图1.1-8所示)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6.利用经纬网定位(1)指出经纬度数,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如:北纬20°,西经40°是指图1.1-9中的哪个点?(答:A,因为北纬度数一定在北半球,所位于赤道以南的B点和赤道上的D点一定不符合北纬20°这个条件;而剩下的A、C点中,C点位于0°经线上. )(2)报出地点,能说出该地的经纬度数.如:图1.1-9中的B点的经纬度数是, .图1.1-9经纬网图(答:南纬40°,东经20°)(3)想一想:一个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位于纬度40°、经度116°的北京一同度假旅游. 他们按照信中所写的纬度能聚会在一起吗?可能发生什么差错?(答:他们四人很难聚到一起,因为信中没写明准确的地点,就纬度40°而言,有南纬40°和北纬40°;就经度116°而言,有东经116°和西经116°. 于是,按信中所定的地点就有四处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 因而他们四人既有可能在一地相聚,也有可能在两地、三地,或四地分别等候. )热点考点聚焦命题方向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的经纬度、半球、时间等.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区经纬网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判读. 考点主要有:地球形状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 题型:主要有选择、图表分析、绘图等.【例1】(2003·宜昌)本初子午线是指().A.90°经线B.180°经线C.120°经线D.0°经线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答案:D本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形式考查教材基础知识.【例2】判断A点的经纬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容为经纬度的判断,而经纬度判断的依据是经纬度的分布规律:自西向东,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来越小.图中的经度愈向东度数愈小,故为西经度.纬度的递度规律是:北纬度愈向南愈小;南纬度愈向南度数愈大.图中的纬度愈向南度数愈小,故为南纬度.答案:西经30°,南纬20°.由本题,应理解并记住经度纬度的递变规律:自西向东:经度数变小的为西经度,经度数变大的为东经度.自北向南:纬度数变小的为北纬度,纬度数变大的为南纬度.典型例题剖析【例1】地球上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A.0°向东至100°EB.0°向东至180°C.180°向西至160°ED.0°向西至20°W剖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东西半球的划分范围. 东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东至160°E,西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西至160°E. 故小于20°的西经度数在东半球.答案:D金钥匙:大多数的西经度数在西半球,但是小于20°的西经度数却在东半球:大多数的东经度数在东半球,但是大于160°的东经度数却在西半球.【例2】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东经40°和西经40°向北前进,发生的情况有:().A.他们在北极相遇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D.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剖析:本题所需的知识为①北极和南极分别为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②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③所有经线都连接了南北两极,长度都相等. 题中甲、乙两人从南极出发后,他们之间的距离开始逐渐增大,到赤道时达到最大. 因为纬度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 这样就排除了B和C的可能.在A和D这两个答案中,学生往往误认为A和D项都对,其实两人向北前进只能走到地球的最北端——北极,要想在南极再相遇必须改变方向——向南.答案:A金钥匙:遇到棘手的题目.先用排除法.再用对比法确定.【例1】某地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地的地理位置是().A.西经20°和赤道的交点B.东经160°和赤道的交点C.经度0°和赤道的交点D.经度180°和赤道的交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西经20°和东经160°为东西半球的分界. 此题的第一个条件很好满足,只要此点位于南北北球的分界——赤道上即可;而另一个条件不仅要求此点必须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西经20°和东经160°,而且要求“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西经20°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故不符合条件.答案:B金钥匙:西经20°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例2】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A.O°纬线上B.O°经线上C.北纬90°D.南极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经线的基本概念和纬线的特点. 所有的经线都连接了南北两极点,而极点是长度最短的纬线,即北纬90°和南纬90°.答案:CD金钥匙:①所有的经线都汇集于南、北极点;②北纬90°即北极点,南纬90°即南极点.【例3】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B.全球可划出360条经线C.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D.所有经线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经纬度的特点. 经纬线都有无数条,所以B不对;所有纬线都平行,所以D不对.答案:AC金钥匙:①经纬线都有无数条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所有纬线都平行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学用方法指导1.经纬度的区别:向东度数增大的经度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的经度为西经度,向北度数增大的纬度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的纬度为南纬度.2.东西半球的划分:只要大于160°的经度一定在西半球,只要小于20°的经度一定在东半球. 20°~160°的经度,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3.经纬线(度)特点及半球划分:纬线经纬形状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一样长标度范围0°~90°0°~180°度数起点线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值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度数表示方法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南、北半球)20°W,160°E经线圈(东、西半球)学习效果评估一、选择题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A.6375千米B.6371千米C.6378千米D.6336千米4.地球仪上的纬线().A.指示南北方向B.长度相等C.都是半圆D.有无数条5.地球仪上的经线( ).A.都是圆B.长度相等C.指示东西方向D.与纬线斜交6在地球仪上,0°经线与0°纬线相比().A.正好相等B.O°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C.0°纬线稍长D.0°经线稍长7.经度和纬度都是零的地点,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8.下列地点中,既位北于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A.40°N、16°EB.30°N、161°EC.20°S、120°E D.80°N、159°W9.在地球仪上纬度为40°,经度为180°的点有几个().A.1个B.2个C.3个D.4个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经度都在东半球B.180度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C.东经170度在西经170度以东D.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位于东半球11.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12.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100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100千米,此时该人位于().A.原出发点B.原出发点正北C.原出发点正东D.原出发点正西二、填空题1.零度经线叫,零度纬线叫 .2.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 .3.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纬度.4.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平方千米.5.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6.经度分东经和西经,习惯上用英文字母“”、“”分别作为东经和西经的代号.7.人们把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用西经度和东经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三、连线题1.把下列线与其称号连接起来:①0℃经线 A.北极②0℃纬线 B.赤道③90°N C.南极④90°S D.本初子午线2.将下列地点与所在半球用线连起来:①东半球 A.20°N、116°E②西半球 B.70°N、21°W③南半球 C.10°S、10°E④北半球 D.30°S、10°W四、读图题1.读图1.1-12,回答:(1)图中的大圆圈是 .(2)左图是半球,右图是半球;南北两半球中陆地面积相对较大的是半球.(3)A点是,纬度:纬度;B点是,纬度:纬_度.2读图1.1-13,回答:(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A.;B .C. .(2)从东西半球看:B 半球;C 半球.3.读图1.1-14,回答:(l)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A ,B ,C ,D ,E ,F .(2)写出C、D、E三点所在的半球:C 、、D 、 E 、 .4.读南半球部分区域经纬网图(如图1.1-15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经纬度A是,D是 .(2)B点属于东、西半球的半球.(3)C点的经纬度是 .参考答案一、1.B 2.B 3.B 4.D 5.B 6.A 7.A 8.A 9.B 1O.D 11.C 12.C二、1.本初W子午线赤道 2.纬线经线 3.东南 4.6371 4万 5.1亿 5.南北东西 6.E 7.赤道 20 160三、1.①——D ②——B ③——A ④——C2.①——A、C ②——B、D ③——C、D ④——A、B四、1.(1)赤道(2)北南北(3)北极点北 90 南极点南 90 2.(1)东经120°,北纬40° 西经30°,南纬4O° 东经170°,南纬40° (2)西西3.(1)20°N,20°E 30°S,20°W 10°S,30°E 60°N,140°E 40°N,170°E 50°N,160°W(2)东半评,南半球东半球,北半球西半球,北半球4.(1)80°S,150°S 60°W,60°S (2)西(3)70°S,180°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