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句与该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教学设计

原句与该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教学设计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学习目标】1、通过原题再现与典例印证,总结句子表达效果对比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要点。

2、能够熟练运用总结的答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

【学习重难点】重点:句子表达效果对比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要点难点:能够熟练运用总结的答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

【学习方法】归纳总结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新课导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即“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题干中的要求是“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式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道原题的真面目。

二、原题再现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1卷)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

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在我们近期的几次联考中就多次考查了这种题型。

)●请同学们分享考试时你做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找不同——明角度——定答案(分析)1.找不同:对比分析,找准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明角度: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明确从那几个角度来作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3.定答案: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过渡语:这只是解题思路,那我们作答时答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点?怎样才能把效果分析得更全面更透彻?●请同学们从参考答案中寻找答题要点)[角度小结] ①句式变化;②篇章结构;③语体风格【参考答案】①强调重点不同:原句与改句的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就不同。

改句重点落在“一扫而光”,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答案要点:说明不同(偏重原句)——具体描述(结合原句)——总体评价(关注语境)(过渡:在梳理了解题思路,明确了答案内容的要点之后,我们通过两个典型例题来进行印证。

)三、典例印证例一:在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吗?打打舒身都嫌烦。

一头栽到床上,怕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

活像一条死猪。

熟睡中,踢来拌去的乱梦,梦味儿都是淡淡的。

心同躯壳是同样的懒啊。

几乎可以说是泥醉着,糊涂着,乏不可耐。

可是大大的睡了一场,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那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缥缥渺遥的那里的钟声,也嗡嗡的传了过来。

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嘚嘚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响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吗?不,你会霍然一跃就起来的。

衣裳都来不及披一件,先就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

呵,我的灵魂,我们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了。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角度小结]①精妙用词(拟声词);②句式变化(长句短句)③语体风格(口语化)【参考答案】①原句使用了拟声词,生动准确模拟出凿石声、说话声和马蹄声,更能体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读来如身临其境,表达效果更好。

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表达灵动随性,符合人物恬然自适的心境。

③原句偏口语化,“靠左边一点”“稍偏右边”的表述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此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答案,从中得出启示:要想把效果析透,一定要结合文本作答;一定要关注语境,在语境的宏观视野下作答。

)例二: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

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

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

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

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

”,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角度小结]①修辞手法(拟人);②逻辑顺序(视觉顺序);③篇章结构(照应下文)【参考答案】1.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对收获的渴望和迫切心情。

2.原句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先写车子再写人,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3.原句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过渡:通过前面的两个例题,我们明确了部分的答题角度,下面我们进行一下小结。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常见的鉴赏角度角度一句式变化角度二修辞手法角度三精妙用词角度四语体风格角度五篇章结构角度六逻辑顺序角度七人称使用角度八陈述对象角度九语言特点角度十情感态度……●特别提示:1.结合文本内容答题;2.在语境的宏观视野下,思考鉴赏角度。

(过渡:我们寻找方法,是要掌握方法并能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运用前面的方法来合作探究。

)四、合作探究要求:分组合作探究,明确角度,拟写答案;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

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

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

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

有什么掉进了水里。

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角度小结] ①修辞手法(拟人);②精妙用词(动词);③陈述对象【参考答案】①原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态,把“月”当作“我”的同伴来写,更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②原句运用“提、随、跃”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原句运用“不动声色”这个词语来修饰“跃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虽不出声,但充满了活力的特点,与拟人手法更相协调。

③原句各分句都以“月”为陈述对象,陈述对象一致,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更能表现月夜的幽静。

(过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题目,希望我们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五、实践提升牛思贤走过“旭日东升”前,看见矮矮的石头围墙里面有个小院子,落地玻璃窗里是个小茶室,茶室里放着一张沙发,客人来了,坐在那里喝茶,能沐浴一身的明媚阳光。

如果是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啪嗒啪嗒打在芭蕉叶上,好一幅听雨图。

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牛思贤已经不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了,很多同学看到他发的白云村的照片,反而开始羡慕起他的生活。

那天,我和牛思贤、老支书一起喝茶。

正是六月的雨季,远处群山笼着一层雨雾白纱,几只白鹭在田野间起落蹁跹。

屋檐水从瓦背淌下来,哗啦啦,哗啦啦。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屋檐水哗啦啦地从瓦背上淌下来。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与改句的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就不同。

改句的重点落在“淌下来”上,强调雨下得大;原句的重点落在“哗啦啦”上,强调雨声,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平铺直叙,是典型的书面语;原句连用两个“哗啦啦”描摹雨声,口语化,通俗活泼,生动形象。

③修辞不同:原句采用连续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哗啦啦”,细腻地写出了“我”听雨的陶醉之情,感情饱满,凸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课堂总结:解题思路:找不同——明角度——定答案答案要点:说明不同(偏重原句)——具体描述(结合原句)——总体评价(关注语境)常见的鉴赏角度:句式变化修辞手法精妙用词语体风格篇章结构逻辑顺序情感态度陈述对象人称使用语言特点……特别提醒:1.结合原句内容答题;2.关注语境,在语境的宏观视野下答题。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就新高考的这种新题型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要想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方法,轻而易举的地解答这类题型,离不开平时的不断积累和反复训练。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多加练习。

★附:总结常见的角度及其效果1.句式变化:①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

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②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

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