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至今对自己读高一时的一节历史课记忆犹新,在那堂课上,老师在讲到如何记住马克
思的生日时,在讲台上用手做两下打耳光的姿势,嘴里跟着说“一巴一巴,呜呜”,然后解
释说就像大人打小孩两个耳光,小孩呜呜地哭,也即马克思的生日是1818年5月5日。
老师运用谐音和联想的记忆法来记住马克思的生日,非常形象生动,让我直到现在,甚至
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马克思的生日。
受了这次记忆法的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特别
注意各种记忆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觉
得经络腧穴学的内容,特别是腧穴的定位等,既枯燥,又不好记,记不牢,容易忘。
针对
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方法教授给学生,有趣的记忆方
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还能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记忆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介绍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几种记忆方法,供大家参考。
联想记忆法有人说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或者说联想是记忆的秘诀。
确实如此。
人类学习
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新的知识与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将新知
识吸收同化。
这种联系越牢固、越广泛,就越容易将新知识记住、记牢。
这是一种非常常
用的记忆法,在后面的其他记忆法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联想记忆法。
例如在学习八脉
交会穴时,公孙通冲脉,后溪通督脉,列缺通任脉,足临泣通带脉,就可以通过以下的联
想来记忆。
想像:古代的一场战斗,公孙(即爷爷和孙子)俩均参加作战,孙子冲锋(即
公孙通冲脉)在前,爷爷压阵督后(即后溪通督脉),结果还是打了败仗,爷孙俩觉得无
颜见列任(列缺通任脉)祖宗,伤心哭泣(足临泣),只能稍稍用腰带(带脉)擦掉脸上
的眼泪(足临泣通带脉)。
还有,肾经在上腹部的5个腧穴——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我们可以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曲径通幽”里面加上一个“都”字,变成“曲径都
通幽”来记忆。
可以想像一个非常幽静的花园,里面的路都是小石头铺成的。
“曲”即“商曲”,“径”即小石头铺成的路,联想到“石关”,“都”即“阴都”,“通”即“腹通谷”,“幽”即“幽门”。
还
可进一步联想:古代的行政规划是“四邑为一都”,即现在的“四县为一市”,“都市”、“成都”
的“都”字就是这个意思,刚好“阴都”穴就在脐上4寸(当然还要旁开0.5寸)。
这样就可以
把这几个腧穴顺序和定位记得清楚了。
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主要用于数字的记忆。
在学习每条经脉腧穴总数时,常常用到。
例如:心经和心包经均有9个腧穴,可用“心心相印,长长久久”来记。
“心心”指心经和心
包经,久与9谐音,即两条经都是有9个腧穴。
这里其实也包含联想记忆法,即可想像是
对新婚的人的一句祝福话。
另外肾经和督脉分别有27和28个腧穴,可用“审尔妻,督尔爸”来记,“审”与“肾”谐音,“尔妻”即27,“尔爸”即28。
同时联想成为“审问你妻子,监督你老爸”就更加生动易记了。
再有,手三阳经在腕背横纹上的三个腧穴——阳溪、阳池、阳谷,可用“鸡吃谷”来记忆,“鸡”与“溪”、“吃”与“池”均谐音,再联想一只小鸡在吃稻谷,就过目
不忘了。
歌诀记忆法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的针灸歌诀,像“四总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学习针灸的后来人,我们都应该熟读成诵。
除这些歌诀外,
还可以教学生自己编写。
像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大部分腧穴,可用以下歌诀来记,记
住这些腧穴后,其他的腧穴也就不难记了。
二风①三肺②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俞。
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一三焦③。
腰二肾俞与志室,腰三气海四大肠。
腰五关元一小肠④,骶二膀胱三中膂。
骶四白环与秩边。
注:①“二风”:指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风门穴;②“三肺”:指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肺俞穴,歌
中略去“俞”字,以下“心俞”、“督俞”……相同;③“一三焦”:指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三焦俞穴;④“一小肠”:指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小肠俞穴。
当然这些歌诀都需要下苦功夫反复诵读,至滚瓜烂熟为度。
归纳(类)记忆法即将有相同或相类内容的知识放在一起来记忆。
在学习原穴时,我就
把手足三阴经的原穴归纳为“手三阴,腕纹上;足三阴,三太穴”。
手三阴经的原穴分别是
肺经(太渊)、心包经(大陵)、心经(神门),这三个穴位均在腕横纹上。
足三阴经的
原穴分别是肝经(太冲)、脾经(太白)、肾经(太溪),这三个穴位均有一个“太”字。
这样用一句话就可以把六条经脉的原穴轻松地记下来了。
另外,十四经穴中,穴名包含有“肓”字的腧穴共有四个,即膀胱经的膏肓、肓门、胞肓和肾经的肓俞。
因为名字相近,这
四个腧穴的定位除膏肓穴因学生熟知“病入膏肓”而能记得比较清楚外,其他三个学生则容
易混淆。
笔者运用归纳法和联想法,就让学生能把它们的定位分得清清楚楚。
肓门在第一
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可联想到第二腰椎棘突下是命门穴,两个穴位都有一个“门”。
胞肓
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即膀胱俞旁开1.5寸,可把膀胱联想成一个装尿的“尿胞”,
从而把胞肓与膀胱俞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胞肓的位置了。
最后剩下肾经的“肓俞”
是在神阙穴旁开0.5寸也就不难记了。
还有,膝关节腘横纹以上各经的穴位归纳成下表后,就很容易记忆了,当然还要注意各穴尺寸的参照点是不同的。
造词(句)记忆法将腧穴的名称与其定位的某些相关的字造成一个比较熟悉的词语或句子,从而记住相应内容的方法。
像身柱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可用我们熟知的词“三生(身)有幸”来记忆,当然这里也运用了谐音法。
另外,像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可用“五心烦热”来记忆;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用歌曲名“酒干(九肝)倘卖无”来记忆。
还有学生很容易将期门和日月两个穴位的定位混淆,经常记不
清哪个是在第六肋间隙,哪个是在第七肋间隙。
可以通过造“星期六的明天是第七天”这个
句子来分清楚。
“星期六”即“期门在第六肋间隙”,日月合则为“明”,“明天是第七天”也即“日
月穴在第七肋间隙”。
快速诵读记忆法这种方法较适合于与腧穴排序和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顺序的记忆,即有
一组腧穴,将每个腧穴名称的第一个字抽出来,凑成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可以有一定的意思,也可以是“杂乱无义”的句子,记忆的要诀是将这个句子反复诵读,直至能脱口而出。
像心经在腕横纹附近的腧穴可用“灵通阴神”(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这句话有一定
的意思,即“灵魂能与阴神相通”。
这样就可以把这四个腧穴的顺序记清楚了。
还有像任脉
脐上的7个腧穴可用“水下建中上巨鸠”(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
这句话来记,这句话没有较明确的意思,但是通过熟读成诵,就可以把7个腧穴的排序记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的记忆也是不少学生觉得头痛的内容,但用以下方法就可以很
好地记住。
要反复诵读的句子是“肺脾心肾心包肝”,能脱口而出以后,把这“六脏”按下图
位置写在纸上,再把六腑写在上面,流注顺序就是沿着阴影部分的边缘走,而阴影部分可
联想到长城的城垛口,这样就可很好地记住了。
笔画记忆法可以通过计算某些关键字的笔画数来记住相应内容的记忆法。
如章门穴的定
位是在第11肋游离端,“章”字也刚好是11笔,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记住章门的定位了。
另外,任脉共有24个腧穴,把“任”字拆成“亻”(2画)和“壬”(4画),合起来就刚好是24。
对称记忆法两个腧穴穴名相近,通过某个点又成对称关系,把这些穴总结出来,就能够
较好地记住了。
如前顶与后顶,分别在百会穴前后各1.5寸处;中脘与中极,分别在神阙
穴上下各4寸处,等等。
同音(字)相连记忆法这个方法适合于腧穴排序的记忆。
像手太阳小肠经“肩髎、天髎、天牖”三个穴位,前两个均有一个“髎”字,后两个均有一个“天”字;三焦经“天井、清冷渊”
与胆经“肩井、渊腋”相同,都是“井”后“渊”;胆经“膝阳关、阳陵泉、阳交”三个穴位相连,
均有一个“阳”字,可用于区分“阳交与外丘”两个穴位谁前谁后的排序问题,这两个穴位均
在外踝尖直上7寸,学生容易混淆;任脉“中庭、膻中、玉堂”三个穴位,前两个均有一个“中”字,后两个“膻”、“堂”谐音(注:膻念dàn,但有不少人常读成tán)。
上述介绍的记忆方法,是笔者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把
它写出来,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大家都来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方法,都能够结合自己的
实际情况发明自己的记忆方法,做一个积极、主动、高效、快乐的学习者。
“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也易矣;不为,则易者也难矣!”学医难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其实,只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开动脑筋,采用各种各样适当的记忆方法,而不是死
记硬背,就一定能够把知识学好。
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还是要勤奋,“勤能补拙”,上述方
法虽然能够较快、较好地记忆,但如果长时间不复习,也还是会渐渐忘记的。
因此,学过
的知识还是要经常复习,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