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境

意境

意境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1)、“意境”的内涵是随着中国古代关于“意”和“象”,以及“境”与“境界”的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最终形成的。

①、“意”较早表述的是一种哲学的内涵。

《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②、第一,“象”是表天象的:《周易·系辞》上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

”第二,“象”是表象征的:《周易·系辞下》所谓“八卦有列,象在其中矣。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这里的“象”,用《易传》的作者的理解就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③、“境”是佛教用语,所谓“境”就是指心所攀缘的外物;作为“境界”就是指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佛家觉悟境地。

“境”和“境界”都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而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我国的文艺论著中多涉及与意境相关的艺术品评术语,如诗境、词境、画境、神境、胜境、奇境、极境、事境、真境、实境、初境、拓境、写境、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

(2)、意境的基本内涵:“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
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
(1)、主客统一
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基本的审美内涵。

这里的“主”是指处在一定的审美关系中的主体的人。

这里的“客”是指处在一定的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对象。

所谓意境的主客统一,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包括人的全部情感、意志、认识——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一。

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

在审美活动中,处于积极活跃之中的审美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理性、直至非理性等心理因素的参与,将审美对象转化为一定的审美虚象,从而使自己入而化身其中,就是这种显在的审美现象表现。

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美学家还把它称之为“无我之境”、“全人格震动”等。

(2)、情景交融
①、情景交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情与景的互相发现、互相激发。

②、情景交融要上升为意境,就要求“情”与“景”的相互升华。

③、意境中的包含着各种情与景的交融。

(3)、时空转换,“空”之意味
时间和空间本来是人们在世界上生活所面对的既定客观条件,此时与彼时或此地与彼地的空间是不能相互转换的。

但是当人们处在审美活动的条件下,则能实现突破时空的制约,得到审美的心灵的自由,即把此时、此地的情和景跟彼时、彼地的情与景融合在同一意境中,这就是意境的时空转换。

意境中多种情景的交融,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在思想意识里进行的审美活动,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

通过时空转换,使人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也即是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空”与“物”相比就如“无”与“有”相较,“空”是一种“虚”的境界,是无我无物的自由和虚无,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任想象随意驰骋。

(4)、有无相生,“无”之超越
①、有无相生,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中是由道家学说提出来的。

②、对于意境来说,“有无相生”就是“实”与“虚”的结合。

不过,这里不是强调无借助有来表现自身,而是强调无味胜过有味,无色胜过有色,无声胜过有声。

它强调了“无”之美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无限之美。

这无疑道出了审美活动的重要的规律。

③、中国画讲求一个虚字。

所谓虚,就是笔画间和作品的周围的空白
处。

所谓实,就是点线在作品中落脚处。

中国画讲求的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讲求含蓄美:画不应一览无余,应画外有画,由有限伸向无限,要“留白”,要“水中看月”,让虚处比实处更富韵味,更有空灵之美。

(适当插于中国画图片加以说明)
④、以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为例,有无相生的意境美得到了具体应用和体现。

(图片见于意境建筑PPT)
(5)、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就意境的审美效果而言的。

在艺术实践方面,意境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为各门类的艺术审美鉴赏所共有。

在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孤帆远影碧空尽,不尽长江滚滚流”等,欣赏之余审美主体所获得的就是这种体验。

(6)、辩证的哲理智慧
意境具有辩证的哲理智慧,是指“努力在有限的景色描写之外,表达无限的情怀和哲思。

例如,有与无、大与小、多与少、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1、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
意境的创生,涉及情与景之分,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而“情”在“心”,呈抽象、非感性的特点,而意境则以景
与情相互交融而生成之。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姜斋诗话》卷上)“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卷下)这就使“意境”呈现出形象性的特征。

景中藏情的案例,如李白的《玉阶怨》无一字言情,但景中藏情,尤为生动形象、撼人心魄。

2、意境具有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
这里的“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审美效果。

意境的韵味包括情、理、意、趣、味等。

依司空图的看法,意境中隐含有一种“味外之味”,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虚实相生或它的根底的有无相生,是意境构造上的结构特征。

对意境的结构构造而言,虚实的内涵就如宋代梅尧臣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从中
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来分析,意境的实就是逼真描写景、形、境,创造出真境、事境、物境,而虚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掘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对原有实景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因此,它是意境结构中的灵魂。

因此,虚境由此获得了“神境、灵境的别称。

基于此,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视虚境的营造。

意境的审美特征实质,就是意境最终划清了审美中具象与超越,外观与内省,反应与顿悟,自觉与非自觉,器与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界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