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


三公九卿制
御史 大夫
执奏章下诏令 监察百官
皇帝 丞相
百官之首 帮助皇帝 处理政事
太 尉
掌军务
(虚设)
诸卿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问: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 分 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 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盛行于奴隶社会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 下实行的,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 要按地域划分 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 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官位概 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土 地。(主要区别)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 统一
汉 武 帝
推 恩 令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尤兼三四”
“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地方割据势力
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
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 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 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天下自安矣。”(引自《续资治通鉴长 编》) 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 息”的主要原因是 ?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法律:秦始皇颁布秦律 3、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4、文化:统一文字,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5、工程: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 6、军事:南服百越,北击匈奴
郡县制的实质、影响、与分封制的异同?
(1)内容:
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管辖; 设郡守和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 定期向皇帝汇报 (2)实质:中央集权 (3)影响: 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效 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历代沿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4、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应出自 A、西周 B、秦朝 C、商朝 D、夏朝
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
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 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造成阶级矛 ⑵消极: 盾迅速激化,最终秦王朝土崩瓦解
发卒发“ 难亡迹秦 。秦*失 ”族诸其 。侯政 天作而 下难陈 之*涉 端风( *起陈 司 自云胜 马 蒸) 涉 迁 *
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 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惟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监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 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进军
中国政区图

那么省制的开端
是什么时候呢?
(元)世祖皇帝建元 中统以来,始采取 故老诸儒之言,考 求前代之典,立朝 廷而建官府,辅相 者曰:中书省„„ 夫外郡县,其朝廷 远者,则镇之以行 中书省„„
——
1. (2010年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 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5、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 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 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 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官职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6、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
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 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C.郡县制 B.宗法制 D.三省六部制
.如何评价秦始皇?
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 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 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 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 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 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 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 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 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 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 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 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 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 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 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 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 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 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物 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 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劝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中央集权 ↓(矛盾)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郡 国 并 行 七 国 之 乱
——《经世大典 叙录·官制》
特殊: 行省之下: 行省权力: 意义:
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承秦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中朝、外朝
三省六部逐步形成


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 (审议)
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 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如何?
远交近攻
燕 赵 秦


前221年 定都咸阳


北抵长城一带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 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自称曰“朕”。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 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 章皆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 以玉,群臣莫敢用”。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 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3. 地 方 上 实 行 郡 县 制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郡丞、郡尉 县 县令、县丞、县尉
乡 三老、啬夫、游徼 里 里典
度 量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 一 文 字
专制主义 ——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 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 —— 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 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 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 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 能完全分开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战国)
各国纷纷掀起 富国强兵的改 革变法运动, 人民渴望统一
封 建 经 济 的 发 展
秦的统一
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完 成统一?
秦朝统一条件:
客观原因: 1. 经济基础:封建经济有所发展 2.社会基础:各族人民初步融合,地区之间 联系加强 3.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渴 望统一 4. 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完成局部统一 5. 思想基础:法家思想 主观原因: 6. 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国富兵强 7. 个人原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 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 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 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 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 一直怀有恐惧心理。”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迈克尔· H· 哈特(美)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秦商鞅 变法成 效最大 诸侯势力强 大“两制” 渐渐崩坏
演进3:宋朝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演进4:元朝设中书省
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加强。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