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购电及电改PPT
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规则》(皖能源电力〔 2014〕188 号)文件,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条件进一步放 宽,我公司具备了准入条件。
省内电力直接交易的开展
• 2015年省能源局核定直接交易电量189亿千瓦时。 其中,双边交易电量161亿千瓦时,扣除相应的发 电机组容量230万千瓦;集中交易电量28亿千瓦 时。 • 电力用户78家,发电企业20家。 • 双边交易双方合同早前已经签订,现在正准备签 三方合同。 • 集中交易近日将进行。
批,强调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监管同步强化。
4. 8月,为避免下放行政审批以后造成的无序,国家能源局又下发了《当前开展电力用户 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 5. 10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发布《关于规范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通知》。
•
多地重启大用户直购电工作并积极推进 ,其中就有安徽省。
省内电力直接交易的开展
• 2009年3月份,安徽省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启动。3月20日, 在合肥市召开了由两家发电企业和20多家电力大用户的大 用户直供电座谈会。 • 2010年3月份,国家正式批准国投宣城发电公司和铜陵有 色金属集团成为安徽省首个直购电试点企业,首批电力交 易量14亿千瓦时。5月份,三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
皖价商函〔2014〕68号 :线损 2,政府性基金及附加6 ,输配电 价 13。
电力直接交易的规则
• 发电容量剔除:发电机组剔除容量=合同用户当年直购电量/合同用户的
上一年用电利用小时数。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力直接
交易的发电机组可适当给予政策支持。 • 余缺电量:发生余缺电量时,购电执行110%电价、上网执行90%电价,
•
• 1. 2. 3. 4.
直购电交易价格:
参与直接交易的大用户购电价格,由直接交易价格、电网输配电价和政府 性基金及附加三部分组成。 直接交易价格由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通过协商自主确定,非因法定事由, 不受第三方干预。 输配电价实行两部制,由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构成。其中:基本电价按照 国家目录电价标准收取,电度电价由电度输配电价、输配电损耗费组成。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按国家规定标准缴纳。 合同执行期间,如遇国家电价政策调整,电网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 加分别相应调整。
60万及以上:(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X集中交易电量X2 其他机组:(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X集中交易电量
30万机组注册14台,容量458万
60万机组注册24台,容量1592万
《安徽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规则》(皖能源电力〔2014〕188 号)文件中,第十七条 集中撮合交易 中规定:
实际执行情况:
电力直接交易的规则
• 直接交易方式分为自由协商交易和集中撮合交易
两种 。 1. 自由协商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双边通过自 主协商达成交易意向,确定交易电量、交易价格、 分月计划等购售电合同标的和有关条款。 2. 集中撮合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通过双向报 价的方式在交易平台完成。
电力直接交易的规则
电力直接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大用户直购电概念的首次提出: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 文件),文件中提出“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 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在具备条件的 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 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直供电量的价格由发电企 业与用户协商确定,并执行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
4.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直接交易电量×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标准
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上网电费=直接交易电量÷(1-输配电损耗率)×直接交易电 价。
集中交易规则
一
二
三
四
双向报价
撮合
匹配
剩余电量
集中交易规则
一、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到省电力交易中心注册成为 市场主体 二、省电力交易中心开展平台交易工作,提供结算依 据和服务,披露和发布市场信息 三、省电力公司进行安全校核,调度和运行管理,合 同报备 四、省电力交易中心对发电企业成交电量控制上限。
9号文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
9号文指出: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是:在进一步 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 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 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 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继续深 化对区域电网建设和适合我国国情的输配体制研究;进一步强 化政府监管,进一步强化电力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电力安全 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
电力直接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 2006年11月,广东电网公司、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 公司及首批参加试点的台山市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等6家大 用户签订了直购电试点合同,标志着我国大用户直购电试 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 2009年6月,原国家电监会、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能源局 共同出台了《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 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全国启动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 直接交易试点工作奠定了政策法规基础。 • 2010年10月,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电监会和原国家能源局 联合下发《关于辽宁抚顺铝厂与发电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 易试点有关事项的批复》,批复辽宁抚顺铝厂与华能伊敏 电厂开展直接交易试行方案。
说明
• 管住中间:电网变成公用事业,不参加吃蛋 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不涉及到电网利益, 易于操作。
• 放开两头:光靠大用户直购还不够,售电端 必须放开。让售电业务竞争,新的售电机构 参与进来。但不如大用户直购电好操作,后 续文件还要考虑很多层面的东西。
说明
• 交易机构相对独立:
1. 目前的情况下,在电网平台上交易更加具备可操作性。 2. 过去建立的交易系统,都是电网在搭建,各项技术的专业化程度比较 高。大家担心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监管来规避掉的。 3. 独立出来还要涉及到很多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同样也要监管。 4. 独立平台和电网调度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会变得复杂,方案之间会出 现差异,势必要求交易中心不断地让供需双方修改方案,影响市场效 率和供需双方的利益。 5. 中国的电网结构、支撑电网安全的因素相对欧美来说,还不是很强, 如果不及时与调度沟通,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市场营销中心
电力直接交易与电改
目录
1
电力直接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2
省内电力直接交易的开展
3
电力直接交易的规则 电力市场的未来
4
电力直接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务院5号文: 2002年2月10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的通知<国发(2002)5号>
厂网分离:
至2002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 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 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相继成立。
电力直接交易的规则
• 电力用户准入条件:
• 1.在供电公司独立开户,单独计量,用电电压等级35千 伏及以上用户。
• 2.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国家产业政策并且 环保排放达标,单位能耗低于全省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原则上安排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能效标杆企 业,不再安排一般性高耗能企业参与直接交易。
安徽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由点对点交易向多买多卖的规范化、 市场化方向转变。
省内电力直接交易的开展
• 2014年4月28日,安徽全省满足大用户直接交易准入条件 的共有18家发电企业,铜陵有色、马钢股份等5家电力用 户通过交易平台开展了直接交易。总成交电量52亿千瓦时, 其中双边交易46.6亿千瓦时,通过安徽省电力直接交易平 台共成交电量5.4亿千瓦时。 • 2014年12月,省能源局、物价局及华东能监局发布《安徽
电力直接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 2004年4月,原国家电监会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电 力用户直接向发电企业购电试点的暂行办法》,提出了直 购电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原则。
• 2005年3月,吉林省电力公司、吉林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和
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电量直接购售合同》 和《委托输电服务合同》,全国首家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 接购电试点正式启动。
电力市场的未来
• 直购电是国家电改的突破口。 • 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 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 号),简称9号文。 • 中发9号文件是顶层设计文件,与2002年国务院 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相比,其更侧重于 框架性的政策指导,对于具体如何执行和实施, 尚需细化的配套政策,新电改的细化配套文件, 已出台6个, 预计共14个。
• 2013年大用户直购电政策密集出台,大用户直购电加速,成为新一轮 电改的突破口 。
பைடு நூலகம்
1. 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原国家能源局、电监会合并,
重新组建新的国家能源局。
2. 5月18日,国务院《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 “推进大用户直购电和售电侧电力体制改革试点”。 3. 5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中称,取消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的行政审
集中交易流程 申报
集中交易流程 限额
交易通告范例一
交易通告范例二
交易通告范例三
交易通告范例四
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分析说明
• 1. 2. 3. •
•
报价决定中标 发电企业报价越低,越有可能中标 电力用户报价越高,越有可能中标 电力用户没中标是因为报价过低 报价尽量差异化,否则会出现一个电力用 户中多个发电企业,反之亦然,不利于合 同签订。 发电企业申报量远远高于集中竞价电量, 对发电企业很不公平,中标难度加大。
电力直接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大用户直购电推进阻碍重重:
大用户直购电在起步后的十年中一直充满争议, 试点工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争议点在于: • 独立的输配电价机制尚未形成。 • 电企最大客户往往是高耗能企业。 前者是体制改革问题,而后者被质疑与节能减排 的大方向相悖。这些都导致大用户直购电难以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