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教学大纲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解剖特点(2)生理特点(3)免疫特点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
1.上呼吸道:鼻、鼻窦、咽鼓管、咽部、喉部2.下呼吸道:气管及支气管、肺解剖特点1.上呼吸道:鼻、鼻窦、咽鼓管、咽部、喉部(1)鼻:鼻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炎症时易充血肿胀出现鼻塞,导致呼吸困难、而影响吮乳。
(2)鼻窦:急性鼻炎时易导致鼻窦炎,尤以上颌窦及筛窦最易发生感染。
(3)咽鼓管:较宽、短、直,呈水平位,鼻咽炎易致中耳炎。
(4)咽部:咽部狭窄且垂直。
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至4~10岁时达高峰,14~15岁时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多见于年长儿,1岁以内少见。
(5)喉部:喉部较长、狭窄,呈漏斗形,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发生炎症肿胀,故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窒息、痉挛及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
喉内有声带,因此,也常被称作嗓子。
它位于颈的前方,有三个重要功能:保持通往肺的气管的清洁;引导食物进入正确的通道以防止气哽;使人能够说话。
会厌软骨是控制通往肺的通道开关。
甲状软骨是喉部最突出的软骨,吞咽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环状软骨使甲状软骨与气管牢固相连。
3.胸廓婴幼儿胸廓较短且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横膈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较小而肺相对较大。
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运动不充分,肺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通气和换气;小儿纵隔相对较大,纵隔周围组织松软、富于弹性,胸腔积液或积气时易致纵隔移位。
(二)生理特点1.呼吸频率和节律小儿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各年龄呼吸频率(如下表);婴幼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未成熟,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以早产儿、新生儿明显。
2.呼吸形态: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的活动范围小而膈肌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
随年龄变化——胸腹式呼吸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频率(次/分)年龄呼吸(次/分)脉搏呼吸:脉搏新生儿40~50 120~140 1:3~1岁30~40 110~130 1:3~1:4~3岁25~30 100~120 1:3~1:4~7岁20~25 80~100 1:4~14岁18~20 70~90 1:43.呼吸功能小儿肺活量、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气体弥散量均较成人小,而呼吸道阻力较成人大,故各项呼吸功能的储备能力均较低,易发生呼吸衰竭。
4.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了解氧饱和度水平及血液酸碱平衡状态。
小儿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值项目新生儿2岁以内2岁以后氢离子浓度(mmol/L)35~50 35~50 35~50PaO2(mmHg)60~90 80~100 80~100PaCO2(mmHg)30~35 30~35 35~45HCO3-(mmol/L)20~22 20~22 22~24BE(mmol/L)—6~+2 —6~+2 —4~+2SaO2 0.90~0.965 0.95~0.97 0.955~0.977(三)免疫特点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婴幼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低,尤以分泌型IgA(sIgA)为低,且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教学大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病因基础知识(2)临床表现(3)并发症(4)辅助检查基础知识(5)治疗原则(6)护理措施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
一、病因(基础知识)病毒感染:90%以上由病毒引起,也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婴幼儿时期上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响(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环境因素(如居室拥挤、通风不良、冷热失调)护理不当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二、临床表现(一)一般类型上感1.症状婴幼儿局部症状轻而全身症状重;年长儿全身症状轻,局部症状重。
(1)局部症状:流涕、鼻塞、喷嚏、咳嗽、咽部不适和咽痛等。
(2)全身症状:发热、畏寒、头痛、烦躁不安、拒奶、乏力等,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肠道病毒感染者可出现不同形态皮疹。
(二)两种特殊类型上感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
主要表现:急起高热、咽痛、流涎、拒食等体检:可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黏膜上有2~4mm 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可在集体小儿机构中流行。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畏光、流泪等。
体检:可见咽充血,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有球结膜充血,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病程1~2周。
(三)并发症婴幼儿上感并发症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向下蔓延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年长儿可因链球菌感染而并发急性肾炎及风湿热。
四、辅助检查(基础知识)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五、治疗原则以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为主,注意预防并发症。
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常用利巴韦林,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
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确诊为链球菌感染者应用青霉素,疗程10~14日。
六、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正常(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维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每日通风2次以上。
(2)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
(3)松解衣被,衣服和被子不宜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服。
(4)监测体温: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
(5)按医嘱给予退热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肌注柴胡注射液等。
预防高热惊厥。
2.促进舒适(1)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
(2)患儿鼻塞、呼吸不畅时,可在喂乳或临睡前用0.5%麻黄碱液滴鼻,每天2~3次,每次1~2滴,哺乳前15分钟滴鼻,保证吸吮。
(3)加强口腔护理。
咽部不适或咽痛时可用温盐水或复方硼酸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应用咽喉喷雾剂等。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
在护理患儿时应经常检查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皮疹,早期发现麻疹、猩红热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
注意防止咽后壁脓肿破溃后脓液流入气道引起窒息。
4.健康指导居室环境;母乳喂养、合理饮食;加强体格锻炼;预防接种。
教学大纲急性感染性喉炎(1)病因基础知识(2)临床表现(3)治疗原则(4)护理措施第三节急性感染性喉炎急性感染性喉炎为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以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
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婴幼儿多见。
(一)病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
有时可在麻疹或其他传染病的病程中并发。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症状重,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和三凹征。
夜间加重:入睡后喉部肌肉松弛,分泌物阻塞导致症状加重。
严重者迅速出现缺氧症状:烦躁不安、吸气性呼吸困难、青紫、心率加快等。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部及声带充血、水肿。
临床上按吸气性呼吸困难的轻重,将喉梗阻分4度①Ⅰ度:安静时无症状,活动后出现吸气性喉鸣和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心率无改变;②Ⅱ度:安静时有喉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喉传导音或管状呼吸音,心率增快(120~140次/分);③Ⅲ度:除上述喉梗阻症状外,患儿因缺氧而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指(趾)发绀,双眼圆瞪,惊恐状,头部出汗,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心音低钝,心率快(140~160次/分);④Ⅳ度:患儿呈衰竭状态,昏迷或昏睡、抽搐,面色苍白,由于无力呼吸,三凹征不明显,肺部呼吸音几乎消失,仅有气管传导音,心音低钝,心律不齐。
(三)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雾化吸入,消除黏膜水肿。
2.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类等,有气急、呼吸困难时,及时静脉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抗生素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喉头水肿,缓解症状,常用泼尼松,每日1~2mg/kg,分次口服;重症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每次2~5mg;继之每日1mg/kg静脉滴注,用2~3日,至症状缓解。
4.对症治疗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异丙嗪。
5.气管切开有严重缺氧征象或有Ⅲ度喉梗阻者及时行气管切开。
(四)护理措施1.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以减少对喉部的刺激,减轻呼吸困难。
置患儿舒适体位,及时吸氧,保持安静,用1%~3%的麻黄碱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超声雾化吸入,以迅速消除喉头水肿,恢复气道通畅。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以控制感染,减轻喉头水肿,缓解症状。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儿三凹征、喉鸣、青紫及烦躁等的表现正确判断缺氧的程度,发生窒息后及时抢救,随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2.维持正常体温,促进舒适(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
(2)补充足量的水分和营养,喂饭、喝水时避免患儿发生呛咳。
(3)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将所需要的检查及治疗集中进行。
若患儿过于烦躁不安,遵医嘱给予异丙嗪,以达到镇静和减轻喉头水肿的作用。
避免使用氯丙嗪,以免使喉头肌松弛,加重呼吸困难。
3.健康教育教学大纲急性支气管炎(1)病因基础知识(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基础知识(4)治疗原则(5)护理措施第四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气管常同时受累,故又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婴幼儿多见。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为一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百日咳等)的一种临床表现。
(一)病因(基础知识)病原体:常为各种病毒或细菌,或为混合感染。
危险因素: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均可引起支气管炎。
免疫功能低下、特异性体质、营养不良、佝偻病和支气管局部结构异常等。
(二)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为主要症状,初为干咳,以后有痰。
婴幼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常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一般无气促和发绀。
体征随疾病时期而异,双肺呼吸音粗,或有不固定、散在的干、湿啰音。
哮喘性支气管炎:可发生在婴幼儿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泛指一组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
主要特点有:①多见于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的婴幼儿;②有类似哮喘的临床表现,如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叩诊呈鼓音,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及少量粗湿啰音;③部分病例复发,大多与感染有关;④近期预后大多良好,3~4岁后发作次数减少渐趋康复,但少数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