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
3、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
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
都德,(1840-1897),国作家,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短篇小说《》《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在色当投降,法国战败。
1871年5月10日,法德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德国,本文的故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字词检测:
郝叟哽懊悔祈祷诧异惩罚思量喧闹踱步
三、目标一: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自学指导一
内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别的情境,引起了最后一课的想象,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求:朗读课文,列出小说的
人物,划出环境描写的语句,批注
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给小说划分层
次,并概括层意。
方法:按照要求,做好圈点勾
画,标注。
时间:10分钟
自学检测一
1、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
郝叟老头
2、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
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
牌”
3、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
局)
或
一、上课路上(1-6)
二、上课前(7-10)
三、上课中(11-23)
四、下课后(24-29)
四、目标二
自学指导二
内容:人物在小说中中的作用
要求:独自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
士心理的句子,想想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
的变化?
(2)、浏览全文,思考小弗朗士
是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小说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方法: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
画,思考上面问题,在练习本上作
答。
时间:10分钟
自学检测二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心
学生能依据
小说三要
素,找出人
物、环境描
写的句子,
梳理基本情
节。
学生能通过
思考、回答
问题,梳理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线索人
物)
情节(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理的句子,想想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
变化?
上学路上——“我想就别上学了”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
词用法有趣多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贪玩、不想上课,害怕被提
问
课前——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
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从平时与今天的气氛、学生、教师
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疑惑、诧异
课中——“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
难受、懊悔
下课——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
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
大”
悲愤,懂事。
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
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
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这是一个人对即将逝去
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同时,还
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在这样一个
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
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
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
体意识。
(2)、小弗朗士是不是小说中的
主要人物?他在小说中起什么作
用?
首先,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
情节的线索作用。
通过他的行踪,
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
的地点: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
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没
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地点就很难
小弗朗士心
理变化,探
究变化原
因,学习细
读课文。
探索人物心理变
化的答题方法:
1、找心理描写语
句。
2、抓住关键词。
3、不遗漏。
人物在小说中的
作用:
1、贯穿情节的线
索作用。
2、深化主题的作
用。
组织成为一篇作品。
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
这样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朗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起到了震撼心灵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
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D.戒尺溜冰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能判断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在全文中的作用。
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答案:
一、A
二、B
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