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文学思潮期末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思潮期末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
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
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
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
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
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
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
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
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
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
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
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
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
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
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
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9、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
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
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
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
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1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
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
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
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12.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
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
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
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
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

伤痕文学较成
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16.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

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
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
成为小说的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
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18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19.《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播写解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

它的发表,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入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

这也是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任务之下”“创造新经验的时期”。

当时大部分作家“都到各种社会主义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20.创业史》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对于《创业史》(第一部),在60年代曾发生争论。

《创业史》是“单一的政治视角”,“意识形态化写作”,“围着政策转”,等等成为不易的结论。

然而,《创业史》不是一部记述合作化运动的史著,也不是一部研究合作化运动的论著。

它是小说。

是生活故事,是只有柳青才能写出的生活故事。

.
21.三红一青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2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
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
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23.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
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代表作家及
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24.《茶馆》 :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
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

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