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软件环境: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信息基本的含义。
由于信息的定义至今仍未取得共识,可从不同角度描述,学生可能一下难于理解,所以把理解信息基本含义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2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需要学生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开启整章乃至整个必修课程的意义。
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即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信息与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两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基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理解,在广泛查阅《信息科学》、《信息哲学》、《信息化生活》、《数字化生存》等几十本资料的基础上,我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精心设计情景,巧妙引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万事开头难”,怎样引出“信息”字眼是一个难点。
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学生记忆不会深刻,也很难真正理解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我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情景,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极大兴趣。
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世界的三大要素。
第二,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让学生在探讨、快乐中理解信息的特征。
我花了近3 天的时间,找到30多个信息案例,最后筛选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诸葛亮“空城计”等几个经典案例,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喜悦伴随着他们探索新的未知世界。
第三,突出了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本中并没有提及“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但我感觉到“信息的可伪性特征”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后面章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联系紧密。
根据这一设想,我把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通过投影展现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分析资料(或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信息也是无处不在的。
早晨,起床铃声告诉我们该起
床的信息;厨房飘出的香味,传递出厨房有美味佳肴的信息。
每时每刻我们身边都
充满着各种信息。
“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的故事大家都有听信息的定义
说过吧,还有蜜蜂跳八字舞(舞蹈- >蜜源),这里面都隐含着信息。
(可让学生
举例:要指出哪个自然界现象透露出的什么信息。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从中分解出信息,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通过“野外生存”的案
例让学生理解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教师:那么信息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权威性的定义,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信息都有着不同的认识。
【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信息学奠基人香农
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
信息是由文字、符号、图形等表现出来的消息、情报或者数据等。
未有定论,不同角度定义。
基本特征
(3)时效性
信息往往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发生变化。
金融信息、气象信息(不测寒流之灾)、战争情报等等,都是有时效性的。
信息虽然具有价值性,然而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
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
教师:时效性。
时,时间。
效,效用。
时效,即信息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效用性。
一旦超过它的“生命周期”,信息就会失去效用,成为历史记录。
有
“事过境迁”,“机不再来”,“时不我待”的味道。
现实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及时了解事物的动态,可以帮我们减少错过的遗憾。
学生很快讲解了很多生活、学习中的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使用了旧地图”等等。
此案例不仅让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评价信
息的态度
(4共享性
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是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会因为接受者的增多而消
耗。
(举例:学校供暖)而信息的共享则不然,信息经传递,原信息并不丢
失,而是让更多的人拥有,经传递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教师活动:提问:刚才老师讲述给同学们的这些事例,讲过以后是不是老师就会忘记了,这些信息就会丢失不见了?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信息经过传递以后,并不会消失或者损失。
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 我讲的课大家都记在了大脑里,可是我自己依然没有损失这些信息,有的同学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他也没有损失这些信息。
这说明,信息是具共享性的。
以后大家有什么好故事,我们一起共享。
教师:共享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比如说大型的网站,上边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大家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上面观看,查询,只要你有需要。
另外在教育领域内,如一些网络学院,既提供在线的学习资讯,交流探讨的
BBS(论坛,公告板一类),也提供在线,或可下载的教学软件。
教学反思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