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第5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在分析上,活性炭可用来吸附、气体有机物, 也可以在多元素富集中作为痕量载体应用。 活性炭的吸附速度一般较快,通常只要把活 性炭与试液共振荡3-5分钟,接着用滤纸过滤, 即可定量吸附待测成分。
9
高温炭化
活化,800~900℃
木材、煤、果壳
炭渣
活性炭
隔绝空气,600℃
活化剂:ZnCl2
活性炭种类 颗粒大小 表面积 吸附力 吸附量 洗脱
2.3 活性氧化铝
组成结构: Al2O3. nH2O ,多孔网状结构 种类:碱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酸性氧化铝
低温氧化铝、高温氧化铝 吸附性质:极性吸附剂;
吸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 在非极性介质中,对极性物质具有 较强的吸附。
17
2.4 沸石
组成结构:Na2Al2O4·xSiO2H2O,多孔网状结构 种类:人工、天然沸石 吸附特性:阳离子交换吸附剂;
BCq0
C)1 (B 1)C
/ CS
式中:q0—单分子吸附层的饱和吸附量,g/g Cs—吸附质的饱和浓度,g/L B—常数;C—平衡浓度,g/L
28
吸附等温线
n2s S型
L型
H型
C型
液相吸附平衡
溶剂有强烈竞争吸附, 且溶质为垂直定向吸附 c 溶剂吸附少,且溶质为线 形分子,躺式吸附
溶质与固体吸附力强, 化学吸附
第5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Absorption and ion exchange
5.1 吸附 5.2 离子交换
1
5.1 吸附
吸附:指流体与固体多孔物质接触时,流体中的 一种或多种组分传递到多孔物质外表面和微孔内 表面并附着在这些表面的过程。
特点: ①常用于稀溶液的分离, ②操作条件温和,适合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 ③可直接从其他分离过程或反应过程耦合,改善过
5
理化指标 吸附作用力
选择性 所需活化能
吸附层 可逆性 发生吸附温度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
物理吸附 分子间引力
较差 低
单层或多层 可逆
低于吸附质 临界温度 快
化学吸附 化学键合力
较高 高
单层 不可逆 远高于吸附质
沸点 慢
6
吸附分离过程分类:
➢变温吸附分离 ➢变压吸附分离 ➢变浓度吸附分离 ➢色谱吸附分离 ➢循环吸附分离技术
按水流方向又可分:升流式与降流式。
(3)移动床:接近饱和的吸附剂从塔底间歇排 出,每次卸出总填充量的(5~20)%,同时从 塔顶投加等量再生炭或新炭。
(4)流化床:吸附剂在塔内处于膨胀状态。
33
固定床吸附操作特点
吸附塔内填充吸附剂
吸附操作采用一个床,在吸附剂再生操作 中需停止吸附操作,
同时使用多个吸附床,进行多床串 连操作,使其中一床得到再生。
中和反应:
离子交换反应:
2R-SO3Na + Ca2+ == (R-SO3)2Ca + NaOH R2Ca + HCl == 2RH + CaCl2 RH + NaOH == RNa + H2O
离子转换或提取某种离子 脱盐 不同离子的分离
42
离子交换剂的分类
1) 骨架组成
无机物——沸石、磷酸钙凝胶 疏水性骨架——树脂类
RSO3H + NaOH == RSO3Na + H2O RSO3H + NaCl == RSO3Na + HCl RSO3Na + KCl == RSO3K + NaCl
46
强酸性苯乙烯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特点:
❖ 淡黄色球状颗粒; ❖ 化学稳定性好,耐磨性好; ❖ 在酸性、碱性和中性介质中都可使用; ❖ 交换反应速度快; ❖ 无机、有机阴离子均可交换。
• 单元结构:多孔网状立体结构的骨架 不可移动部分
功能基团 可移动部分
37
38
39
40
1.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 离子交换: R—A+ + B+ = R—B+ + A+
• 洗脱:
R—B+ + C+ = R—C+ + B+
• 再生:
R—C+ + A+ = R—A+ + C+
41
分解盐的反应: RC,SH + NaCl == RC,Sna + HCl RA,SOH + NaCl == RA,SCl + NaOH
常见的吸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物理吸附: 吸附作用力为分子间引力、无选 择性、无需高活化能、吸附层可以是单层,也 可以是多层、吸附和解吸附速度通常较快。
化学吸附:吸附作用力为化学键合力,需要高 活化能、只能以单分子层吸附,选择性强、吸 附和解吸附速度较慢。
4
物理吸附
选择性吸附:固体表面的原子或基团与外来分子 间的引力 分子筛效应:尺寸小于微孔孔径的分子可以进入 微孔而被吸附,比孔径大的分子则被排斥在外 通过微孔的扩散:气体在多孔固体中的扩散 微孔中的凝聚:毛细管效应导致多孔固体周围的 可凝缩气体会在与器孔径对应的压力下在微孔中 凝聚
19
吸附特性: ① 非极性吸附剂,在极性介质中,对非极性物质
具有较强的吸附。 ② 高极性吸附剂,在非极性介质中,对极性物质
具有较强的吸附。 ③ 中等极性吸附剂,则对上述两种情况都具有吸
附能力。
20
常用的解吸方法
低级醇、酮或水溶液解吸
原理:使大孔树脂溶胀,减弱溶质与吸附剂间
的相互作用力。
碱解吸附
有机物
多糖类
亲水性骨架
有机聚合物
树脂类(苯乙烯类、酚醛类等)
多糖类(葡聚糖、琼脂糖、纤维素等)
有机聚合物(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等)
43
2) 骨架结构
微孔型(普通型、凝胶型) 大孔型 均孔型
3) 功能基团
酸性基团 —阳离子(强、弱) 碱性基团—阴离子(强、弱) 两性
44
2.离子交换树脂
树脂骨架
聚苯乙烯型树脂、聚丙烯酸型树脂
聚合化学反应 共聚型树脂
缩聚型树脂
骨架的物理结构 凝胶型树脂
大网格树脂
均孔树脂
活性基团
阳离子交换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
螯合树脂
氧化还原树脂
两性树脂
45
a.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 功能基团:—SO3H;—CH2SO3H ✓ 交换容量与介质的pH值无关 ✓ 转为H+型困难 ✓ 转为Na+型,水洗可至pH中性
7
2.常用吸附剂
吸附剂的要求
• 交换容量——结构(多孔、立体网状) • 选择性——组成 • 稳定性——结构、组成
吸附剂的种类
1)无机:硅胶、氧化铝、磷酸钙凝胶、沸石等 2)有机: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纤维素等
8
2.1活性炭(Active carbon)
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剂,表面积约100 1000 m2 /g ,粒度< 90 m 应占97%以上。 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较易吸附极性 较小的分子。
气相吸附平衡—吸附等温方程(三种)
朗谬尔公式(Langmuir)
费兰德利希公式(Freundlich)
BET公式
25
1)Langmuir方程
假定:1)均匀表面。 2)单分子层吸附。 3)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 4)吸附机理相同。
单组分吸附:
q
qm
1
bp bp
K L p(1 K L p) q / qm
原理:成盐,主要针对弱酸性溶质。
酸解吸附——原理同上
水解吸附
原理:降低体系中的离子强度,降低溶质的吸
附量。
21
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1)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Sp
Xm
( Sp )M Am N
2)孔容:单位质量吸附剂中微孔的容积
V p (VHg VHe ) / m p
3)孔径分布: 大于10nm孔:汞孔率计
dp
4 1
cos
p
dp
1.489 1010 p
1.5~2.5nm孔:氮气解吸法
pp0
p0
exp(
4vL cos
RTdp
)
小于1.5nm孔:分子筛筛分法
d p 17.9 / ln( p0 / pp0 )
22
4)颗粒尺寸和分布:固定床、流化床、槽式
颗粒尺寸均一
5)密度
VpΒιβλιοθήκη 1b1p
6)强度:抗压、耐磨
31
4.吸附分离设备与操作方式
吸附操作方式 静态吸附
使废水与吸附剂搅拌混合,而废水没有 自上而下流过吸附剂的流动,这种吸附 操作叫静态吸附。 动态吸附 废水通过吸附剂自上向下流动而进行吸 附。
32
吸附设备
(1)吸附搅拌槽: (2)固定床:吸附剂在床中是固定的,废水自
上而下流过吸附剂。
单床式、多床串联式、多床并联式。
多组分吸附:
qi
qmibi pi 1 bj pj
j 1
26
2)Freundlick方程
q KC 1/ n 适于中等浓度吸附 式中:K、n——常数;
C——吸附质平衡浓度(g/L) q——吸附量 偏离理想吸附。实际吸附原因:表面不均 匀、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7
3)BET公式(多层吸附)
q
(Cs
② 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
③ 对相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相对分子量小 的化合物
④ pH 值的影响 碱性物质——中性吸附 酸性洗脱
酸性物质——中性吸附 碱性洗脱
⑤ 温度未平衡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