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药王孙思邈养生八法
隋五代史时,恐怕有遗漏的地方,还常常向他请教,而孙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孙氏不仅博学多闻,而且虚心求教。他小时候因体弱多 病,屡造医门,罄尽家产求医,青衿之岁,高尚茲典,白首 之年,未尝释卷。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孙思邈逝世后,人们在五台山建立了药王庙,敬奉他为
“药王”。这些古代建筑历经宋、元、明、清数代整修、扩
葡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鸡头实(芡实)“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樱桃“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等,现代食疗学 研究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饮食禁忌方面,《千金》两书中有关论述也颇为详细。 有的因物而忌,如《要方· 食治· 鸟兽第五》所载:“鸡
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气;鸡子共鳖肉蒸食之害人;鸡肉、
獭肉共食作遁尸注,药所不能治”; 有的因时而忌,如《要方· 食治· 鸟兽第五》记载:“正 月勿食虎、豹、狸肉、伤人神损寿”、“二月勿食兔 肉”……;
有的因病而忌,《要方· 卷十· 伤寒下· 劳复》篇中云:
“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 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 必不止……”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人体吸收的单糖类成分,对婴幼儿来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 值。它不但对脑髓和神经的形成及其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 还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牛奶中还含有钾、钠、镁、铁、锌、铜、硒等常量元素
和微量元素。牛奶中的矿物质是以碱性元素为主,所以牛奶 是碱性食品,有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体内环境稳定是 防病抗病的基础,也是抗疲劳,延缓衰老的基础。
三、运动养生主张常欲小劳,调气导引
四、四时养生要求不违天时,生活有序 五、环境养生推崇清静美境,雅素净洁 六、房室养生旨在节欲保精,固护蓄养 七、服饵养生在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八、体质养生重视不同年龄,辨体施养
生平
孙思邈,号孙真人,南北朝隋至初唐人。京兆华原(今
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代:
一说(581——682年) 一说(541——682年) 《旧唐书》“579年已隐居太白山”。 孙思邈天资聪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
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 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社会世俗尤其是追名逐利对人的心理影响极大,孙思邈 十分反对那些“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为求虚誉,没 齿而无厌”之人,“余世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明确 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牛奶中几乎含所有已知的维生 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 D、维 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 素E和胡萝卜素。夏季,牛奶中尤以维生素A、D、B2含量高。 这些维生素与钙的吸收利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肿瘤 很有帮助。
牛奶中的钙可抑制升压激素的分泌 。患高血压的老年
人如每天饮用1—2袋牛奶,对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另外, 还有调整紧张情绪和镇静作用。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牛奶不 但能强身壮骨,还很有可能会预防结肠癌。 日本:一袋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
3、均衡饮食的思想
孙思邈强调均衡饮食,合理搭配,主张勿偏食五味。
(1)五味均衡。主张在五味上不能嗜偏,太过则有损人体。
《要方》中说:“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多令人神惊,夜梦 飞扬”,“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 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 也”,并卷二十六序论第一指出:“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 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 则肉胝而唇褰;多食咸,则脉凝注而色变”。
2、根据美国海弗里克提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算
海龟的肺成纤维细胞分裂72—114次,其寿命为175年。
鸡肺成纤维细胞分裂13—35次,寿命30年。
人肺成纤维细胞分裂40—60次,寿命系数”推算
哺乳动物寿命=性成熟期×(8—10)
人的寿命=14×(8—10)=112—140
(6)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综合症”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
信息过盛综合症
下岗焦虑综合症 城市拥挤综合症 情绪紧张综合症 退休孤独综合症
五、如何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人类社会?
1、奔小康,先健康 2、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药王孙思邈养生长寿八要法
一、精神养生在于调心养性,重德行善
二、饮食养生强调食物宜忌,务令均衡
采药、医疗。
38岁以后:杨坚征招他为“国医”,他“称疾不起”,在太 白山写成《枕中记》(谈养生)。
64岁以后:几次炼丹,因无雄黄而失败,从静智道人处
得到“三健散”方。 86岁:唐太宗李世民诏请他去长安,惊异他“容貌甚
少”,将授给他爵位,他固辞不受。
88岁以后:魏征修齐、梁、周、隋史,向孙咨询前代史 实,孙历历始眼见。 89岁:口角生疮,自疗得愈。 90岁:左手中指肿痛自疗得愈。
三、人类的寿命呈直线上升趋势
穴居时代:18岁 大罗马时代:21岁 18世纪:35.5岁 2000年:67岁
四、中国人在健康寿命方面的诸多问题
1、2000年平均寿命
世界:67岁
发达国家:76岁 发展中国家:64岁 中国大陆:71.1岁
2、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正在亮起红灯
(1)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2)身材正在变短变胖 (3)严重缺钙、铁、维生素A、B、C等 (4)机能状况明显下降 (5)英年早逝多为45~55岁的中年知识分子
现代营养学研究证明,食物均衡有营养互补作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 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可提高蛋白质 利用率。
例如:玉米、小米、大豆单独食用,其生物价分别为 60、57、64,如按23%、25%、52%的比例混合食用,生 物价可提高到73。这是因为玉米、小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 较低,蛋氨酸含量相对较高,而大豆中的蛋白质恰恰相反, 混合食用后赖氨酸和蛋氨酸两者可相互补充。 再如:若在植物性食物的基础上,再添加少量动物性食 物,如面粉、小米、大豆、牛肉单独食用时,其蛋白质的生 物价分别为67、57、64、76,若按39%、13%、22%、 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可提高到89。
92岁:额角肿痛自疗得愈。
102岁(643年):《千金要方》基本写成
118岁:唐高宗李治请他到长安,授谏议大夫之职,他
固辞不受,但为李治看病,当时的知名人士宋令文、卢照邻、 孟诜以师礼事之。并开始写《千金翼方》。
133岁以后:语求李治准他归去,李治赐他鄱阳公主邑
司,离长安退居于耀县五台山中,于五台山中写成《千金翼 方》。 682年(141岁):逝世,终前嘱家人薄葬。
心理养生五法
1、养德立志法
2、清静养神法 3、怡情畅神法 4、博受交谊法 5、喜笑养生法
不良情绪调节七法
1、息怒制怒法 2、发泄悲郁法 3、避脱惊恐法 4、解除疑惑法 5、战胜懊悔法
6、克服嫉妒法
7、消除紧张法
“十二少”为“养性之都契” 少思 少念 少欲 少事 少语 少笑 少乐 少喜 少思 少好 少恶
建,颇具规模 。至今,人们前往瞻仰和参观这位伟人的古居 古迹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孙思邈年谱
541年:出生,自称开皇辛酉年生
7岁:日诵千言
15岁:西魏尚书令独孤信称其为“圣童” 18岁:有志于医
20岁:善谈老庄及百家之学、佛学,开始为人治病。著《老
子注》、《庄子注》。 37岁:因王室多事故乃离开家乡去太白山隐居,从事养生、
二、人类的寿限是多少?(人可以活多久?)
《黄帝内经》“度百岁乃去”
陕西延安何云青143岁(仍骑自行车) 药王孙思邈141岁
人类寿命三种推算方法:
1、根据蒲丰氏的“寿命系数”学说推算 (寿命系数为5—7)
哺乳动物寿命(年)=生长期(年)×寿命系数 狗的寿命=2年×(5—7)=10—14年 象的寿命=25年×(5—7)=125—175年 人的寿命=25年×(5—7)=125—175年
“十要”为养性之大要 一曰啬神 二曰爱气 三曰养形
四曰导引
五曰言论 六曰饮食 七曰房室 八曰反俗 九曰医药 十曰禁忌
“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 多欲则志昏 多事则形劳 多语则气乏 多笑则藏伤 多愁则心摄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忘错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理 多恶则憔悴无懽
百岁寿星药王孙思邈 养生八要法
中国中医养生协会 (内部课件)
引
言
一、追求健康快乐长寿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1、秦始皇、汉武帝都有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
2、《礼记》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家的记载
3、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4、孙思邈强调“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 5、张子和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3)清淡饮食。孙氏主张“常淡食”,“每食不必重肉, 喜生百病”,并强调“不得夜食”。季节不同,冷热肥腻不
可太过,夏至以后至秋分,应慎肥腻霍酥油之类(夏季消化
道功能减退),春夏不可贪冷太过。 (4)忌生腐食。孙氏强调“勿食生菜、生小豆、陈腐物”, 体现了安全饮食的思想。 (5)勿饥勿饱。在食量上,要求人们“善养 性者先饥而 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少欲顿而多,多则难消矣”, “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二、饮食养生强调食物宜忌,务令均衡
孙思邈非常重视饮食保健,不仅《千金要方》第二十 六为“食治”专卷,而且在其它各卷和《千金翼方》中也有 论述。他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 足以存生”。
1、科学的食物分类
孙氏依据《素问· 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 气”,将食物进行分类,仅《千金要方》食治卷中所载可供 食疗的食物达154条,计236种。 果实类29条 菜蔬类59条
(2)食不欲杂。在食物种类上,主张食不欲杂,杂则或有 所犯,或有所伤。提倡“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