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
1.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1)研究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部分-----经济增长理论
特点: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联系比较密切(2)研究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发展的部分-----经济发展增长理论---被称为发展经济学。
特点: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联系比较松散,更加倾向于理论的应用方面。
(3)由于发展经济学已被列为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本章仅论述经济增长理论。
2.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的数量。
3.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它通过研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的情况。
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所能达到的均衡总是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因此经常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只要政府调节总需求,就可以缓和经济危机并且使整个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的分析未考
虑时间的变化,他把人口数量、资本数量和技术条件都看成是既定不变的。
这种分析方法后来被称为短期分析和静态分析。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分析方法中,缺少动态的分析,因此他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5.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发表《论动态理论》一文作为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标志.
6.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先后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二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理论有了迅速的发展。
原因:
(1)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实力固然有所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低于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便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2)战后有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它们必须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3)为了诱使这些国家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向第三世界表明,资本主义可以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8.关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a.前提假定: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当作投资品,也可以当作消费品
(2)全社会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3)不论生产规模大小,单位产品的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
b.推导过程:
即: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量比率.
例:假定资本--产量比率为3,储蓄率为15%,那么经济增长率为:15%/3=5%
9.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a.前提假定:
(1)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两个阶级(2)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各自的平均储蓄率保持不变
(3)利润收入者的平均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平均储蓄率
b.推导过程:
c.结论:在资本--产量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增长率越高;而要提高储蓄率就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因此,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10.索洛增长模型:
(1)前提:在索洛模型中,总需求只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2)人均生产函数:
(3)人均投资与人均产出
人均产出y=人均消费c+人均投资i
假定人均储蓄率为s
().
=-⋅=+⇒=⋅=
那么,由于
c y s y y c i i s y sf k
(4)稳定状态:资本存量不再变化,从而产出水平稳
定的状态。
当投资=折旧时,资本存量不再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稳定状态。
投资=折旧也可以理解为:人均投资=人均折旧
假定每期人均折旧的资本量占人均资本存量的比例为d,根据人均投资=人均折旧,有()
==成立
i sf k dk
令()sf k dk =的解为0k ,此时的人均产出为()0f k .
(5)资本存量增加
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导致人均产出增加
(6)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导致人均生产函数由原来的()1f k 变成现在的()2f k
结论:技术进步条件下,如果人均资本增加,人均产出会比原来增加得更快。
(7)人口增长
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均资本的减少,导致人均产出的减少。
(8)最佳增长路径
把追求最高人均消费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叫黄金规则,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经济增长路径叫最佳增长路径。
()()(),,0c y i f k dk c f k d c d f k ''''=-=-=-=⇒=令
注:上图假定()d f k '=对应的解为0k .
11.丹尼森(美E.F.Denison )经济增长因素理论: a.生产要素投入总量的增加
(1)劳动的增加------包括就业率、工时、受教育程度
(2)资本的增加
b.单位投入要素带来的产量增加
(1)知识进步
(2)规模经济
12. 经济增长极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