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可老中医经验

李可老中医经验

李可老中医经验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内容简介李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面对病人生死存亡这际,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得失与风险,像孙思遥、邈所称道的苍生大医那样“一心赴救”,并常以数百克附子,挽救病人于无何之乡!使剧毒之品变成了救命仙丹。

无怪乎广东一位老中医赞李可为中医的脊梁。

李师不仅不识超绝,医术清湛,而且医德高尚。

他治病从不率富贵贫贱,皆一视同仁。

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以悲天悯人之心,救治穷苦百娃。

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不能按医嘱服药时,他常常是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至患者脱离危险,方才离去。

他常自谦地说自己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一生涉猪颇杂。

作者简介李可(1933~)主治医师,《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

山西灵石人。

著有《40年治验回忆录》。

目录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肺心病急性感染风心病合并冠心病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医案二则中风七则一、中风闭症(脑溢血)二、中风脱症三、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四、卒中前兆五、面瘫误治坏病六、顽麻怪症七、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真热假寒、大实有赢状三消重症虚寒型糖尿病糖尿病火不生土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兼探无苔舌主病之机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同病异治——兼探仲景运用毒剧中药乌头附子的经验小儿重危急症医案一、高热惊风危症二、无热惊风成痿三、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症四、小儿暴发型脑炎五、疹毒内陷六、小儿痄腮,过用苦寒冰结七、小儿暴喘八、小儿半声咳嗽九、婴儿黄疸十、婴儿幽门梗阻十一、丁奚疳重症十二、小儿遗尿二则十三、小儿湿疹二则十四、小儿舞蹈病……妇科重危急症、疑难病医案外科急腹症医案十则危重痢疾六则泌尿系统疾患七则肝病五则发热待诊直中少阴阴盛格阳目疾八则耳病四则鼻病五则口舌齿咽喉病十四则肺结核临症得失录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肿瘤临证初探温氏奔豚汤治验录培元固本散治者诸虚百损恢复促景用药特色,攻克世界医学难题序言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竞,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聿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

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辨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

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

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竞获成功。

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

感愧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

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

复兴中医,任重道远,愿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李可2002年元月[1]李可老中医经验⑧肝病五则一、急性黄疸型肝炎1、吴瑞宏,男,76岁,退休煤矿工人,水头北街人,1984年4月24日初诊。

内科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黄疸指数15,射浊5,射絮+,G.P.T.112(门诊号014779)。

全身突然发黄3日,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右肋下刺痛,肝在肋下2横指,质软,压痛,腹胀,吐泻交作,溲若浓茶,泻下物秽臭,舌红苔黄厚腻,脉浮滑。

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侧重芳化:茵陈45克,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生半夏、云苓各15克,六一散21克(包煎),苍术12克,白蔻仁6克(捣后),鲜生姜1O片,姜汁1盅对入,3剂。

4月27日二诊:首方服1剂后吐泻即止,纳食如常,小便转为淡黄,高年行动不便,带药5剂。

茵陈45克,栀子、柴胡、桃仁、红花各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赤芍15克,茯苓30克,六一散21克(包煎),炒麦芽60克,猪苓、泽泻各15克,生姜7片。

5月5日来门诊复查,黄疸退净,症状消失,肝功阴转而愈。

1987年10月追访,已79岁,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食纳较病前尤好。

按:中医学无“肝炎”病名。

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

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故余治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黄,常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合方化裁。

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化入手。

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寒败坏中焦气化。

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

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两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蒿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

结果导致苦寒败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入血分而转为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当局者迷,有一生悟不透此理者,特为点出,愿与青年同道共勉。

2.1983年6月7日,本院传染科病房住院病人李树龙,23岁。

人院诊断:急性传染性肝炎,当日化验:黄疸指数16,射浊13,射絮++,G.P.T.125,患者自幼怕打针输液,要求服中药。

询知类似感冒3日,无热恶寒无汗。

从第2日起,一昼夜间全身皆黄,苔黄厚腻,口苦、恶心,身痛脉紧。

此属寒邪郁闭表气,湿浊熏蒸,发为黄疸。

予荆防败毒散加茵陈栀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薄荷、栀子各10克,茵陈45克,川芎10克,茯苓30克,鲜生姜3片,冷水泡1小时,急火煮沸7分钟,2次分服,2剂。

2月9日二诊:药后得汗,恶寒已罢,小便特多。

面目舌下、胸部之黄已退八九,呕止,食纳好,舌上黄厚腻苔化去大半,小便清长。

当日化验:黄疸指数8,射浊10,射絮+,G.P.T.110,自汗不渴。

予和营卫,化湿退黄:茵陈45克,桂枝、赤芍、炙草各10克,白术、茯苓各24克,猪苓、泽泻、桃仁各12克,鲜生姜5片,枣6枚,2剂。

6月11日三诊:全身黄已退净,气短口渴,舌红少苔,尿淡黄,脉虚而数。

二诊过用渗利,气阴两伤。

口中觉腻,湿浊未化。

予益气养阴芳化:生芪、茵陈各30克,生山药、石斛各30克,知母18克,白参(另炖)10克,藿香、佩兰各5克,3剂。

6月14日四诊:纯中药治疗7日,肝功阴转,诸症均退。

唯舌红,口渴,脉数,气阴未复,原方去茵陈,加玉竹15克,带药3剂出院。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七二五厂工人武文荣,33岁,1983年5月7日初诊。

病程75天,住院73天。

服茵陈蒿汤加板蓝根、大腹皮30余剂,板蓝根注射液160支,计用茵陈、板蓝根、大腹皮各1000克多,食纳日见减少,体质日见瘦削,面色黧黑,泛酸作呕,腹胀气急,腰困如折,左肋下隐痛不休,整日怠惰思卧。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滑。

脉滑细,尺部极弱。

日仅进食不足半斤,食入则胀急不堪,恶闻油肉味,吃水果则吐酸水,口中粘腻不爽。

追询得病始末,始知患者素体阳虚,平日即觉胃寒膝冷,食少肢软。

病后倍感困乏无力,食入则吐,不以为意。

后被车间同事看出脸色发青,敦促就医,一查GPT已高达500单位,愈服药愈觉不能支撑。

据上证情,属劳倦内伤,寒湿浊邪阻塞中焦气化所致。

既无黄疸见症,何所据而用茵陈蒿汤?以阳虚之体,寒湿之邪,复加寒凉攻泻妄施,无怪中阳日困。

且脾胃为后天之本,必赖先天肾阳之温煦,始能蒸化水谷。

今误投苦寒,先伤脾阳,后及肾阳,阴寒肆虐,永无愈期矣!其面色黧黑,腰困如折,即是明证。

当以温药治其本,芳化治其标:党参30克,灵脂15克,公丁香、郁金、吴茱萸、肉桂、藿香、佩兰、炙草各10克,炒麦芽60克,生半夏20克,泽泻18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姜汁10毫升(对入),3剂。

5月11日二诊:药后呕止,胀消,食纳大增,日可进食1斤多,开始想吃肉类。

唯腰困仍著,予原方加肾四味120克,胡桃4枚,7剂。

11月16日,患者从孝义来信,知药后肝功阴转,体质较病前更好。

并寄赠名家医著3册,以表寸心云。

三、急性肝炎误治变症高香香,女,30岁,灵石煤矿工人家属。

1983年6月27日初诊。

1979年初患急黄肝炎,经治3个月,服茵陈蒿汤加味方70余剂,计茵陈3000多克,板蓝根2000多克,栀子、大黄250克。

黄疸虽退,肝功持续不降,GPT120单位。

日见食少神疲,畏寒肋痛。

又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方20余剂后,变生经闭、厌食、腹胀而呕涎沫,亦已3个多月。

面色萎黄无华,肋间刺痛不休。

痛作时按腹弯腰,头汗淋漓。

近日更增腰困如折,足膝冰冷,小便不禁。

脉细,左关特弱,舌淡,苔灰腻。

已成迁延性肝炎,病程长达5年。

证由过用苦寒攻下,损伤肝、脾、肾三脏之阳。

又过用辛散,致气血耗伤。

脾胃为后天之本,恶湿又主化湿,此经一伤,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食少经闭。

肝为人身元气之萌芽,过用辛散攻伐、苦寒解毒等品,致伤肝气。

肝寒则络脉滞,故胁痛不休。

肝虚则自顾不暇,木不疏土,土气更壅,故见厌食腹胀纳呆。

肾为先天之本,人之有生全赖命火之温煦,肾阴之濡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