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下)旭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二O一四年三月三、欧洲再工业化再来看第三个欧洲再工业化。
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欧美发达经济体曾经有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就说它通过产业转移把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当然我们是主要的承接地之一。
那么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些发达国家都在反思,就说如果把这种工业都去掉之后,如果单单靠服务业不足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不足以让它们自身走向复。
所以这些国家都有大的动作,大幅度地增加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
通过政府扶持,重振实体经济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且大力扩大出口。
美国的奥巴马上台之后,就有一个出口翻番计划,就是在五年之让美国的出口扩大一倍。
像美国过去大量的制造业,外流转移出去,它所需要的很多的产品只能靠进口来弥补。
所以美国的贸易赤字常年的居高临下,屡创新高。
所以美国通过这种工业化,当然再加上其他的措施来大力的扩大出口。
那么特点表现这么几个,“去虚拟化再工业化,去过度消费再出口,去泡沫化再创新”。
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有非常大的动作。
就在2009年,就是金融危机发生第二年,美国在《振兴制造业框架》中明确了政府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框架性。
2010年又发布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目的是帮助美国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重振实体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那么这是2009、2010年出台的,当然这几年也有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确确实实产生了一系列明显的效果。
我们来看看再工业化对美国的影响。
首先就是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在危机之前,大量地外迁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那么这几年有个新的趋势,就是在华的这种外资企业,特别是美资企业,出现了一种回流的趋势。
当然这个不是大规模的,但确实有,时不时我们能看到相关的报道。
如果说我们看到报道都是个案的话,那么波士顿咨询集团做了一项调查,就说是对总部是在美国的一些制造业在华有投资,那么他对这些高管做的调研,在这些高管里边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计划未来在中国的这种生产转移到美国,回流到美国。
或者考虑这么做,就是有些人这么做,有些人在考虑。
而这些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十亿美元以上,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
那么这种回流对美国经济应该说是促进美国经济这两年复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是波士顿集团估计到2020年,美国将增加250万到500万制造业岗位。
尽管美国这两年经济复比较明显,但失业率还是比较高,到目前还是在7%以上。
未来仅仅是因为制造业岗位的增加,就可以使美国失业率下降2-3个百分点,这就是对美国。
那么除了美国之外,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点类似的情况,比如说英国、欧洲一些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倾向,就是在华,或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准备要回流到本国。
来看看欧美的再工业化和国际产业转移什么关系。
因为在金融危机之前,国际产业转移基本上是单向的。
产业转移主要还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除了中国还有东南亚,还有一些拉美地区,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基本上这样单向的转移。
那么金融危机之后,欧美提出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之后,那么就之前的双向转移。
就是过去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这种流向还会继续存在,但同时会出现一个相反的流向,就是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到发达国家。
那么流到发达国家呢,除了刚才讲的回流,就是本国的企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到本国以外,它也在大力的吸引发展中国家到他们那去投资。
自从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到海外去招商引资。
可能我们通过种种形式,通过政府、企业啊,我们到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去招商引资。
现在出现了一个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也来搞招商引资。
在美国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很多的州政府,都有这种专门的办公室,专门负责来吸引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他们的投资。
当然他们对中国也很感兴趣。
很多美国的州长到中国来推销自己,本州的各种优势,希望中国的企业到他们那去投资,这也形成一个新的现象。
所以说这是一个大的现象,就过去的单向转移,专项双向的产业转移。
那么随着这种转移,未来国际产业转移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全球布局。
那么现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就面临很大的压力。
因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弱,本身就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压力。
就说很多产品原来要出口的,现在很难出去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压力。
另外传统的出口的市场受到到一些影响以外,就连发展中国家本身的一些产业,都有可能被吸引到一些发达国家,吸引到其他国家去。
所以这是一个双重的压力。
所以发展中国家,既要着力扩大需市场,又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和争取新兴市场的产业空间,调整压力明显加大。
来看看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这个影响也是从两个方面,本身因为欧美再工业化这种战略的影响下,除了在华的外资企业有可能回流之外,我们未来吸引新的外资业面临很大的压力。
已经存在的外资企业有一部分可能回流,新的外资进来,也是面临很大的困难。
这还仅仅是外资这方面。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国自身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可能向外转移。
最近这几年在一些沿海的某些城市,这种趋势就比较明显。
因为这些地方过去都是靠廉价的劳动力,虽然现在可能也有一些,但是过去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化。
新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又很难形成,所以有些企业就转移到其他地方。
那么有些可能转移到周边,比如说沿海城市转移到周边,不那么很发展的地方,比如说在的珠三角有可能像粤北转移。
在有可能从、这种发达地方,向北转移。
也有可能向中西部转移。
但是在国这种产业转移毕竟是一部分,有一些企业就转移到国外去了,因为跟我们周边相比,像东南亚一些国家,像越南、柬埔寨,甚至印度等等,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明显过高。
当然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差异,但总体上来讲,我们综合的劳动力成本可能还比周边一些国家高出一倍以上。
所以对有些企业来说即使转移到中西部这个劳动力成本也降低不了多少,还不如索性转移到海外,转移到东南亚。
所以在沿海的某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些,一些企业搬走怎么办呢?当地的很多服务业,像餐饮啊、住宿相关的一些行业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说未来有可能产生这种“产业空洞化”的影响。
那么从未来应对来讲,我们也想从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数量上、成本上来讲,优势不断的削弱。
像劳动人口,绝对数量现在也在下降,就是从数量上,人口红利逐渐的消失,数量上可能逐步的下滑,劳动力成本会上升。
但是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就是说跟很多发展中国家来比,我们虽然劳动力成本高,但是如果把劳动力素质提升上来,那我们的综合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因为决定产业转移的,就是决定企业在哪投资,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是多方面的。
从目前来讲,中国还是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综合优势还是最明显的一个国家。
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是低的多,我们的基础设施明显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要好的多。
不管是越南、印度、柬埔寨等等其他国家都好的多。
我们很多产业基础,产业配套能力相当完善,这些都是周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
所以很多企业单个过去了,但他的一些配套过不去。
所以要看综合优势。
那么对中国来讲,我们现在迫于眉睫的就是说提高劳动力素质来促进我们经济转型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这个影响。
再来看第二个应对策略。
刚才讲到我们现在利用外资也面临很多困难。
当然这跟国际大的环境,跨国投资的形式有关。
我们这两年吸引的外资,特别是在2012年,还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
但是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就是过去我们利用外资,主要是在制造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制造业吸引的外资,可以说占了整个吸引外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只是最近这些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在不断扩大,比重不断上升,而且现在已经超过了制造业。
但即使超过了制造业,在服务业里边我们利用外资的结构也不合理,就是我们在服务业里边最大的一块还是房地产。
所以说我们未来在服务业利用外资这一块,还有很大的潜力。
特别是最近这十年,服务业国际转移是一个新的趋势。
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个趋势。
那么在服务业关键要扩大开放,就是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服务业开发时间比较晚,步伐比较慢,工业领域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逐步开发,当然我们分阶段了,一步一步的开放。
但是对服务业来说我们总体慢的多。
我们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先是对部分服务业,像餐饮、宾馆、饭店还有广告等等,少数服务行业我们在进行开放。
那么在2001年底进入WTO之后,我们服务业又有一次比较大的一次开放进程。
但总的来讲,我们服务业还是要比制造业滞后的多。
我举个例子,在制造业领域就可以说我们现在少数的行业可能还有所限制以外,我们制造业可以说能放开的都放开了,我们能引进来的外资我们差不多都引进来了。
当然有些因为是属于高新技术,有些可能跟军工有关系,一些发达国家是对我们有限制的,不会上我们这来投资之外,我们基本上在工业领域基本上是能引进来的都引进来了。
所以我们说已经是世界工程,但在服务业还差的远,比如说我们就拿一个银行来讲,虽然我们在加入WTO的时候,在金融这一块也扩大了开放,也有很多承诺。
当时大家对金融行业的开放有很多担心,国的金融行业有大的冲击,会影响我们的金融安全带来很多风险。
但是实际上我们当时在开放的时候,还是保留了很多的限制措施,还设置了很多的门槛。
像银行业,如果说外资银行要到华来投资的话,门槛是二百亿美金,当然我们对有特殊的照顾,把门槛放低到六十亿美金。
但是都还是很高的数字,这还仅仅是资产规模的限制。
还有具体业务种类,业务领域的限制,还有设立分行的一些限制等等。
所以说尽管我们入市现在也过去了十来年,整个外资在华的比例还是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几而已。
那么这是银行,在其他的很多领域,照样是也存在这样很多的限制措施,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那么服务业扩大开放,会不会对我们国的服务业产生冲击,会不会带来风险呢?应该说对金融对少数敏感的产业是有一定的风险。
但关键是怎么样能够把握好这个度,把握这个节奏,同时对大多数行业来说,按照过去的经验,开放越早的行业,收益越大,发展得越好。
四、美国按自身标准重塑全球贸易新规则再看第四个趋势,就是美国按自身标准重塑全球贸易新规则。
大家最近这两年可能听到的很多新的名词,TPP、TTIP。
这个TPP全称叫“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这个TPP是最早是由四个小国2005年的时候,而且当时在APIK框架下组成的,这四个国家是亚洲的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是跨大西洋一个组织。
那么这个主要的重点是在贸易规则统一增加了战略合作的容。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劳工的标准、环境的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等。
所以当时这个成立几乎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过四个小国。
但是在2009年,就在新加坡APIK会议上,美国加入了这TPP,而且逐步把这个TPP扩大,那么现在有12个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墨西哥12个国家,现在是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