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道德水平的提高—例子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充裕的物质生活中,开始渐渐感觉到自身精神世界的缺乏。
于是,也慢慢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更高一点的追求,即道德修养上。
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何条件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2、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核心问题。
目前世界上 " 两种制度、三种类型 " 的国家,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经济问题。
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清楚,发展经济是核心问题,南北矛盾的根子也在于经济问题,解决世界各种矛盾最终也要靠发展经济。
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提高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有利于解决世界各种矛盾。
所以,世界各国都强调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决定世界的发展,其他相关资料:1、哈佛经济学家论述经济增长与道德提升的关系/w/2005-11-30/10517580945s.shtml新华网消息:有关经济增长,人们普遍持有的观点是,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是件好事,但对此无休止的追求往往会有损道德。
但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并不认同物质利益与道德代价之间永远是誓不两立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社会如果经历了经济增长就很可能比没有经历经济增长的社会更快乐和更成功。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最近刊发一篇题为《为什么富人必须更富》的文章,解读了弗里德曼的上述观点:反全球化主义者以及其他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人最赞成这种观点,即经济的增长和人们对生活水平无休止的追求往往会有损道德。
但支持增长的人认为,增长是值得拥有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因为在这些国家,贫穷让人活不下去,但在富有国家,这种状况就没那么明显了。
过了某一层面,对更多财富的追求可能是无用的,并且会削弱道德,尤其当它会成为其他人和未来几代人的负担的时候。
对于这一观点的大部分内容,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将无庸置疑地持同意态度,但他并不认同物质利益与道德代价之间永远是誓不两立的。
他的新著《经济增长的道德后果》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解释了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但后来被人忽视的观点。
一个社会如果经历了经济增长就很可能比没有经历经济增长的社会更快乐和更成功,即使没有经历经济增长的社会拥有更高(但陷于停滞)的生活水平。
弗里德曼认为,有关经济增长的传统思维太狭隘了:忽视了它的道德和政治利益。
“生活水平提高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具体改善,而且在于它如何塑造人们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
”历史表明,财富的增长使人们更宽容,更趋向和平解决争端,更愿意支持民主。
经济停滞和衰退往往与不宽容、种族冲突和独裁统治息息相关。
弗里德曼解释说,人们的幸福感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
他们习惯于任何固有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富还是贫。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正在提升或者比同辈们富有就会感到非常快乐。
如果人们比过去的生活要好,他们就不那么在意与他人的关系。
如果他们不比过去的生活好,就会更多地关注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其结果就是受挫感、不宽容和社会摩擦。
简言之,增长不仅带来物质上的好处,还会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
2、一是市场经济发展为道德建设赋予了新内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时俱进的新概括,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指导方针和核心内容。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渗透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二是市场经济发展为道德建设拓展了新领域。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社会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社会群体和从业人员不断出现。
新时期道德建设除了要关注社会传统对象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难群体、信教群众以及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
实践证明,哪个领域道德建设削弱了,缺失了,就会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是市场经济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做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坚持把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与解决群众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结合起来,积极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
其次,要突出道德教育的重点环节。
必须加大社会公共空间的道德规范的维护力度,加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公共道德教育。
再次,要稳步推进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阵地建设投入,强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监管力度。
四是市场经济发展为道德建设激发了新活力。
一方面,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日趋浓郁。
另一方面,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高,极大促进了道德教育方式、手段的日益多样化。
互联网、手机、电视的不断普及,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有效激发了道德建设的新活力。
3、经济关系与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blog/nenblog/haly66/articles/255691.html4、那么我们究竟为何要发展经济?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证自明,但事实上值得我们深思。
发展经济并非一个终极目的,而是一个手段。
其终极目的不外乎两方面。
第一是求生存。
第二是求幸福。
此处的求幸福,也是对精神和思想领域享受的追求。
而精神和思想领域的升华,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我们的道德水平。
5、怎样理解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孙春晨: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就是经济道德,这样就牵扯到一个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怎么样来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经济活动本身就具有道德性,经济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它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财富的如何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这里面就包含有道德的内容,它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第二个方面,从经济和道德发展的趋向来看,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道德的进步,所以它在发展趋向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就说明了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经济决定道德。
人们只有在吃饱、穿暖了以后才能有对道德品性修养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道德有其相对独立性。
经济决定道德,并不是绝对的。
道德是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具有独立性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并不能说经济发展了,道德就能够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道德的发展有其滞后性。
同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说道德水平就一定低。
第四个方面,道德具有能动性。
这就是说道德对经济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当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道德素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它可能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
6、物质生活决定伦理道德。
管仲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自觉地意识到物质生活条件对伦理道德形成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命题。
并对此从足民富国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系上做出深刻论述。
“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禁藏》)。
”衣食对于人的生活来说是一日不可缺少的。
人们首先在物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才能对精神生活有新的追求。
管仲在道德起源上,坚持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立场,为他的伦理观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管子深知国家的建设总是要靠广大老百姓,要看老百姓的是否出力,又是否有力可出,为此,就必须“爱之,利之,益之,安之,更须富之”。
即使从防止老百姓造反以求国家安宁、社会稳定的角度去考虑,也应认识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富民又不仅为了安邦,也还为了富国,因为“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
民富又才能有道德,知礼节,因为人民都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以此使社会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去趋于和谐。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适应,并为其服务。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主义辨证法要求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道德建设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这些不道德有损中华形象的事件一定会消失。
8、孟子认为,物质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
“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梁惠王上》)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用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
9、物质条件的发达能够建立一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可以使一些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获得基本的生活保证,人们也不必为生活所迫而违法犯罪,这样大大降低了不道德现象出现的机会。
“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加强公民的德育提供物质条件,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