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番茄栽培技术完整版

番茄栽培技术完整版

番茄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我市低热河谷地区早熟栽培在1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其他地方正季栽培在1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作秋延晚栽培5月中下旬播种育苗
二、土地选择:
番茄能耐旱,但不耐涝,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为了获得高产,需要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土保肥力强的土壤。

三、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作春提早或秋延晚栽培时,应选择早熟品种,正季栽培选择中晚熟品种。

四、栽培技术:
1、育苗:
(1)、土地的选择: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水源、交通和管理方便的地块。

(2)、亩用种量:番茄种子千粒重一般为3—5克,每亩大田需苗3300株左右,需种量20—50克,每平方米苗床可播种3—5克。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待幼苗长到2片真叶时,移植入8×8~10cm的营养钵内,苗龄70—80天,7—8片叶现蕾时,抢冷晚暖头天气带土定植。

(3)、种子消毒:播前先进行种子可用日友甲托700倍液浸种2小时,杀灭种子上的病菌消毒,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烫种1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催芽即可播种。

(4)苗期管理: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播期,。

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喷1
次回生散防治苗期猝倒病等病害。

2片真叶时间苗,去弱留壮。

3-4片真叶时分苗,行株距8厘米×5厘米。

分苗畦插拱形竹片,雨天用塑料薄膜覆盖,防雨淋细苗。

苗期喷日友甲托、安泰生、绿大生等2-3次,防病害。

待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到大田。

(5)整地定植:不宜与茄果类蔬菜、烟草、花生、土豆等作物连作。

上茬以菠菜、小葱、小白菜、水萝卜为宜,或与小麦、豌豆等作物间作套种。

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每亩沟施香港玖源BB肥80公斤,。

在施肥时氮、磷、钾合理的配合比例为1∶1∶2,配合施入过磷酸钙25公斤,硝酸磷钾肥20公斤深耕25厘米。

耙平后开沟,大小行距为85厘米和35厘米,株距30厘米。

坐水定植。

深耕耙细后开成宽80cm,高16—24cm的厢,厢沟宽33cm,每厢栽2行。

2、田间管理:定植后3-5天,浇1次缓苗水,然后蹲苗,中耕培土。

当有2-3朵小花开放时,于上午9-10时用25-30毫克/千克防落素喷布花序背面防落花落果。

第一穗第一果直径达3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浇水,每亩追尿素20公斤。

第二、第三穗第一果直径达到3厘米时,分别进行第二、三次追肥。

单干整枝,用竹竿插入字架。

每株留4穗,前3穗每穗留3果,第4穗留两果。

4穗果以上留2-3片叶摘心。

番茄定植前对土地喷施乙草胺类型除草剂,封闭草籽。

生长后期如果草生严重,可喷施克无踪、广锄等防治,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喷到番茄植株上。

3、保花保果:为防止落花落果可于花期用10—20ppm 2,4—D药液浸花或涂花,或用20—30ppm的番茄灵喷花。

植株生长中后期,下部的老叶也可适当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无限生长型品种在4—5台果后要
及时打顶,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成熟。

4、防治病虫害:番茄的大部分生长期都处在高温高湿季节,病虫害较多,必须按照防重于治的思路,加强防治。

(1)叶霉病。

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日友甲托、绿大生、安泰生等用于叶面喷施。

(2)灰霉病。

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绿大生、菌思奇、普力克、扑海因、速克灵等。

(3)早疫病。

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时喷施绿大生、日友甲托、杀毒矾等。

(4)病毒病。

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及时防治蚜虫、粉虱等传毒害虫。

发病初期可用康润2号、嫁泰防治。

5、肥水管理:番茄在苗床和大田,消耗的养分较多,要合理补充。

应增施磷、钾肥,促使番茄植株健壮生长,抗病能力增强。

番茄生长期适当追肥,不可偏施氮肥,须配合磷钾肥。

一般于定植缓苗后施催苗肥,促茎叶生长。

第一穗果开始膨大后进行第二次追肥,促果实膨大,中、晚熟品种还需在第一、二穗果采收后进行3—4次追肥。

在果实生长期间用过磷酸钙或硝酸磷钾肥进行叶面追肥,有利于果实成熟,提高产量。

定植缓苗后需中耕保墒,第一花序开花期间应控制灌水,防止因茎叶生长过旺引起落花落果。

第一穗果座果后,植株需水较多,应及时灌溉。

雨季注意排水。

6、适当药剂保护:在苗床定植后,可用日友甲托10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对番茄苗喷雾1次;在番茄植株开花挂果期和封行前,可用杀毒矾1000倍液、日友甲托1500倍液各喷防1次;番茄常年易发病的地区,还应及时摘除
植株上的病叶、病果,拔除病株,以消除或减少浸染病源;在盛果期,需再喷1次绿大生10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日友甲托1500倍液,以防止番茄继续遭受病害。

五、在喷药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科学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1)避免长期单一用药,选择新品种农药。

单一用药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效低,新品种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2)掌握适宜的用药量和药液浓度。

一般情况下,药剂浓度越高药效越好,但过高的施药浓度造成药剂残留容易产生药害,而且增加病菌的抗药性。

(3)控制施药次数,掌握合理的间隔期。

施药次数过多过滥、间隔时期过短是防治病害的一大问题。

一般化学药剂的有效期是7-10天,所以每次间隔时间以7-10天为宜。

大棚番茄每月施药次数为2-3次,不超过4次。

2、注意掌握好防病的关键时期,做到及早预防。

(1)第一个关键时期是苗期。

育苗期间幼苗小、抗逆性弱易受病菌感染,应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

如百菌清、代森锰锌。

确保幼苗不受侵染。

(2)第二个关键时期在定植缓苗后。

缓苗后植株生长速度加快,早疫病容易发生应进行一次保护性喷药,是植株周围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染。

(3)第三个关键时期在幼果期。

开花结果后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叶片营养较差,易感病,应及时喷药防治。

(4)第四个关键时期在采收盛期。

采收盛期,植株吸收的一大半营养被果实带走,植株抗病性明显减弱,同时浇水次数增加,棚内湿度大,易发病。

因此浇水前要先喷药预防,同时还要进行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用药。

3、注意提高喷药技术,保证用药质量。

(1)喷药要全面。

喷药时应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不漏行、不漏棵。

从植株底部叶片往上喷,正反面都要喷均匀。

(2)喷药时要抓住重点。

中心病株周围的易感病要重点喷,植株中上部叶片易感病要重点喷。

(3)确定好喷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光照强、温度高、湿度大时番茄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较强,茎叶表面气孔张开,有利于药剂进入,另外湿度大叶表面药液干燥速度慢,药剂易吸收而增强药效。

但是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易引起药剂光解或药害。

因此中午前后不宜喷药,实践中把握最佳施药时间是晴天中午温度20-25℃、湿度70-75%时喷药效果最好。

秋番茄结果期烂果,主要是由软腐病、褐色腐败病和炭疽病引起的,加强科学管理,预防三种病害,是控制烂果的有效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