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陈双珠
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陈双珠
陈双珠
(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0)
摘 要: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或变质的危险。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保护; 传承
二、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贯彻 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的体现。而从总体方法上看, 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 有组织、有规划、有层次、分阶段进行,又要注意整体性和延 续性,避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的自发性、盲目性 和片面性。概括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经济中,把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在利用中实现保护,使两者 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及独特的自然生态 景观,大多都能歌善舞,传统手工艺品独特精美,民居和建筑 富有特色,传统宗教、礼仪等文化神秘而又遥远,这些都吸引 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发 挥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抓好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利 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文化 推向市场,把优秀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成 优秀的文化旅游品牌。如充分利用民族传统的歌舞、工艺、 医药、节日、宗教、建筑、饮食等文化元素发展特色旅游业; 另 外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建立民族文物博物馆、发展少数民 族文艺事业等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逐步走向衰微。作为民族 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及文学、民族服饰、民族 工艺、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医药、民族生活习俗等越来 越没有被使用于生活中而渐渐走向衰微甚至消亡; 部分节庆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的传统文化,民间已无活动或少有 活动,[5]一些有利于培养社会美德和价值观念的传统礼仪和 习俗逐渐被废弃。令人担心的是,传统文化具有消失解体后 不可再生的特点,如据调查,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有可能将在二三十年内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的基本特征亦可 能不复再现。[6]二是民间文化实物资料及民族艺术珍品流失 严重。一些反映各少数民族早期生产水平、经济生活、社会 形态的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纺织印染工具、民俗用品、工 艺作品等已存世的很少,被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更少,有的已 不复存在; [5]民间传统文化各种资料向外流失现象突出,大
再次,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价值观
收稿日期: 2012 - 12 - 18 作者简介: 陈双珠( 1987—) ,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
思想道德研究。
·35·
念、伦理原则和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 容的体现。少数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中 蕴 含 的 爱 家 爱 国、顽 强 勇 敢、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义以为先、勤劳节俭、尊敬老人、保 护生态等传统美德,[3]这些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熏陶和培育 了不计其数的品格高尚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道德榜样,在 今天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活的和谐、民族内部的团结以 及本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在新的发展时 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少数民族 的道德文化视野将越来越宽广,其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其它的 文化碰撞、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与发展,这种提 升与发展本身,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直接的意 义。[3]
其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为中华民族 一体文化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是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体现。少 数民族传统文化璀璨多姿、各具特色,在哲学、文学、艺术、建 筑、科技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繁荣了本民族的文化,也为中原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积淀了力量,是中华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体现。而中原文化也 是在与各少数 民 族 文 化 互 相 吸 收、相 互 融 合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促进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 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整体繁荣。
当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要区分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就须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先进 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而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价值体 系,在新的文化体系中既可以继承也可以“变异”,传统既是割 不断的又是不可能“一成不变”、“全盘保留”的。[2]所以,对优 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保护和弘扬,对于落后的、出现变异变 味的传统文化要抛弃或进行积极改造。同时,继承和弘扬少 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发展人民满 意的文化,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
2. 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树立文化品牌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而且产业 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再加上交通闭塞,农业 基础薄弱,对外开放和科技发展滞后等,这些因素促使该地 区只能依靠自身的民族文化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这 种状况下,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所难免。[7]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寻求保护传统文化与发展民族地区经 济的最佳结合点,变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
2. 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 “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 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 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 和弘扬,以“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 导方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 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四优先”政策; 此外,一些社会有识 之士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自发地作出各种努力,参 与到保护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在多方努力下,少 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 保护和弘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 得到升华和加强。如一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推 广;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得到建设; 文艺人才大量涌现; 一 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广泛;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大 力发展文化产业; [4]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宣 传等。从一定程度上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 定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传统文化在深层次上隐现出衰 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保护和 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主要体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在专业人才 建 设 方 面,政 府 应 加 大 对 教 育 的 扶 持 和 投 入,鼓励办学,定期对教育和文艺工作者进行专业素质方面 的培训、采取实质措施鼓励优秀教育和文艺工作者到少数民 族地区工作等。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 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队伍,把他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 核心力量,鼓励文艺工作者加深对所在民族地区历史及文化 的了解和研究,繁荣民族文艺创作,使他们自觉承担起民族 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在课程建设上,国家应将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民族高校则应在国家课程内容基础 上,整合并形成拥有自身特点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如双语课程、本民族历史文化课程、工艺课程等。另外,培养 课程设置也应与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适应民族民间文化 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2013 年 4 月 第 16 卷第 2 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历史文化研究】
Apr. 2013 Vol. 16 No. 2
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77X( 2013) 02 - 0035 - 0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华各民族悠 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相互融合、相互 影响而形成中华民族博大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 化,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器用等; 二是婚姻家庭和人 生礼仪文化,包括恋爱、婚姻、家庭、亲属称谓、宗教、生育、寿 诞、成年、丧葬、交际等; 三是民间艺术文化,包括民间文学、 音乐、舞蹈、戏曲、竞技、美术等; 四是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 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五是信仰崇 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吉祥崇尚、禁忌等; 六是 传统节日文化,包 括 年 节 以 及 各 民 族 特 有 的 宗 教、农 事、纪 念、庆典等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1]
3.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训专业人才,培养传统 文化接班人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教育的落后直乏、不重视文化的保护、不注重 培养民族文化接班人、现有的部分民间艺人缺乏必要的综合 素养和较高 的 专 业 技 能 等 问 题,使 传 统 文 化 出 现“后 继 无 人”的危险局面。所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民族教育、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
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根据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民族
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相比相差 悬殊,但两万一千多千米长的陆地边境线地区基本上都居住 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大辽阔,占整个国土面积 的 64% 。在保卫和开发祖国边疆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中 国现今版图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奠 定了基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之所在。而少数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是少数民族的民 族精神之所在,也是其民族意识的一部分,是民族认同的体 现。所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与否,是否会发生 异化等都直接关系到国家边境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关系到 边境地区的文化形态是否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