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_孙刚成_宋紫月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_孙刚成_宋紫月

第18卷第4期集美大学学报Vol.18No.42017年7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Jul.,2017[收稿日期]2017-04-05[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学”(2015SXTS0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陕西的启示研究”(SGH13093)[作者简介]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孙刚成,宋紫月(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加入WTO 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需求的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诸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教师国际化水准低、校际交流与合作不足和学生缺乏必要的国际化训练与交流机会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国高等教育亟须通过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师国际素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更多地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与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平衡;教师国际素养;师生流动;跨文化视野[中图分类号]G 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93(2017)04-0043-07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

在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已经波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高等教育也在渐渐向国际化迈进并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学联合会IA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给出如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涵盖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45。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1]68。

近些年,诸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上已取得显著成绩。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科研合作不断深入。

显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首先,这一发展需求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贸易的逐步扩展。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08亿元,进一步强化了世界经济总量大国地位;对外贸易总量达到245741亿元,其中出口1141255亿元,进口104485亿元[2]。

其次,信息社会的到来使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在任何时候都是信息传播的核心,面对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高等教育也必须国际化。

再者,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要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以此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有一定规模。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前列。

而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大陆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该年度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52万人,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约为40万人。

因其政治的集美大学学报第18卷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等因素,正吸引着各国的留学生,逐渐成为留学生选择的主要国家之一。

然而,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英等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缺乏办学自主权、教师国际化水准低、校际交流与合作少、学生缺乏必要的训练与发展机会等。

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一)国内地区和学校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不难看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受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其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不论是在师生对外交流方面,还是在中外合资办学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

以具有代表性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指标观察,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为2.6%,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分别为0.6%和1.1%。

再以东部地区的复旦大学和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为例,近两年来,复旦大学的在校生总数约为2.9万人,留学生约为7000人,高达总人数的24.14%,其中学历生约3000人,占学生总数的10.4%;而处于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其在校生人数6万余人,海外留学生却仅仅有2000人,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3%[3]。

这些具体的数据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东西部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然而,这种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区域发展上,还表现在校际发展之间。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国际化程度和速度上也大有不同。

通过分析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调查报告可知,我国“985”和“211”院校受政府在资金和研究项目上的大力资助,国际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其中“985”院校又明显高于“211”院校。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我国2015年当年的出境交流与学习情况显示“985”高校的专任教师短期出国平均人次和在海外修读学分的在校生平均人数分别为1271人和496人,而“211”高校分别为277人和242人,其他高校则低至40人和65人;这个数据充分体现出“985”高校的高出境率。

此外,短期来华交流和学习的人员也顺应了这样一种趋势,大多数来华者选择了“985”高校,平均人数为229人;选择“211”院校的平均人数为47人;其他高校的来访者则少之又少,平均人数仅为7人[4]。

(二)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院校或机构为保障自身办学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和自身特点,依法享有独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资格和能力[5]13。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体系中,高校办学自主权只有不断扩大才能向世界一流大学靠近。

但是,在我国“政府仍然集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角色于一身,对大学实施直接管理的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学校仍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应有权力和自我约束机制”[6]。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可知,我国高校在招生、学科设置、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领域中,一些关系资源配置权利的落实情况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总体呈现出办学自主权较低的局面。

比如,在招生自主权方面,各项指标中完全自主的比例为零,被访者对招生的附加条件、录取方式以及招生规模等方面的落实状况都不怎么满意,普遍认为招生自主权的落实程度较低。

在学科设置自主权方面,认为学位授予要求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比例占到54%,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比例达到了61%,由此可知,在自主权的落实评价中,学科设置自主权的程度并不是很好。

此外,在国际交流合作自主权方面,对教职工和学生出国学习这一指标的考察有8%的人认为完全自主、23%的人认为较为自主,认为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比例之和占到43%;在联合培养学生上,有51%的人认为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5]16。

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在对教职工和学生出国学习以及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

目前,虽然国家在较大程度上放宽了对教师和学生出国的限制,但是,距离他们能够较为自由地进行学术交流或学习距离尚远,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和部分行政机关为维护自身利益,利用各种行政手段,人为限制了教师的自由流动。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教师国际化水准偏低常言道,名师出高徒。

没有一流的教师,如何培养一流的学生?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和人数,而是取决于教师的质量。

学校要想稳住脚,教师必定要出名[7]。

这意44第4期孙刚成,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味着教师的国际化水准直接影响着大学国际化的程度。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的情况不太乐观。

第一,拥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国访学交流的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12年我国重点高校中有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长期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3%和19.5%[8]。

尽管这个数据较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据悉,在哈佛大学里,有留学背景教师的比例达到34.9%,其中比较文学专业拥有跨国学习经验教师的比例高达100%[9]。

第二,高校中外籍专任教师数量的占比很低。

根据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我国平均每所高校的外籍专任教师人数为17人,仅占专任教师的1.8%,即便是“985”院校,它的外籍专任教师数也只有70余人[4]。

然而,在德国,2009年其高校外籍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便可达9.5%[10]。

第三,国内多数高校教师的英语水平不过关,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论文写作,而学校的学科专业也少有使用全外语教学的,据统计,使用全外语教学的学科专业(不含外语类学科专业)平均只占学科专业设置总数的4.5%。

可见,我国教师国际化的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

(四)校际交流与合作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办学理念的不断开放,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校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相关部门积极探索,鼓励高校联合办学,校际互聘教师、学生跨校上课,使得我国高校在校际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阻碍了高校的校际交流发展,突出问题有如下几点。

首先,高校缺乏有效的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际交流方面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尽管有些高校有相关制度,但也存在激励力度和鼓励力度不足的状况,因此,难免会存在因制度效力不足而影响高校校际交流频率和总量的快速增长。

其次,受综合实力、办学特色以及文化底蕴差异的影响,各校在实际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比如合作交流项目中的管理与运行过度随意,缺乏全局性、高效性和权威性,共享资源也过于分散、重复、不平衡[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