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指标的计算
老井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
综合递减率:指老井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综合递减大于零, 说明产量递减,综合递减小于零,表示产量上升。综合递减率有三类:年综合递减率、 阶段综合递减率、月综合递减率。 年综合递减率 阶段综合递减率 月综合递减率
老井自然产量
老井措施产量 年产油量 新井产量 新区新井产量 老区新井产量
产量构成曲线
胜利采油厂产量构成图
反映各种产量构成因素随时间的变化。
380 330 280
新区产油
230
老区新井和措施产油
180 130 80 1995 1997 1999 2001
8000
7647 7618 7550 7550 7597
2005年1-11月产量(井口)构成变化曲线
老区自然产量
2003
流饱压差:流动压力与饱和压力的差值叫流饱压差。它是表示原油是否 在井底脱气的指标。 生产压差:静压(即目前地层压力)与油井生产时测得的流压的差值叫生 产压差,又称采油压差。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压差越大,产量越高。 静止压力:它是指油井关井后,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矿时,所测到的油 层中部压力,简称静压
采油指数:采油指数是指生产压差每增加1兆帕所增加的日 产量,也称为单位生产压差的日产量。它表示油井生产能力的 大小,参数符号为JO,单位为立方米/(兆帕·天)。
地质储量
累积产油
标定可采储量
地质储采出 程度
地质储量
采收率
可采储量采 出程度
地质储量采油 速度
可采储量
地质储量
累积产油
年产油
可采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
年产油
年产油
可采储量采 油速度
剩余可采储 量采油速度
开发储采比、储采平衡系数: 石油储采比是指当年末剩余开发动用石油可采储量与当年原油核实产量的比值。 开发储采比越大,稳产基础越好。开发储采比增加、原油产量可能上升。 临界开发储采比:超过该临界值,产量就可能下降。有分析认为中石油临界开发储
分类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低采出程度油藏
<50%
中采出程度油藏
≥50%~<75%
高采出程度油藏
≥75%
油速度油藏
≤8%
中采油速度油藏
>8~≤11%
高采油速度油藏
>11%
三
递减率
递 减 率 老井综合递减率:油田(或区块)核实年产油量扣出当年新井年产油 量后下降的百分数。 老井自然递减率:油田(或区块)老井扣出措施增产油量后年产油量下 降的百分数。
人为破坏 被盗
破坏停产 被盗停产 关高含水
作业 占产
措施占产
维护占产
关高成本工艺井
大修占产
某油藏某年进行了少量有效措施挖潜,并投产了两口高产新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产量递减率 (2)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产量递减率 (3)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 >产量递减率 (4)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产量递减率
采收率:在某一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程技术条件下,从油藏原始地 质储量中采出的原油的百分数。(可采储量/地质储量)采收率是评价油 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
采油速度: 地质储量采油速度:油田(或区块)年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油田(或区块)年采油量占可采储量的百分数。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当年核实年产油量占上年末剩余可采储量的百数。 采出程度: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油田(或区块)是指油田开发至任一时间内的累积产油量占 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油田(或区块)的累积产油量占可采储量的百分数。
油井利用率:指正常生产的油井数与油井总井数之比。反映油田 上油井利用程度和油田的生产管理水平。 油井时率:指油井实际开井生产时间与日历天数之比。它反映油 井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 油井综合利用率:指油井利用率与油井时率之乘积。它表示油井 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二
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
计算单元:储量计算单元指计算储量的地质单元。一个 油(气)田往往是由多个油(气)藏组成,平面上由许多小 断块组成,纵向上由多个油水系统组成。为了准确地计算油 层体积和描述油层体积的分布形态,应以具有统一油水系统 的单个油(气)藏作为计算单元。计算单元的选择除了应考 虑算准地下含油(气)体积之外,还应考虑油层参数纵向上 的差异性和平面上的分区性,原则上应将油层物性和原油性 质接近的油层合在一个计算单元内。平面上以区、块为单元, 纵向上以油水系统或油层组为单元,一般油层组厚度在3 0~50m之内。
存水率:指真正起驱油作用的注水量占注入水量的百分数。
存水率=(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
水油比:日产水量与日产油量之比,通常用立方米每吨(m3/t)或立方米每 立方米(m3/m3)表示。 耗水量:指注水开发的油田在含水采油期每采出一吨原油所带出的水量。
地下亏空体积:在人工注水保持地层能量的过程中,注入水体积与油层采 出液体体积之差,称为地下亏空体积。 累积亏空=累积注入水体积一(累积产油量×原油体积系数/原油相对密度+ 累积产出水体积)
2005
7945 7856 7729 7682 7483 7509 7383 7278 7786 7711 7898 7760 7608 7463 7470 7494 7962 7793 7823 7685 7870 7727 7718 7577 7483 7461 7518 7974 7823 7990 7842 8011 7841
问题水井
水井欠注
水井超注 水井待修井
生产运行
电力问题
高压失电
低压电故障
钻关井 生产管理 三维地震 作业开井延时 泵漏管漏 泵漏减产 管漏减产 油稠 结蜡 封窜 其它
电改抽 油转水 动态监测 管问题 管、杆、泵原因 杆问题 泵问题 出砂 待大修 其它原因 作业后不正常
工程管理
油稠结蜡
停产 井
综合治理 成本控制
储量计算
计算方法:采用容积法
N 100 A h (1 Swi ) o / Boi
(2) 储量计算参数来源: 测井多井解释结果及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
N=100AhΦ(1-Swi)ρo/Boi 式中 N:原油地质储量,104t;
km2;
ρo:平均地面脱气原油密度,g/cm3; Boi:平均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Φ:平均孔隙度,
注水强度:单位射开油层厚度的日注水量。 注水速度:年注水量除以油田地质储量,用百分数来表示。 注水压差:注水井注水时的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差值叫注水压差。 它表示注水压力的大小。 注水井井底压力(注水压力):注水压力=注水井井口压力+静水柱压 力-沿程阻力损失。 注入程度:指累计注入量与油层总孔隙体积之百分比。 注采比:指某段时间内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和相应时间的采出 物(油、水和地下自由气)的地下体积之比。 注采比=(采油量×原油体积系数+产出水体积)/原油相对密度
老井自然产油
D综合递减率
阶段产油量 新井产油量 1 100% 标定水平 日历天数 阶段产油 新井产油 措施产油 1 100% 标定水平 日历天数
D自然递减率
D月递减率 1 n次方 1 D 100% D折算年递减率 1
第三节
产水指标
含水率:指油井采出液体中产水量所占质量百分数。 综合含水率:是指油田月产液量中产水量所占的百分数。 含水上升率:指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时含水率的上升值。 年均含水上升率=(当年年均含水-上年年均含水)/(当年底采出程度- 上年底采出程度) 含水上升速度:指某一时间内油井含水率或油田综合含水的上升值。 极限含水:是指由于油田含水上升而在经济上失去继续开采价值时的含水 极限。
采比大约13左右。胜坨油田6.7左右。
储采平衡系数:油田当年新增可采储量与年产油量之比。目前胜坨油田仅为 0.4左右,储采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
中石化的划分标准: 高采收率:
>40%
中高采收率:30—40% 中低采收率:20—30% 低采收率: <20%
影响采出程度的原因: 1 2 3 、油田的地质条件:储量集中 连通好采出程度就高 、井网条件:井网完采出程度就高善 、开采方式:采出程度的高低与注水开发部热菜和依靠天 然能量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油田开发阶段的划分 按含水率的划分: 无水期开采阶段:含水率≤2% 低含水开采阶段:含水率2%~20%
中含水开采阶段:含水率20~60%
高含水开采阶段:含水率60~90% 特高含水开采阶段:含水率大于90%
第四节
注水指标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累积注入量与油层孔隙体积之比。 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 :是指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水量之差除以油 层 有效孔隙体积,即油层水淹部分的平均驱油效率。又称扫及体积系数。 注采平衡:指进入油层流体(注入水和边水)的体积与采出物(油、 气、水)的地下体积相等。 地下亏空体积:在人工注水保持地层能量的过程中,注入水体积与油 层采出液体体积之差,称为地下亏空体积。 累积亏空=累积注入水体积一(累积产油量×原油体积系数/原油相对密 度+累积产出水体积
第二节
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是指油层未开采前,从探井中测得的油层中部压 力,单位为帕或兆帕,符号为Pa或Mpa。
目前地层压力:油田投入开发后,在某些井点关井,压力恢复后 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单位帕或兆帕。
流动压力(流压):是指油田正常生产时,所测出的油层中部压 力,单位帕或兆帕。 地层总压降:油藏或开发层系原始平均地层压力与目前平均地层 压力之差。 地饱压差 :目前地层压力与原始饱和压力的差值叫地饱压差。它 是表示地层原油是否在地层中脱气的指标。
7500
坨82产 148吨
7000
7009 6887 6740 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