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龙庙的传说

白龙庙的传说

南通寺庵庙观众多,素有九庙十三观之称,是南通具有古风神韵的独特景线,白龙庙就是其中闻名遐迩的道观之一。

在港闸一带,白龙庙可谓闻名遐迩、妇孺皆知。

伴随白龙庙声名传播的是一则传奇遥远、美丽的神话故事。

据说,在上古的时候,唐家闸北乡农家有个将近成年的女子,虽生于贫寒人家,却天生丽质。

一夏夜,天气酷热,她露天仰卧于院内,
适巧有风流多情白龙
夜露过此,俯见美女,
怦然心动,便缩身隐形
与女子梦中欢会。


此,农女受孕,腹丘渐
隆。

一时间,风言风语,
沸沸扬扬。

其父母不知
就里,闻言心怒,便追
问女儿与何人偷情,女儿确无从指认,只好泪流满面地如实告其梦中情景。

父母半信半疑,既无实据按族规民约处置女儿,又无法解释风言非议。

为规避族规非议,采取了两全之策,即在田头搭一草棚,用小车将女儿推达到草棚中居住安身,以观其变。

过了十二个月,该女突然肚内剧痛不已,一阵紧是一阵,一条小白龙从农女的左腋下破肋而出,睁眼见母亲躺在血泊之中,小白龙见状痛哭不已,就地打滚(平地滚起了一条坑),点头痛哭,拜别生母,呼啸升空而去。

其母一魂悠悠,向西方而去。

在小白龙打滚的母难地,成了一个龙潭,头东尾西,长达一里许,酷似龙形,腹部深不见底,传说通到龙宫。

在五接桥东见证至今。

此后,人们建庙祭祀白龙娘娘。

慈孝的小白龙每年都在这个时辰“回乡”祭望生母。

然而,“虎从风,龙从云”的小白龙,他的孝心却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风雨灾难,苦不堪言。

这消息被夜游神听到了,转告了小白龙。

小白龙得知后十分痛心和内疚,深为自己的行为过错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而悔恨。

从此,他不再飞临“母难地”,只在空中遥祭,再未造成灾难。

白龙庙位于张謇兴办工业的始发地——唐闸镇的西南隅,距镇约
三里(港闸经济开发区
北侧)。

该庙始建于明
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
八年),迄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

相传为祭祀
白龙娘娘和感念小白龙
的孝义,由一位姓倪的
尚书(尚书:明为正二
品,分掌国务,可直达皇帝,职权颇重)所建。

到明崇祯年间(1628—1644)由皇帝敕建,并敕封为“嘉宁观”。

原庙占地约6000多平方米(近10亩),坐北朝南,以大殿为轴心,按元明建筑风格为三进四合院格局组建而成。

大殿宽14米,进深16米,高10米,飞檐翘角,青灰筒瓦,宏伟庄严。

并建有都天堂、灵官殿、吕祖阁以及东
西厢房,共有房舍52间。

大殿前有古银树
一株,并有焚化炉、八角亭点缀其间。

大门
前有青石坐狮一对,威猛雄健。

庙前有宽阔
的广场、旗杆,风貌独特,气势非凡。

庙内
供奉白龙母子以及观音、都天、吕祖、灵官、
财神等神像,香火旺盛,庄严肃穆。

1954
年,破“四旧”时为免遭损毁,信众连夜将
庙里的菩萨搬到东方红村(诸准乡),庙宇
改为“学堂”。

1955年已有600余年的古
银杏被毁灭,1958年庙宇被公社占用。


社迁移后,改为裕华针织厂。

原庙观住持、第15代传人顾步青,为生存自建了三间草房,圆寂后,由张雨霖道士(2000年逝世,为18代传人)居住。

为满足我区道教信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根据宗教政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港闸区人民政府分别于2000年2月、3月行文批准恢复白龙庙为道教活动点,并予以对外开放。

2000年4月2日,“白龙娘娘”和“都天大帝”两座神像由张雨霖的住处搬至白龙庙旧址的西厢房。

2003年3月,按原风格重建了大雄宝殿,塑造供奉了龙公、白龙娘娘、观音、都天、财神、灵官及风、雨、雷、电等神像,添置了钟、鼓、鼎、道场所用法器。

南通书法协会主席张晏为龙王殿题写了“福泽四海”殿门匾额,市书法家陈云书写了市道教协会会长陈济煌所撰盈联,上联是“显迹于大明洪武豢龙证圣”,下联是“分封在江海通州降雨开晴”,诗情画意,颇具神韵,笔力遒劲雄浑,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底蕴。

寺庙现有宗教教职人员3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活动开展正常,每逢初一、月半、神像诞辰之期及过年过节,香火旺盛,每年香客累计可达5万人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