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性高职与区域产业的联盟建设

地方性高职与区域产业的联盟建设

地方性高职与区域产业的联盟建设
丁继安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湖州是三角腹地的地级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6个重点城市之一,又是杭湖宁发展带的中坚城市。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

2008年12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国家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结合高职院校和地市城市发展特点,我们把学校与区域产业的联盟着重在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上展开,“学校与地方产业部门对接,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整合产业发展政策与重大项目;学校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对接,产学合作共同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师生与企业职业岗位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和提高教师服务水平”。

一、与地方产业部门合作,实施年度工作对接
地方政府不仅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提供公共服务,而且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湖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中小企业局、贸易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局等部门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服务企业中作用显著。

学校需要了解、研究地方产业的发展动态,产业部门也需要学校长期参与咨询。

为了推进双方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20多位政府有关产业部门负责人参与。

产业合作委员会根据地方产业特点,下设机电制
造业、商贸流通业、建筑业、旅游业、公共服务业等五个分产业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发展对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各产业分会制定了《2010年校地合作工作纲要》,确定了2010年《湖州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及布局现状的调研分析》、《基于地方六大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等30项重点对接选题项目指南。

参与了“湖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等六大特色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参与规划了湖州市特色机电重点发展的“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大型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八大重点发展的领域。

使学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落实到产业规划的前端。

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加强与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的互动,就如何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沟通。

二、与地方产业部门合作,开展服务平台建设
由于信息比较对称,沟通比较有效,又确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企业社会。

2008-2009年,湖州市按照“依托核心单位、行业企业多方共建、面向社会、开放运行”的思路开展了平台建设,其中学校作为核心单位或主要参与方,开展了多项平台建设。

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创建公共实训平台。

2008年,湖州市根据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出台“南太湖新技师”培养工程,学校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企业技术改造与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业创业资金3200万元,建设高技能人才训练基地。

基地由市劳动局、中小企业局、贸易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局共同投资合作管理与建设,真正成为服务产业需要的公共实训基地。

主动融入地方科研机构,加盟地方科研平台。

充分利用科技局、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所等平台优势,成立学校科技委员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等组织,制定了《湖职院关于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高科研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

以产业委员会为依托,积极申报产业发展的研究项目,开展产业调研、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中企业急需解决的应用课题研究, 2007年到2009年学校主持和参与与产业发展的政府调研、产业规划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应用项目80余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3000万元。

面向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创建了湖州市“农民学院”和“社区大学”。

2009
年成立了“社区大学”,开展“蓝领大讲台”、“科技人才结对解困”和“百名优秀科技人员助企”等系列公益性服务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管理和各类技术培训项目,为社会、企业培训各类人才6000余人。

地方政府为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做强新农村建设,曾多次召开市委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主动与学校合作,2010年了创建“农民学院”,投入3500万元,培养千名“学历+技能”农村技术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服务项目建设
与规模企业合作,建设生产经营和教学共同体。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

学校在成功引进机械、外贸多家企业的基础上,2008年与“华汽集团”合作创办汽车专业,引入资金设备800多万元。

2009年,与湖州大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学校提供20亩土地20年的使用权,大唐公司投入3000万元进行基建和设备投入,建设湖州大唐汽车一站式服务、“经营+教学”一体的合作项目。

围绕规模企业发展,进行项目合作。

与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开展校企互赢合作。

学校与“天天快递”上海总部合作,培养区域级快递合作人才,开展区域快递企业规范化建设,2008天天快递班已经进入公司华东网,2009天天快递班也再合作培养中;另外,“久立集团”、“南方通讯”等本地企业和“三一重工”等引进企业分别开展项目合作。

面向小企业,开展创业服务。

200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成立了创业管理委员会,建设了2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37家创业公司覆盖学校各主要专业,常年参与学生1800余人,社会参与企业16家。

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成立湖州四季旅行社,学生分别开展组团业务、接团业务、南浔古船舫营销、安吉中南百草园旅游活动项目开发等创业实践;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与沸点广告网合作,吸引湖州68家广告企业加盟,“2008年12月26日,湖州冰点广告有限公司成功完成重组,并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校企合作”,2009年5月1日,共青团省委授予我公司“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称号; 2009年6月,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合作,成功研发新型太阳能户外媒体”。

四、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形成教师实践对接职业岗位机制。

与企业合作项目研究成效显著,如崔立军老师为永兴特钢研发的轧钢电机大电流记录存储系统和监视显示屏科技项目,仅花几万元,就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品率,每年增加产值300余万元。

王炳志老师研制成功了一项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户外PE木塑复合材料,每年将几千吨废旧塑料转变成漂亮的扶手、栅栏,为企业年增产值1500多万元,成为建筑专业新材料的典型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工作,2010年上半年各分院安排53位教师全脱产、阶段性脱产进行下企业岗位实践,经过人事处、教务处、督导处的调研与岗位督查,12位教师担任了企业副总、主管、项目监理等职务,16位教师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研究,8位教师担任学生工学结合的指导工作,所有教师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展课程改革。

五、联盟建设的思考
地市级高职与区域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全面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和创业富民,离不开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合作。

在校地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面向区域产业转型的“三层对接”改革方案,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找准学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专业对接行业企业,解决专业面向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相匹配问题;师生对接职业岗位,解决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问题”。

主动破解与产业融合的壁垒,促进校企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

在“三层对接”的总体框架下,打造了校地校企多种合作方式、多种体制机制、多种发展空间,为了共同事业发展的平台;初步实现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学校专业人才与行业企业工程人才、管理人才的结合;创造了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等多种效益。

1.在实现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中发展联盟。

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需要地方高校作好咨询、参与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2008年学校委派党院办副主任、教务处正副处长、科研处处长、服务地方办主任等6名中层干部赴湖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湖州市中小企业局、湖州市科技局挂职锻炼。

由于贴近政府所思所想,所以学校提出的方案思路与政府的产业政策、项目建设相统一,容易引起政府的共鸣。

我们学校建设的三大平台,对政府来说也是投入较少可以长期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项目。

2.创新与企业合作的实现形式。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过程中,会在学校与
企业的产权关系中产生障碍。

而我们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采用了以“资源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如大唐汽车等项目是用学校的土地资源换回了教学资源,在创业园中我们用政府的创业园区的扶持政策,换回了创业企业的资源。

为学校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创造了条件。

附表2:湖州市产业联盟单位一览表(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