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教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了解星座的由来。
为了更好的辨认星星,人们引入星座的概念。
这部分的内容和人们认识数量众多的物质的时候,根据特征给物质分类的方法是类似的。
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通过对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发现星座中的星星空间位置排列并非是一个平面内的,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形状会不一样。
从而更科学的认识和建立起星座的概念。
第三部分是认识星座:通过对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以及北部星空全星和北极星的运动规律,利用北斗七星的大熊星座寻找小熊星座的北极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是很少很模糊的,第一次学习星座的由来和星座有关的知识。
所以星座中的恒星离我们的距离以及空间排列,和我们视觉上看到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认知冲突会比较明显和强烈。
现在的学生对实际星空的观察是少之又少,对星空中的恒星的运动规律也是缺乏表象的。
这时的星空模拟软件的介入对学生和教师十分的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无关联位置排列关系;不同的星球看到北斗七星的形状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收集数据等方法建立北斗七星模型;利用星座之间的运动关系,寻找北极星。
科学态度:体验建立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星空宇宙学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建立起北斗七星模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型的建立了解北斗七星的空间排列。
难点:通过观察和数据收集对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建构星座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星空软件,手机视频镜头
为每组学生准备:超轻粘土、细木棍、泡沫板、白纸、发光灯泡、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 1.打开星图软件展示含有北斗七星的模拟星空情景。
同学们都认识那些星星?在星空图中找找吧。
2.真厉害!你是怎样快速找到北斗七星的?
学生活动: 1.观察发现熟悉的北斗七星。
2.用激光笔找到北斗七星,发现北斗七星形状像勺子。
设计意图:利用模拟星空软件设置星空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尝试发现
教师引导:
1.尝试建模:出示超轻粘土,小木棒等材料在泡沫板上做一个北斗七星模型。
方法与要求:
(1)用超轻粘土揉七个小球插入竹签的上端,代表七颗星。
(2)从某个角度投影到屏上能看到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
(3)及时用记号笔画出屏上星星的位置。
2.反思聚焦:利用手机视频镜头和电脑同屏出示学生的建模成果。
组织全班交流,聚焦问题:都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出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
学生活动:
1.根据对北斗七星的已有认知,利用提供的材料尝试建模。
2.交流研讨,思考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出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模型。
设计意图:暴露学生对北斗七星的原有认知,前概念。
引导学生发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做出北斗七星模型。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去思考和寻找证据,做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北斗七星模型。
(三)探究形成
教师引导:
1.寻找数据二次建模
(1)七颗星星在星空中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离地球的距离都一样吗?(2)提供七星的位置关系和离地球的距离数据。
2.作品展示交流发现
利用手机视频镜头和电脑同屏出示学生的建模成果,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操纵模型
北斗七星在星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运动关系?组织星空软件星体运转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思考并猜想可能的位置关系。
根据教师提供数据二次建模。
2.交流对北斗七星的新认识新发现。
3.用自己建的模型绕电灯(北极星)运转;观看星空软件星体运转的关系和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建模的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有对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位置数据的欲望。
学生利用相关数据对之前的模型进行修改,进一步去认识北斗七星。
基于真实数据下的模型的建立,确定地球和北斗七星的位置,进一步体会星体之间的有规律的运动关系,构建和完善北斗七星的科学概念。
(四)联想应用
教师引导:利用熟悉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辨认方位。
根据北斗七星与北极星有规律的运动,利用北斗七星勺柄的指向辨认季节。
(现在我们用的北斗导航)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北极星?
学生活动:基于对模型的制作,以及和北极星之间的运动规律,寻找北极星和辨认方向和季节。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星空寻找方位和辨认季节。
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引导学生对星空的继续探索。
板书设计
在星空中一
教学反思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学生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能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构起正确的星座的科学概念。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1.星座的由来和我们对种类物质的分类是一样的,人们为了更好的认识它们根据特征对物质分类。
同理,星空中恒星很多,为了更好的认识它们,人们把星空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个星座。
2.建立一个北斗七星模型:了解了星座的由来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
学生视觉上形成的北斗七星模型是在一个平面上的勺子形状。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尝试建模的环节,让学生在同一个平面上建模后,发现屏上没有出现勺子形状。
于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惑:北斗七星不是在同一平面上?那么在星空中的位置是如何排列的呢?这时对北斗七星的数据的需求就比较强烈,基于数据的二次建模就出来了。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投影观察到的形状不同。
3.星座的运动规律:北斗七星在星空中会运动吗?五年级学习了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那么从点及面的从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到北极星和星空的全星的运动规律。
从而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来辨别方位。
在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对星空软件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北斗七星的位置在软件中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这样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在尝试建模的环节孩子比较耗时间。
学生根据视角上的勺子形状建模投影后屏上却没有出现勺子形状,于是他们会不停的调试七星的位置。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视角上看到的平面勺子形状,是因为恒星离我们的地球很远很远,才会给我们误认为在一个平面内的。
基于这个考虑我对尝试建模环节进行了调整:让孩子根据自己对北斗七星的认知进行一次性建模投影后就不要再修改和调整了。
这样在时间上有了很好的控制又达到了这个活动的目的。
在学生对尝试建模的环节产生的北斗七星不在一个平面上的认知冲突下,学生就有寻找北斗七星的数据需求,才产生了二次建模的需求。
在基于数据的二次建模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下观察北斗七星并确定地球的位置。
在这个环节中我原先用白纸夹在KT板上当屏进行记录的,在试课的过程中发现模型和屏离的比较近从正面很难用笔记录北斗七星的位置,而且不易从正面观察。
于是我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用半透明的硫酸纸
夹在KT框中,这样就可以从屏的背面进行记录和观察了,大大的提高了质量。
学生通过对从四个不同角度的投影图形的展示和分析,学生可以确定其中2个位置是地球的位置和地球对面的位置。
其它2个的位置是其它星球的观看到北斗星球的图形。
两次建模分别从空间位置排列和不同视角的角度对北斗七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通过操纵建的北斗七星模型和灯泡模拟的北极星的运动关系,再通过星座软件观看北极星和全天星空的运动规律。
这样由个体到整体的运动规律的观察,找到北极星和小熊星座;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方位的辨别,四季的辨别以及现在的北斗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