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第五章 民事诉讼模式

民事诉讼法第五章 民事诉讼模式



二、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造和完善 淡化干预主义 越过职权主义 迈向当事人主义

本章结束,谢谢!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职权主义) 1、在诉讼资料和证据资料的收集上,法官 起着积极的作用(职权探知主义) 2、在诉讼程序的进行中,法官起着主宰和 推动的作用(职权进行主义)





二、两大法系国家诉讼模式的优劣比较及发展趋势(各有 优劣、动态变化) 三、两种类型诉讼模式的交错发展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新动向的四种观点 1、突破传统模式做法,根据民事纠纷的性质适用不同的 诉讼模式 2、将民事诉讼模式分为冲突解决模式和行为矫正模式 3、当事人主义和法院职权主义应当结合,形成一种新的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4、从程序保障的观点出发,恢复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导 地位,并重视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自律性(“新当 事人主义”)



第三节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模式及其改造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干预主义) 1、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变化和审理 对象的确定,并不享有绝对的处分权,甚至可以 说不享有充分的处分权 2、在事实主张和证据的收集问题上,我国并没有 实行真正的辩论主义 3、在诉讼程序的选择和控制上,我国民事诉讼法 基本上实行职权进行主义,当事人不享有程序的 选择权和控制权
第五章 民事诉讼模式



第一节 民事诉讼模式概述 1、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事诉讼模式 (1)英美法系 (2)大陆法系 2、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事诉讼模式



第二节 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 一、两大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模式 英美法系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当事人主义) 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继续与终结,取决于当事人的 意志 2、由当事人负责事实的主张和争点的确定 3、证据的收集和提供由当事人负责,一般情况下,法院 不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4、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则的适用,取决于当事人的申请或 动议 5、在庭审过程中,由当事人负责对证人、鉴定人的询问, 法官一般不主动询问证人或鉴定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