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院、当事人以
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与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2、民事诉讼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包括民事诉讼程序与执行程
序两大部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仅指民事诉讼程序法。

(广义:民事审判法+
强制执行法;狭义:民事审判的程序法+非诉事件法)
3、民事审判法:民事诉讼审判程序法(最狭义)+非诉事件法+人事案件审判程序
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有形式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与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之别。

所谓
形式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是指民事诉讼法典。

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是
指规范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民事诉讼活动,调整各类民事诉
讼法律关系的多种规则的总称。

(注意两者区别)
在我国,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主要包括:(1)《民事诉讼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颁布的法律)(2)宪法及其他法律中涉及民事诉讼的相关规范(3)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最
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最高法的公报)
我国的诉讼程序法主要指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结构
1、现行《民事诉讼法》共284条,分四编。

第一编总则共118条,包括11章;第二编审判程序共106条,包括7章;第三编执行程序共35条,包括4章;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共25条,包括5章。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1、第一,民事冲突。

对民事冲突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法学等多角度展
开。

第二,民事审判实践。

民事诉讼法学的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离不开审判实践。

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要从理论上全面准确地阐释立法的宗旨原则精神实质,使审判实践有所遵循;二是全面总结审判实践的经验,剖析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将这些经验、热点、难点条理化、系统化,最后提出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使国家立法机关及时修整法律规范。

第三,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民事诉讼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实施规律和它与临近法律的关系。

第四,域外民事诉讼的理论和实践。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1、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于民事冲突的特点和规律,民事诉讼程序设计
与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体权利得以及时调整和保护的力度等,均需要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系统的理论和阐述。

第二,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第二章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一、外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民事诉讼法
1.奴隶社会没有形式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只有比较原始、实质意义上的民
事诉讼法。

2.奴隶社会民事诉讼法的特点
(1)诉讼主体资格公开不平等。

(2)刑讯逼供盛行。

(3)民事裁允许债权人自己执行。

(4)弹劾式或控告式是奴隶社会的主要诉讼模式。

3.弹劾制诉讼的主要特征
(1)不告不理
(2)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
(3)法官处于中立、消极的裁判者地位
(4)审判公开,允许他人旁听
(二)欧洲中世纪的民事诉讼法
1.欧洲中世纪民事诉讼程序和形式诉讼程序不分,只有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没有独立的民事诉讼法典。

2.欧洲中世纪民事诉讼法的特点
(1)司法部独立
(2)诉讼程序主要依靠原告进行
(3)宣誓证言、神判和司法决斗盛行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事诉讼法
1.资本社会主义的民事诉讼法的特点
(1)程序法和实体法分离
(2)司法独立
(3)确立了辩论主义及辩论主式诉讼
(4)实行自由心证制度
(四)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事诉讼法
1.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民事诉讼法特点
(1)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2)强调国家干预
(3)实行社会干预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民事诉讼法
奴隶制社会时期,刑民诉讼不分,在西周时期,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开始有所
分别。

(二)我国近代的民事诉讼法
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没有独立的民事诉讼法典。

1906年沈家本主持编成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1911年完成了《大清民事诉讼律》。

1921年,北洋政府、广州争睹分别公布了《民事诉讼条例》、《民事诉讼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事诉讼法
1.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事诉讼法的特点
(1)简化诉讼程序
(2)实行公开审判制度
(3)实行陪审制度
(4)普遍开展调解工作
第四节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与效力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1.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
2.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
3.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是公法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护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即时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1.概念:指民事诉讼法的作用范围,即对人、对事以及时间与空间效力。

2.适用主体: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
无国籍人以及在我国登记的外国企业和组织;申请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
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外国企业和组织。

3.民事诉讼法解决民事案件具体包括:
(1)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案件
(2)由婚姻法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的案件
(3)由继承法调整的继承关系的案件
(4)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案件
(5)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的其他案件
4.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
(1)概念:民事诉讼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溯及力。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为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a.对2012年1月1日未结案件,原则上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
讼法
b.对《决定》施行前已经依法完成的程序事项,仍然有效
c.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处理,应当坚持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

d.关于申请再审期限
(a)对于当事人就2013年1月1日前已近发生法律效力
的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期间为6个月。

(b)当事人申请复符合“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
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清醒的,适用修改前的民事
诉讼法确认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即申请再审的期限
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之内。

(c)关于当事人申请复核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0
条规定的第一项以及第三项的清醒,为保障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来确定丧失人的
申请再审期间。

D关于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对2013年1月1日尚未处理完毕的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予以审查,以充分保护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