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品牌农业现状分析报告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
为了掌握我市品牌农业现状,根据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品牌农业的现状品牌农业是指通过发展农业品牌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业形态。
近年,我市发展品牌农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指导思想,创新“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为基础,重点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带动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道路,整合、保护品牌资源,实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新乡农业品牌。
我市发展品牌农业以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为突破口,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为依托,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品牌推介与监管并重,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经营者、生产者多方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有如下五种做法:一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等体系,制定了23项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并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印发到各县(市、区)农业局及重点基地,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活动,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
创建了4个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7家。
三是做好“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认定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三品”生产基地223个,面积205.49万亩;认证产品178个。
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总数居全省前列。
四是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
积极筛选、推荐企业参加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等评选,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加大宣传力度,连续5年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五是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出台了《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以全省最快速度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初步建立了“两级三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了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农资专项整治、品牌农产品专项检查等工作,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品牌农产品的信誉。
据初步调查,全市共有通过“三品”认证的农、林、牧、渔品牌农产品178个,17家企业的19个农产品获得了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一)全市品牌农产品基本情况1、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情况目前,我市有各类历史名产、地方特产、优势农产品30多个。
其中粮油产品主要有优质强筋小麦、原阳大米、黄河故道花生等;蔬菜主要有牧野黄瓜、牧野西红柿、封丘芹菜、延津胡萝卜、获嘉太山大白菜、凤泉区张门大葱等;水果主要有封丘石榴、辉县山楂、长垣宏力葡萄、长垣香瓜、长垣丁栾有机冬枣、获嘉亢村草莓、辉县杨和寺桃、新乡县龙泉黄金梨、卫辉唐庄桃、卫辉后河水果等;中药材主要有封丘金银花、辉县柴胡;食用菌主要有辉县冀屯食用菌、新乡县食用菌等;畜产品主要有黄河滩区奶牛、瘦肉型生猪、鸡蛋等;水产品主要有黄河鲤鱼、卫滨区贾屯鲫鱼、卫辉池沼公鱼等;花卉主要有获嘉花卉、长垣花卉苗木等。
2、通过质量认证的品牌农产品情况质量是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名牌农产品的基础。
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市共认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23个;70家生产经营主体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78个。
名、特、优农产品通过认证数量占全市认证总数的一半。
全市“三品”认证情况详见下表。
新乡市“三品”认证情况统计表注:其中有3家生产经营主体认证了两类以上农产品。
3、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品牌农产品情况目前,我市共有17家企业的19个农产品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有5个产品获得两项以上荣誉)。
其中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省免检产品的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的有7家企业的8个产品,获得省优质农产品的有6家企业的6个产品,获得河南名牌产品的有1家企业的1个产品,详见下表。
新乡市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品牌农产品统计表(二)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构成情况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
我市围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带动能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详见下表)。
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市级10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7家。
有“三品”认证的71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有6家,市级龙头企业有6家,一般企业37家,合作社(协会)13家,个人8家。
新乡市品牌农产品主要生产经营主体统计表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市品牌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一)推进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合力。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主要有农业、畜牧、质检、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监管,造成品牌农产品培育、推介、监管环节脱节。
目前,全市还没有出台发展品牌农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政策等指导性文件,各级政府对品牌农产品和生产企业扶持、推介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良性格局。
(二)部分名特优农产品未形成产业。
目前我市30多种名特优农产品中,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只有强筋小麦、原阳大米、辉县冀屯食用菌、黄河滩区奶牛等,部分名特优农产品种(养)规模在逐渐萎缩,例如封丘芹菜、封丘石榴、获嘉太山大白菜等历史名产,还有封丘金银花、辉县柴胡、辉县山楂等特色农产品。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经营实力的企业和经济组织带动;二是品牌经营理念落后,技术落后,产业链短;三是当地政府对这些农产品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三)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需要加强。
虽然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量2007年以前在全省名列前茅,但是今年认证工作任务艰巨,特别是种植业产品认证,上半年没有一个产品通过认证。
同时我市农产品认证数量占全市同类产品的比重仍然比较低,粮油仅占15.9%,蔬菜仅占12.2%,鸡蛋仅占4.8%,生猪仅占1.2%。
不管是站在全省竞位争先的角度,还是从发展品牌农业的立场出发,都亟需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四)多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商标是品牌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是生产经营较为规范的农产品。
而目前我市117个无公害农产品中只有62个进行了商标注册,43.5%的农产品未注册商标。
大多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没有进行包装销售,依然按照传统的销售方式进行营销,体现不出品牌农产品的优势,例如长垣县宏力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绿色食品红提葡萄多数是无包装销售。
短期内企业会因为减少包装成本获取一点小利,但长期由于自己的品牌产品没有标志,不能让消费者认识;更可怕的是被装入别人的包装,品牌就会丧失。
而卫滨区兄弟渔场的“荷叶”牌无公害鲫鱼采用专卖店的形式进行直接销售,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经过两年多运作,目前“荷叶”牌无公害鲫鱼得到了市场消费者的认可,价格高出普通鲫鱼一倍,却依然在市场上畅销。
这说明品牌农产品只要经营好,得到市场认可,就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品牌农产品弱、小、散,亟需进行整合。
我市仅有1家产值上5亿的农业企业,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而我市像强筋小麦、原阳大米、封丘金银花、辉县山楂等在全国有名的地域名牌,却没有与之名气相符的企业品牌。
例如原阳大米,加工企业有上百家,但是目前没有一家企业的品牌能在全国叫响。
所以亟需对我市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实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新乡农业品牌。
三、几点建议(一)建立发展品牌农业整体推进机制,增加财政投入。
成立新乡市发展品牌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品牌农业的培育、评选、推介纳入到领导小组工作范围,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整体推进格局。
市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的专项资金;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加大对发展品牌农业的投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围绕现有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农产品品牌。
通过对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摸底调查,选出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每个农产品重点扶持1到2个有一定经济基础、有长远发展思路的生产经营主体。
各级各部门要将各种农业项目向这些企业倾斜,并开辟“绿色通道”方便企业办事,竭尽全力扶持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品牌化经营。
(三)加大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
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品牌农业,尽量减免品牌农产品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用。
市政府要在市区建设品牌农产品专营市场,鼓励经营者建立品牌农产品专营店,推行品牌农产品直销模式。
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有重大影响的展销会及经贸洽谈会。
建立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宣传、组织企业进厅网上展销。
(四)加强品牌农产品的监督和保护。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执法。
特别要加强对获得“名牌农产品”等称号产品的保护和监督,严厉打击冒用行为,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曝光,依法惩处。
二〇〇八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