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其中,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所,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
长沙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资源也较为密集,且职业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善。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数比较5)经济要素的汇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3个小城市群的GDP指数都达到了各省GDP 的60%以上,在地方区位上有首位分布的优势,对周边的同规模企业有集聚作用,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于第四次制造业的转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
2010年,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7.7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8%,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一百七十九家落户于此,千亿元产业有十八个之多。
6) 城市文化优势:三个小城市群所在的三省都是文化强省,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以及赣文化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性,消费观念都比较接近,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氛围,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使得三大城市群的合作交流有了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邻城市间相似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生活习俗都是城市凝聚力增强,竞争力加强的持久推动力。
7)绿心模式可以避免产生大城市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兰斯塔德”,是由3个城市圈所组成,具有3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一体化发展。
绿心的存在,可以为城市圈提供共享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直接限定城市的边界,从而避免产生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病问题。
劣势分析(Weakness analysis)1.行政分割,各自为政中国城市群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城市群的合理运行体制。
严重地阻碍了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阻碍了资源整合。
2.首位分布不明显,且地区间吸引力差距过大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虽然长江中游所组成的三大城市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的成熟的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产业的比值还保持在10%左右,第二产业的效率还很低,而且相对而言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南昌都没有实力去带动辐射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
必须形成多中心来提高区域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中心城市与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对比再看城市间的吸引力,我们引入重力模型来模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的吸引力。
,ijj jiiij DV PVPR•⨯•=R,p,v,d分别代表i,j两个城市的吸引力,人口,GDP总量和距离。
2010 年中部三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概况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城市圈与成熟城市群对比在这里我们引用区位商的概念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基本活动的宏观法分析)。
∑∑∑∑=ijijjiji ij ijij xx x x LQi 是第i 个产业,j 代表第j 个地区,ij 代表第j 个地区的第i 个产业。
Xij代表第j个地区第i个产业的产值指标。
下表是收集的关于2011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我们可以看出: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向服务部门达到 4 个,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部门,具体包括: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
而在信息金融,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的优势尚显不足。
根据三省年鉴所总结出来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比例,环鄱阳湖甚至还存在着第一产业相对较高的比例,说明这三个区域的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4.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且竞争激烈在与成熟城市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圈和沿海发展成熟城市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前者的经济总量不足长三角的三分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圈基本都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由于国家早期赶英超美建造了大量的钢铁基地,如湘钢,武钢等等,而在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政府往往把投资放在几个税大利大的产业上,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值率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特别是,一些核心城市定位和发展层次较低,与周边中小城市在较低层次上展开同质化竞争,相互争夺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
5.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交通通讯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但与城市群发展和紧密型城市群形成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通设施大多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在各自省域范围内展开布局,至今还缺乏一个面向整个城市群的一体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在城市群内部,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尚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城际高等级公路纵通横不通,一体化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尤其是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由于该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导致区域环境污染加剧,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
此外,大量化工企业临江近水布局,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很容易通过水体迅速扩散到广大周边地区。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analysis)1.区域政策优势的机遇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慢慢向内陆扩散,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成为了最大的产业转移承受者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区域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区域交通区位的改变的机遇水运,是对外进行商品要素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重要方式。
而从内河航线和主要港口上看,长沙中游地区是西部沿河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过渡带,武汉有发展成为内部第一港口的潜力,再加上中国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都可以改变无论是区内还是区际可达性不强的问题。
从而提高竞争力。
3.集聚效应加强,产业集群扩大的机遇随着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区位优势渐渐确立,武汉城市群将处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加强三省紧密联系从而使要素聚集能力增强。
依托武汉、南昌、长沙、景德镇等地汽车工业,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长沙为龙头,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
产城融合,推动就业,拉动人口回流。
加以高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技术创新集聚区。
从区域发展潜力看,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可以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产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和核心地区。
4.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两路”背景下的机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改变了全球区域竞争格局,不仅加速了竞争的激烈性,也改变了以往以行政区域为基准进行经济活动的态势,促进了跨行政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在一带两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威胁分析(treat analysis)1.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是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在迎接第四次工业转移的背景下,该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产业结构协同导致区域内部出现恶意竞争内耗,从而产生零效益,无法形成集群优势,减缓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外流,主导产业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2.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中三角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的时期,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将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
产业分布不合理,导致自然协调能力削弱。
另需指出的中央绿心位于地理中心,在城市的扩张中很容易遭受到过度开发,使区域环境恶化。
3.外部贸易壁垒,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份额缩小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个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存在地方保护,相互的投资和贸易还有明显的阻碍,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存有许多恶性竞争,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