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 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
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相对指数;绝对指数;成渝经济区【作者简介】王能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沈玉芳,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资环境与产业布局;马仁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一、研究背景及结构安排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化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失衡的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之一。
2007年3月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发展方向之一。
同年6月,成都、重庆两地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经济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不平衡,区内五大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也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因此,如何缩小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差异,促进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为基础,选取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 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相对发展率,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及分析(一)研究区域范围及概况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在此基础上划分为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经济区和三峡生态经济区五大次区域。
2008年,共有县级行政单元142个,城市35个。
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2.95%,占全国总面积的2.11%。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本文将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以这些地区1998~200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
1.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经济差异时序动态分析。
计算方法如下:(1)绝对指标。
①极差:R=Y m ax -Y m in式中:Y m ax 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 的最大值;Y m in 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 的最小值。
②标准差:S=Σ(Y i-Y軍)2n姨式中:Y i 是各区域的人均GDP ;Y 軍是四川省人均GDP 。
(2)相对指标。
①相对极差:RHL=Y m ax /Y m in ②变异系数:v=1xniΣ(x i-x軃)2n-1姨×100%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文/王能洲沈玉芳张婧马仁锋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Dec.2009Gen.472No.242009年12月总第472期第24期·62·式中:V 为变异系数。
x i 为地区某属性值(如人均GDP ),n 为地区个数,x 軃为某属性值的平均值。
V 反映了各地区某属性值相对于该指标平均值的整体离散状况。
V 越大表明某属性值的区域间差异越大。
③基尼系数:G(Y)=(n+1)/n-(2/n)×U y U y =ni =1Σ(i ×y i )y i =Y i /Y Y=ni =1ΣY i式中:Y=(Y 1,Y 2,...,Y n ),Y 1<Y 2<...<Y i <...<Y n ,n 为样本数,Y i 为第i 市的人均GDP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常用的测度经济差距或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它的数值越大,表明差距也较大。
(3)指标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1998~2007年极差和标准差呈不断扩大趋势,2002年以前,各区域间绝对差异呈缓慢扩大趋势,年扩大幅度为11.64%。
2002年后绝对差异扩大趋势加快,尤其在2004~2005年,扩大幅度为32.17%。
各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尤其表现在最发达地区和最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上。
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之间的标准差在10年间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速度12.89%。
这说明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是逐年增加的。
从相对指数RHL 和变异系数上来看(见图2),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较为复杂,有升有降,出现三个拐点。
变异系数从1998年的40.43%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43.90%,之后的1999~2002年缓慢上升,2002~2004年急剧下降为37.72%,2004~2005又上升为40.23%,2005年以后变异系数处于下降的状态。
但其变化仍保持在35%~45%这个区间范围内。
相对极差也大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从基尼系数上来看(见图1),基尼系数由1998年的0.18缓慢上升为2002年的0.20,2002~2004年不断下降到0.16,2004~2007年处于平稳的变化状态。
其变化保持在0.15~0.21之间。
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同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的变化趋势大致一致。
表明了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在减小。
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总的来说,成渝经济区经济差异的绝对差异逐步扩大,相对差异有所波动,2003年后有缓慢下降趋势。
2.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动态分析。
用人均GDP 的相对发展速度(即某次区域在一段时间内人均GDP 的增长率与整个成渝经济区同期增长率的比值)来衡量各次区域与整个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进行空间动态分析。
Nich=X 2i -X 1iX 2-X 1式中:X 1i 、X 2i 分别代表第i 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的人均GDP ,X 1、X 2分别代表成渝经济区在时间1和时间2的人均GDP 。
从图3可以看出,Nich 值大于1的是成都城市群和重庆城市群,发展速度快于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其中重庆城市群的发展速度最快,达到了1.404,Nich 值小于1的是三峡生态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城市群。
这三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低于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其中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速度最慢,Nich 值远低于1,为0.6281。
说明成渝经济区内部经济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三、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一)绝对差异逐步扩大原图1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及基尼系数(1998~2007)图2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1998~2007)·63·因分析1.历史原因分析。
成渝经济区在重庆市直辖以前就存在相当大的经济差异。
成都城市群与重庆城市群历史上一直是原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而其他三个次区域,尤其是三峡生态经济区,随着建设长江三峡工程设想的提出,国家对该地区的投入进行了严格限制。
川东北经济区虽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开发条件差,投资收益率低下。
这些历史原因,成为阻碍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区位原因分析。
重庆城市群地形地貌以平坝、丘陵和低山为主。
水陆交通便利,形成西部内河第一大港。
成都城市群自然条件优越,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拥有其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川南城市群交通便利,具有独特的水资源和水运条件,能源资源丰富。
川东北经济区人口多、耕地少、资源不足,交通网不发达。
三峡生态经济区地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远离主城区,交通不便,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进而与成都城市群和重庆城市群的经济差异愈加扩大。
3.政策原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对成都和重庆实施了点轴开发模式,通过两个城市的计划单列、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试点等一系列举措,使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提升。
重庆直辖以后,其发展有了更多的优惠政策。
而其他三个次区域得到的优惠政策就相对较少,投资能力差。
区域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绝对差异。
在税收方面,重庆直辖前四川省对省会城市实行l5%~24%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其他区域都实行33%的税收政策,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4.产业结构原因分析。
重庆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而经济落后的三峡生态经济区则第一产业降幅最低,其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与其他区域差异拉大。
川东北经济区属于落后地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这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
(二)相对差异波动的原因分析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并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区域,它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融合了五大次区域,促进区域内联系,增强了成渝经济区双核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
使其经济发展向着统筹协调方向发展。
所以在2003年以后相对差异呈现出缓慢的下降状态。
说明了五大次区域的经济差距的扩大趋势有所减缓。
2.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
成渝间大规模交通建设更将为成渝经济区的合作和发展带来机遇。
现在,成渝两地的交通网已经由“成渝南线”、“成渝北线”和“成渝中线”构成,成渝经济区环线和沟通区外的大规模交通建设,将为两地合作和发展奠定坚实条件。
参考文献[1]林凌等.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异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董景荣等.重庆市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147.[4]刘世庆.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成渝经济区建设[J].西南金融,2007,(1):22.[5]四川统计年鉴(1999~2008)[Z].[6]重庆统计年鉴(1999~2008)[Z].(责任编辑:夏明芳)·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