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完善

浅议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完善

浅议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完善摘要:随着审判模式从原来的纠问式向如今的对抗式模式的转变。

证人证言在庭审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对证人的保护还存在相当的缺陷,致使证人出庭率及其低下,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庭审的效率。

本文提出并分析如今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及缺陷,与其他一些对证人保护较为完善的国家的制度相比较。

综合国内学者之先进观点并借鉴先进国家的制度设计,提出个人观点,并提出构建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完善的立法建言。

关键词:证人;保护制度;完善;立法建言2008年,一些媒体对一个普通人肖敬名作证之后的逃亡生活的报道之后,使证人保护制度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该案例可看出,当前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是不够完善的。

无论是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在具体的保护措施上均存在相当的不足之处。

法律规定,证人必须当庭作证,证人证言要经过公诉机关及被告人的质证,这样才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

但当前我国的庭审,证人出庭率却相当低。

据一些专家学者统计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各地法院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率不超过10%,低的不足1%①。

这样低的证人出庭率再次昭示我们,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刑事法律中对证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存在缺陷及如何完善该制度。

一、我国对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纵观当前我国的法律,关于保护证人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

法律之规定大多为原则性的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宪法》中的规定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公民的诉讼,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二)关于《刑法》中的具体规定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零八条又规定:“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该法第四十九条又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在接下来的第五十六条又规定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同时也是对证人保护的设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以下规定: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第一,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第二,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的,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第五十七条第四项又定“被监视居住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

该法第八十五条第四款还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名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一、我国法律规定对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的分析(一)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性、原则性通观我国法律,不论是《宪法》,《刑法》,还是《刑事诉讼法》规定都是原则性的规定。

这种对证人的保护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几部部门法并且规定过于笼统,在这样的几部法律同时规定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相互冲突的嫌疑。

当证人受到威胁,打击或报复时,请求法律给予保护时将会对法律规定产生模糊的认识,将不利证人的有效保护,也不利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保护主体不明确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还是《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均可以看出,对证人的保护主体都具有模糊性,分工并未明确。

《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仅规定“有关机关”负责处理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等关于保护证人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保护证人的义务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从中可看出,具体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对证人的保护应由哪个机关负责均未明确。

这种模棱两可的规定难免使得相关机关互相推诿,拖延不办,这样何以有效、高效的保护证人。

(三)对保护对象的范围界定不明确及缺乏有效的时限保护1、保护对象规定不一致。

《刑法》的保护对象仅限于证人本人。

《刑事诉讼法》中明确“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相脱节,不得不说是立法上的一大漏洞,造成证人保护对象的模棱两可①。

此外,对证人的鉴定也不明确,法律规定“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均有作证的义务”这里证人是否包括举报人、报案人、见证人、鉴定人等,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并未明确具体。

再者,对近亲属的界定也不明晰。

所谓的近亲属是广义的近亲属还是狭义上的近亲属,法律规定并未明确。

2、忽略证人的名誉,财产保护不论是《刑法》还是《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均侧重于对人身安全的保护,而对证人的名誉,财产等则只字未提。

至于其他更深一层的权利就更没有了。

我国现行法律主要关注保护对象的身体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被保护证人的名誉和财产②。

从几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均可以看出,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对证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这样的规定对证人的人身、财产和安全保护不力,势必影响证人作证的积极性,将不力保证司法的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

①何家红.证人保护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00.②②孙南申.彭岳,证人保护制度构建之法律思考.复旦学报.2008﹙1﹞.第65页.3、缺乏预防性保护措施证人保护,是指国家对证人在履行公民作证义务的同时所给予的人身及财产方面的法律保障。

从当前我国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刑法》还是《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仅限于事后处罚,只有在证人受到打击和报复并产生一定后果后才能启动保护程序,忽视了对证人的事前保护,缺乏预防性的保护措施①。

而这种事后的惩罚性措施对于证人的保护意义其实并不大。

人们没有理由冒着受到威胁、打击、报复和牺牲个人财产等利益的情况下去为他人作证。

毕竟极大多数人都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这种缺乏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法律规定也失去其应有之意义。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一)诉讼模式转变的需要诉讼模式由过去的纠问式诉讼到如今的对抗式模式的转变,证人出庭作证已成诉讼的必然。

纠问式诉讼的审判官集侦查、控诉、审判职能于一身。

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据职权主动追究犯罪。

被告人只是诉讼客体,没有任何诉讼权利,只是被审问,受追诉的对象,被告人口供为最佳证据。

刑讯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纠问式程序见于德国1532年的《加洛林纳法典》。

在这种审判模式下,当事人双方而或是审判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并无直接的对抗辩论,而是依据刑讯逼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

所以相对于对抗式模式的诉讼,证人出庭作证显得没多大的作用。

而対抗式则不同,它使控辩双方都极大程度的参与到庭审中来,进行激烈的辩论、举证。

这就弱化了审判官的一管到底的作用,而举证需要很多的程序,证人证言在庭审中又具备相当的作用,所以审判模式的转变直接决定了证人出庭的必要性。

(二)提升庭审效率的需要证人证言已经成为定案的不可或缺的证据之一。

只有证人亲自出庭,参与到庭审中来,接受当事人及公诉机关的质证,才利于事实的澄清,案件情况的查明,才有利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权威。

刑事诉诉讼的最终结果是要达到公正,公正审判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标准,刑事诉讼的公正审判更是诉讼人权保障的最高目标。

这也是对抗式诉讼模式的特殊要求。

四、关于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建言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是为实现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证人出庭作证都是现代诉讼的必然要求。

“审案就是审证据,而证人出庭作证又是审判中显示证据的基本原则”②鉴于证人出庭作证在庭审中的重要性,而目前我国证人出庭率又极其低下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立法建言:(一)完善证人保护的实施程序证人保护应采取证人自己申请、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职权保护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原则上由证人自己提出申请保护,但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为证人提供保护,当然如果证人保护措施干预到证人的自由生活,如为证人更换工作或提供长久的新住所,则必须征得证人的同意,法院才能采取保护措施。

这样规定能够体现证人的个人意愿,证人的权利也极大地由证人自我控制。

证人自己申请与相关机关依职权可全面,有效的保护证人的权利。

其次,明确保护单位的相关责任。

如果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疏于履行自己的保护职责而使证人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且证人未能从致害人处得到足够赔偿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对证人所遭受的损失承担剩余的赔偿责任。

这是为了促使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一审程序中积极地履行其保护职能。

(二)明确证人的保护主体鉴于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证人的保护主体的笼统性、模糊性,分工不明确的现状。

建议在法律规定中明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分工合作并明确其相应承担的责任。

证人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证人保护工作就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开展。

笔者认为具体可这样操作:①于绍元。

燕论证人保护制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4﹚:16.②李郁:《缺少强制性规定.证人出庭陷入尴尬》。

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17日。

1,成立专门的保护机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减少司法机关财政负担,减少可能出现的因职能分配不均造成的相互推诿的局面,成立一个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明确证人的保护责任。

成立这样的一个专门机构,有利于集中行使保护证人的权利,这样对证人的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司法效率。

2、明确证人保护的证人机关证人机关的确立是公权力保护下证人权利最大维护的前提,其目的是避免相关证人机关相互推诿和回避。

在诉讼前,诉讼终结后和侦查阶段,证人保护机关分别为就近公安机关和正在着手侦查的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起诉阶段,证人保护机关为提起公诉的检察机关;在诉讼开始至诉讼终结阶段为审理该案的人民法院。

(三)明确证人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1、明确证人保护对象的范围现阶段证人的保护对象范围不应过宽,也不应过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