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论文

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论文

1 证人保护制度研究

尹世强

[摘要]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立法上证人保护制度的不足。本文将从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和缺陷,国外先进证人保护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证人保护; 出庭作证 ;完善举措

近几年,人们对于刑事诉讼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去年,刑事诉讼法第八次修订最终完成,其中非法证据排除、强制措施以及死刑、特别程序成为修改的重点,然而对于证人保护,这块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关乎刑事诉讼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部分却仍旧存留大量空白。证人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诉前、诉中、诉后证人的安全保障关乎着案件事实能否顺利查清,证人出庭率的高低及刑事庭审是否能真正实现实质化。因此,为确保刑事诉讼整个过程的高效性和公正性,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一、证人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安全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需求,也是个人的基本需求。只有当个人自身生命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人们才会顾虑到社会和他人的需求上。证人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证人出庭作证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于证人安全需求的满足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这样,刑事案件中证人的生命、

2 财产遭受的危险性就更大,被告人加害于不利于自身的证人的可能性会更高。此外,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市民,在面对人身安全和司法正义的两难选择中,我们不能苛求都能为司法正义而忽略自身的安全,更何况很多时候还关乎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由此可知,证人保护制度的研究应根植于证人作证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恐吓、打击报复。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证人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有些证人具备作证的条件,同时也愿意出庭作证,揭露其所知的案件事实,然而由于证人保护情况堪忧的现状使得他们望而却步,最终导致破案进程缓慢,诉讼不能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为了促进证人作证,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刑事诉讼的良性运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证人保护制度是在法律的层面上给予证人人身、财产安全上的保障,只有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证人人身、财产安全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进而有更多人愿意作证,为案件的侦查提供线索,积极的出庭作证,从而保证破案的高效性以及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起步较晚,当时对于一般性的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只是给予行政处罚,除非情节严重构成其他犯罪。随后,刑法增加了妨害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这两项罪名,填补了刑事立法上对于证人保护制度上的空白。现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3 (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证人保护也做了部分规定。第一,刑诉法明确了证人具有作证的义务。第二,刑法规定,对于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式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缺陷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在立法上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证人保护范围是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护的范围过于狭窄。第二,证人的保护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只是笼统的规定了保护主体,没有进行责任分工,没有明确规定在不同阶段哪些部门承担哪些责任, 归责规定也不明朗,这给实践中公、检、法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逃避义务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三,保护的方法仅限于事后的惩罚,而不具备前瞻性,这样往往对于证人的保护没法落到实处,反而增长犯罪分子的气焰,加深证人的危机感。第四,保护的程序上没有详细的规定,证人申请保护条件、程序、内容以及受理机关都没有明确规定,使得证人保护只能停留于纸张上。

这些过于模糊、笼统的立法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所起的效果并不明显。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公、检、法三机关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

4 缺乏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等都阻碍了证人积极作证的现实可能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降低了公信力、司法权威性。这也是造成我国证人出证率难以达到国际通常水平的主要原因。

(三)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对证人的信息的保密工作,对证人作证的误工误事的补助都不够清晰,还存在很多作证难,作证费用代价高的问题。由于证人信息的保护不够完善,又造成证人出庭作证难,害怕打击报复的情形。

三、域外证人保护制度

国外证人保护制度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使用暴力、威胁、恐吓等方法阻止证人履行作证义务,避免犯罪分子对证人实施伤害、侮辱、或其他报复行为,包括对证人的财产和名誉进行损害和破坏。

(一)美国证人保护制度

美国是最早以立法形式对证人进行保护的国家。在1962年的瓦拉其案中,瓦拉其在作证中揭露了一个黑手党组织内部情况后,在联邦调查局的保护之下死亡的事实,在美国国内引起重大关注,从而使得有关证人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随后,美国制定了《有组织犯罪控制法》《证人安全改革法》《被害人与证人援助守则》《被害人、证人援助计划》等相关规定。在证人保护这方面,提供了专门的官方机构即检察官执法办公室,同时具备较为完善的保护措施和规定,比如,为证人安排住所、提供医疗等其他服务,根据需要为证人或者其家人

5 更换身份,其中包括出生证明、驾驶执照、护照、医疗证和学籍卡等。

(二)德国证人保护制度

德国证人保护制度主要用于重大刑事案件。1998年12月专门的《证人保护法》生效,该法首次明确可以对不出席法庭的证人进行录像询问,易受伤害的证人可以获得指定律师的帮助,允许利用有线电视系统在别室对证人进行询问。德国联邦警察局承担保护证人的任务,保护的范围涉及证人的亲属及其最亲近的人,保护程序上采用“阶层理论”,即对受害的证人根据危险程度实行层层递进式保护,因而证人拒绝陈述的很少。

除了上述国家以外,其他国家关于证人保护的立法也很多,比如加拿大的《证人保护项目法》,澳大利亚也具有比较全面的证人保护制度。

(三)国际组织证人保护制度

1996年14国首脑参加的加勒比海共同体会议上,一致决定推行证人保护计划,为加强对证人的保护,遏制日益猖獗的证人恐吓行为,有效打击国际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0年,联合国制定了毒品控制计划和《模范证人保护法案》,为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制定证人保护法的模本。

纵观各国的保护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改善提供更多借鉴。第一,保护主体上,国家机关在实践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设定专门机构,负责证人保护计划的核准与管理,实施证人保护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证人及其近

6 亲属的人身、财产、名誉安全,从而促进人们作证的积极性,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高效性。第二,保护对象上,相对于我国,各国无论在受保护客体范围或是在受保护主体范围都要广泛,不仅包括法庭上作证的证人,还包括在侦查阶段作证的人,甚至是潜在的证人。受保护的主体还延伸到证人的近亲属,甚至和证人关系亲密的人员。客体范围普遍包括:人身安全、名誉和财产利益。第三,保护手段上,有常见的保护手段,比如证人的信息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案件中或者是法律利益将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证人在被询问时可以只陈述企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而无需陈述自己的住所;在一些地方还规定对于那些载有证人真实姓名等足以识别其身份的资料,需另卷封存保管;为证人安置住所和变更身份,帮助他们抹去他们过去的一切身份和痕迹,为他们设定一个新的身份,并使其在一个新地方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还有特殊的方式作证,比如向被告遮蔽证人,现场连线,秘密出证,录像,中介询问等,这不仅有利于证人信息的保密,又可以避免证人在作证过程中的情绪紧张。还有保护证人人身安全的措施以及证人服务、律师对证人帮助、国家赔偿、赋予证人拒绝作证权以及对证人的经济补偿等措施。以上这些举措,在保护证人方面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比其他国家有关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来看,我国在证人保护制度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不仅在立法上,而且在实施中都有待完善。对于此,仅引起立法界的重视还不够,还应该立足于国情,结合

7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现状以及国外先进成熟的立法经验,逐步探索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证人保护制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证人保护对象、客体和主体

由于我国司法资源有限,怎么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保护的对象上,是值得考究的。

1.证人保护对象

首先,要明确哪些证人需要启动证人保护计划,结合司法体制特点和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归类和分层,把一些容易发生打击报复的证人给予更多关注,侧重点放在贪污贿赂职务类案件,有一定影响的涉黑或者犯罪集团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明显迹象显示需要提供证人保护措施案件以及重大刑事案件和存有现实危险性的普通刑事案件。然后,对于这些不同的情形,合理的运用司法资源,对于极易受到伤害和恐吓的证人保护的力度要远大于一般证人,“污点证人”更应该是重中之重。告发、检举者,即便在之后的审判过程中没有作证,但也应该享有同样的保护。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因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能为指控犯罪提供关键线索,因此也常常成为犯罪嫌疑人恐吓的对象,对于他们的保护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证人保护客体

我国现行立法主要是对证人的人身安全和名誉权进行保护,并没有涉及财产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比于人身伤害,经济毁损更容易达到威胁的目的,而且实践中常有此种情况发生。因此,对于证人

8 财产权益的保护也尤为重要。此外,对于一些有名望的人,名誉权也显得特别重要。进而,在证人保护客体上,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局限于人身安全方面,还应该包括财产和名誉权的保护。

3.证人保护主体

公、检、法是保护证人的主体,但是在相关立法中,对于他们的分工、归责,保护阶段都没有做详细的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各机关相互推诿、不负责任的情况,证人的合法权益并没能得到保障。保护证人不是活跃在纸张上,而是应该落实在实际中,需要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进行长期的、耐心的工作,这些都不适合承担繁重案件工作任务的公、检、法来承担,这于独立性、公正性以及权责范围都相冲突。因此笔者认为,成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负责证人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以及特殊保护措施的审批和实施,并且负责对证人采取保护措施和保障证人权利是很有必要的。公安机关内部建立的证人保护中心,单独的证人保护中心都有其合理性。这些既不影响案件侦查起诉的进行,也不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交叉的情况,同时还能满足在实施保护证人措施过程中的大量资源、人员的安排和流动,真正的落实好保护证人的工作。

(二)证人保护具体措施

证人保护制度的使用应贯穿于向公安机关报案到审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来说证人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性保护措施

(1)证人保密制度。证人保密制度,主要指案件侦查阶段的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