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人权利保障制度

证人权利保障制度

证人权利保障制度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对查明案件真相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犯罪人往往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或者出于愤恨,而对证人施以打击、报复。加之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尚不完善,证人的人身、财产、亲属的安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立足于我国刑事证人保护的现状,借鉴国外证人保护制度的经验,对我国证人保护制度问题提出了具体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 证人保护 经济补偿 安全保障

前言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证人制度的核心问题。但在我国,证人不愿出庭作证以及作伪证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想象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立法过于原则、简陋,证人的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充分调动证人出庭作证和如实陈述的积极性,才能解决证人出庭难这一痼疾。

一、我国立法的弊端

(一)对于证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定严重失衡

作为一个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应对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同时明确规定,而不能仅仅强调某一项内容。而《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都只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未对证人的权利予以规定。权利和义务是法这一事物中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两个因素,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现行法律显然过分强调了证人作证的义务,而忽视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

(二)对证人应享有的权利未予重视

1.对证人经济补偿的规定不完善。证人负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证人出庭作证势必耗费精力、财力和时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许多国家法律都规定证人享有获取经济补偿的权利。在我国,《证据规定》仅在第 54 条第 3 款规定:“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上述规定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对于何谓“合理费用”,费用的具体计算标准是什么,证人因出庭作证遭受的损失应如何补偿救济,证人对经济补偿的获得是自动获得还是须经申请获得,证人对经济补偿于何时获得等问题均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二是由当事人支付证人费用,在实践中会存在一定弊端,比如会出现当事人因家庭困难不能支付证人补偿而使证人不愿作证,为费用讨价还价而拒绝作证或不认真作证等情形。三是证人的出庭作证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存在买通证人、妨碍民事诉讼的嫌疑。事实上也确有可能导致当事人花钱买通证人,使证人作不实之证,如此反而有悖于证人出庭作证宗旨的实现。

2.证人保护机制不健全。证人在民事诉讼中往往是以某一方当事人支持者的面目出现,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对方当事人诉讼内外施加的压力甚至侵害。因此,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证人能否顺利出庭作证。而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对证人因作证遭受打击、报复、陷害行为的处理不力。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

损害时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极大挫伤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02 条、第 104条,《证据规定》第 80 条,《刑法》第 307 条和 308条初步建立起了对证人的事后保护制度,但和国外立法相比,显得过于粗陋,至少存在以下四点不足:一是只考虑了事后的补救和惩戒,而忽略了事前应当采取的周密防范措施。虽然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规定,证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司法机关提出予以保护的申请。但是,这一规定仍然十分粗陋,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司法机关容易出现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二是注重保护证人的人身和名誉不受侵犯,对证人的财产保护则未予关注,以致司法实践中常发生证人因作证而使其个人和家庭财产被毁等现象。三是只注重对证人予以保护,而对证人近亲属的保护未予规定。这一点《刑法》和诉讼法中的规定有矛盾。刑法应该把证人的保护范围增加到证人的近亲属。四是现有的对证人的保护只是诉讼上的短期保护,而没有诉讼后的长期保护。

二、证人权利保障的比较法考察

要完善我国的证人权利保障制度,国外立法可资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对于证人的权利保障,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请求权和安全保障请求权这两个方面。

(一)经济补偿请求权

在英美法系,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 706条规定:“凡指定的专家证人有权在法庭允许的数额内获得赔偿。在刑事案件中和根据宪法第五条修正案包含补偿的民事诉讼中,补偿金在法律规定的款项中支付。在其他的民事诉讼中,补偿金将由当事人根据法庭以与确定其他费用类似的方式确定的比例和时间支付。”1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与诉讼指引》第 34.7 条也规定证人有获取差旅费和因时间损失取得补偿之权利。在送达证人传唤令状时,须向证人提供必要的费用。在大陆法系,德国《民事诉讼法》第 379条规定:“法院可以命令举证人就国库因讯问证人而生的费用,预先垫付,否则不予传唤证人。如果不在规定期间内预付费用,而以后补行偿付,依法院的自由心证,再传讯证人足以拖延诉讼时,即不予传唤。”法国《民事诉讼法》第 221条规定:“法官得应证人请求,批准证人受领其可以主张的补偿金。”

比较而言,在英美法系国家,证人是当事人的证人,相关费用全部由当事人出。大陆法系国家与此大致相同,但由于在理念上认为证人是法院的证人,所以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国家和当事人在诉讼费用(包括证人费用)上的分配问题;二是费用的负担在当事人之间的分

1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册).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配问题。对于前者,大陆法系国家采取“受益者分担”的原则,即由当事人分担诉讼费用,当然也包括证人的费用,其功能可以抑制滥诉。对于后者采取的是“败诉者承担”的原则,但是由提起诉讼的当事人预交。2

(二)安全保障请求权

目前世界各国关于证人保护的讨论,主要是着重于刑事诉讼中。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证人证言在诉讼证据中占有核心地位,法律比较重视对证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规定了比较完备、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事前保护和事后保护。在英美法国家的实践中,证人由于出庭作证遭受他人打击、报复后,通常由国家专门设立的证人保护机构对其改变身份登记、进行整容、人身监护或者迁移居所等。相对而言,大陆法系对证人保护的相关规定比较欠缺。3其实,在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的问题也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联合国《有效防止和调查法外、任意和即决处决的原则》第 15 条规定:“应保护原告、证人、进行调查的人及其家属不受暴力、以暴力相威胁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恐吓。凡可能牵连到法外、任意或即决处决的人均应调离任何对原告、证人及其家属以及进行调查的人直接或间接进行控制或拥有权限的职位。”4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证人保护的适用范围不仅仅限于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同样有其必要。

三、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制度

(一)完善证人的经济补偿制度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再加上我国证人作证的意识本来就淡薄,如果因出庭作证行为导致经济损失而又得不到补偿,证人就更加不愿意出庭作证了。因此,只有在法律上给予证人必要的经济补偿与合理激励,才能鼓励证人出庭作证。笔者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机制:

1.补偿费用的范围。应当对证人出庭作证而发生的合理费用以及经济损失给予补偿。合理费用应包括:误工损失、食宿费、交通费、通讯费以及奖金收入等开支或损失。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来确定,由受案法院在判决时一并裁量。

2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陈卫东.让证人走向法庭.中国律师网.www.chineselawyer.com.

4王进喜.论证人保护制度.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关于补偿费用的支付方式。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定义务,证人只同法院形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因此,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费用只能由法院向证人支付,而不应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法院对证人支付的费用,可从当事人所交的“其他诉讼费用”中支取。具体操作可以先由申请出庭作证的一方当事人将证人作证所需的大概的总的费用先行预交到法院,然后由法院依据裁判文书统一支出,这样可以相对阻隔当事人与证人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统一证人费用的计算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举证一方的当事人经济确有困难,无法缴纳证人费用的,可以申请国家财政上预支,这正如当事人交不起诉讼费用,人民法院可以减、缓、免的制度一样。

3.补偿费用的负担。对于证人因出庭而产生的合理费用的负担,笔者认为应分几种不同情形予以处理:(1)如果证人出庭且如实作证,其证言基本被法院采用的,因其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最终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但此费用可由举证方先行支付;如果最后败诉一方没有支付能力的,补偿费用应由国家支出;(2)如果证人出庭且如实陈述,但其陈述与案件事实无关,未被人民法院采用的,其出庭作证费用,最终应由举证当事人负担;(3)如果证人出庭,但拒绝作证或作伪证的,其出庭费用最终应由其本人承担,另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建立证人奖励金制度。为了扭转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普遍现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还可设立证人奖励金制度。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比较低以及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对于证人奖励金的金额一般不宜过高,可与对自然人的民事罚款金额相符,标准在 1000 元以下。

(二)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包括经济纠纷涉及的标的额越来越大,相应地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的诱惑面前,当事人铤而走险,收买或者恐吓证人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所以,要想让证人出庭,就必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为他们提供司法保护。这种保护不仅仅局限于证人本身,对于其亲属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保护。所以,法律应建立相应的规则,提供特别的保护措拖,确保出庭作证的公民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彻底解决出庭证人的后顾之忧。

1.要加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力度。首先,要引入和建立事前保护制度,逐步健全各种预防性保护措施。考虑到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证人实施充分完善的事前保护的现实条件,在立法上不可能提出过高的要求,故我国法律对证人的事前保护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为宜:为证人保密,使其姓名、身份和住址在出庭作证之前不被公开;在特殊情况下则应采取

有效手段以避免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如将证人及其近亲属转移至安全地点或派人护守,司法机关可考虑成立证人保护组等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证人保护。其次,要加大对侵害证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打击、报复、陷害证人的行为要在刑事法律上设立独立罪名,并且提高法定最高刑。现行《刑法》第308 条的规定尚不够全面,现实中对证人的近亲属打击报复的现象较多,因此,应修订刑法,将《刑法》第 308 条保护对象的范围扩大至证人的近亲属,即对证人的近亲属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也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

2.在立法上以相应的法律规定来追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渎职行为,以强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司法保护意识。

3.可考虑设立其他一些制度。一是设立保险制度。为保证因作证而受到意外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证人能够得到补偿,国家应为证人投保专项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二是设立无偿诉讼制度。对于证人因作证而造成本人或其近亲属受到侵害而提出的诉讼,法院应免除其诉讼费用。证人在此类诉讼中,需要法律帮助或需请律师予以代理的,应作为国家法律援助的对象,由指定的律师提供帮助或代理。三是设立就业保障制度。证人不得因作证而被解职解聘,证人因作证而丧失原工作岗位,或者因作证不适宜从事原来工作的,国家除保障证人按劳动保险规定得到基本生活费用外,还应帮助证人参加职业培训,优先推荐、提供就业机会。

5高洪宾,何海彬.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探讨.法律适用.20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