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榆中县麻家寺学校朱存良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思维目的,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正文:
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课堂教学则主要担负着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激发兴趣的作用。

这些看法似乎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低。

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抓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自然也没有理清以上四方面之间的关系。

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知识背景、审美能力等有关,但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

那么在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思维目的
阅读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确定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应当是其中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理解活动的思维目的。

明确思维目的,不仅能够激发思维活力,稳定注意力、提高思维效率,还为反馈、调节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能。

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

高明的教师,不可能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也不可能生拉硬拽、把学生捺入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中。

他们的艺术就在于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成功的彼岸。

实际上他们不仅自己明确了阅读理解中的思维目的,而且把这个思维目的作了分解、简化,变成了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美味的果实,让学生在“系列目标”的指引、激励下,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吗?》一文,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文章的论证方法。

尤其是文章中运用的辩证分析的方法。

如果我们问学生: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学生的思维可能一下子跟不上。

我们可以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入手,先分析这篇驳论文章的结构:哪里是“树靶子”,哪里是驳论;哪里是直接反驳,哪里是间接反驳。

然后将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的内容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终得出本文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一论点作了辩证分析的结论,体会到本文的论证严密深刻的好处。

二、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
明确了思维目的以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获取思维材料、掌握“加工”材料的方法。

这里先谈思维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思维材料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

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困难就产生于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相关思维材料。

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相关思维材料,由此逐步过度到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

阅读理解中的问题无非存在于字、词、句、篇等方面,每一方面的问题无非涉及它们的意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

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或者引导他们获取相关材料。

比如说,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一句话:“--------有时会令我想到方孝孺,觉得好象也有些这模样的。

”大概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方孝孺的史迹,其次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柔石的“硬气”和“迂”的含义。

要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则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材料,甚至还要查一查字典。

由此可见,这个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确立新的思维目的、并提供或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材料的过程。

三、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
阅读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在引导他们获取思维材料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如下几种:1.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出来。

例如把某文章分解为主题、结构、表达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把某篇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等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得到关于这篇文章的整体的认识。

综合重在认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2.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比如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

先对蔺相如的性格特征进行抽象化思维。

略去枝节,即略去一系列与蔺相如性格特征无直接联系的具体细节。

3.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原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阅读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主题、归纳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等,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了概括、归纳的方法。

人们常说阅读的要义就是要“把书读薄”,就是要学会概括、归纳的方法。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分析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向学生提供景物描写的系统化知识,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就可作出恰当的答案。

4.比较和类比。

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者这一特征与另一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

运用类比,现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

5.分类。

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

向学生提供了相关思维材料,同时就得向他们传授相应的思维方法。

比如,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可能先要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某些关键词于的含义,再分析的基础上作综合;理解这个句子,可能涉及某种修辞手法,那么还得引导他们学习、回忆有关这种修辞手法的系统知识,运用演绎法,从一般到具体,了解这种修辞手法再这个句子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有什么特殊效果。

为了进一步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因而需要阅读文中的相关材料,对这些材料作概括、归纳。

我们也可能学习、回忆与这个句子在含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相似、相反的句子,运用比较、类比、对比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句子。

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思维动机和思维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意志,以保证思维活动,高效率的向前发展。

比如《采草药》,既是文言文,又是说明文,学生一般不愿意学习这类枯躁无趣的文章。

这时教师仅仅从思维的认知因素出发,对他们进行理性思维方面的训练,是很难奏效的。

有教师从非认知角度考虑,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思维情感和思维兴趣,问道:
“知难而进好还是知难而退好?”“中学生读武打小说可以不可以?”经过简短的讨论,结论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时候导入新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写,《采草药》是怎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这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唤起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兴趣。

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采用“易、趣、活”的教学方法: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课文的真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思维的主动性;以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蕴涵的哲理,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