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一)中国青铜艺术庐山区第一中学章震宇教学目标:•通过对青铜器皿的介绍,了解中国夏商周的青铜艺术;•学会从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中国的青铜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难点:•了解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文字。
•从造型,纹饰,文字三方面来鉴赏青铜艺术。
讲授新课:导入(思考1):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同是青铜器,但它们一个来自现代,一个来自古代,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强的特点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谓之“青铜”。
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
烧制温度约在700℃-1000℃。
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青铜艺术以其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奇诡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显示出其神秘、狰狞和严厉之美。
一、主要铸造方法(影片介绍制范法):制范法、失蜡法和金银错等。
1、四羊方尊(制范法):高58.3cm,口每边长52.4cm,重34.5公斤。
口方沿大,腹部四角铸高浮雕长卷角羊,羊的造型近于写实,全身纹饰充满神秘。
该尊集线刻、浮雕、圆雕为一体,器形庄严雄伟,形象真实高贵。
标志了商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2、莲鹤方壶(春秋)(失蜡法):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3、虎噬鹿器座(金银错):(思考2:)1、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会乱2、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礼仪与教化二、实例:鼎(青铜器中听的最多的礼器之一)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
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
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相传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以后成为传国的重器,所以“问鼎”是比喻图谋篡权政权。
在中国古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根据贵族等级,祭祀时对鼎的数量和形式都有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依此类推,而普通人都不能用,如果超越上面的规定,是犯罪的。
《楚王问鼎》书本P18思考3:鼎的作用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炊器—礼器实用物品—祭祀用品我国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经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1、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要的礼器: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通耳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
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
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2、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 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7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3、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
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
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
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
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
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
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
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4、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
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
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
三、青铜器的分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和生活用具等。
(影片介绍制范法)四、三个时代青铜器的纹饰有什么不同?纹饰“神秘、恐怖性”淡去,更注重“等级、秩序性”。
五:课堂总结(请同学们一边看“台湾故宫青铜器”,回想前面所讲)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青铜器?1、造型2、纹饰3、文字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上都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末,兴盛于商和西周(青铜时代)。
商代青铜器形制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春秋中期以后,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
补充材料:1、制范法、失蜡法和金银错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也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其缺点是铸器上会留下范痕。
块范法的第一步是铸模,第二步是铸范,第三步是装配型范,第四步是熔铜,最后是脱范。
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
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为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熔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剩下的就是欲铸器物。
贾文忠在仿制长信宫灯蜡型二、失蜡法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就得到了没有范痕而又光洁精密的铸件。
问:目前复制青铜器大多采用什么方法?答:精密铸造的方法,其蜡模制作得非常好,有范线、合范痕、疣痕、垫片,其铸出的铸件经过加工、修整后就开始作旧(作锈)。
青铜器的表面地子和锈的颜色与其合金比例有关,那么,如果你所复制的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原件相同,复制出来的外表与原物锈蚀就基本相同。
作旧前要分析原件上的锈色,一般来说:白色是氧化锡,灰白色是氯化亚铜,亮绿色是碱式氯化铜、红褐色是氧化亚铜等。
高仿青铜还需要研究地子的演变和生锈的过程,然后采用时期加速的方法,即研究其腐蚀环境元素年代,也就是用几天或几个月的时间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采用时期加速的方法作旧,这样做出的锈与原物基本相同。
2、四羊方尊(制范法):四羊青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
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1938年4月的一个上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转耳仑山上,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垦荒栽种红薯。
忽然锄下“当”的一声金属碰撞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姜景舒兄弟眼前。
他们不知道这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东西为何物,猜想肯定是个宝贝。
如获珍宝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着这件宝贝,并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
姜景舒把它抱回家后,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重量,大约64市斤,虽然并不清楚这件宝贝到底有何价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泽,让姜景舒以为挖到了“乌金”,倍加珍惜。
姜景舒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了,由于长沙历来就是青铜文物出土的宝地,文物贩子在乡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线,因此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他当即开出了四百大洋的价钱要购买这件后来被称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宝。
那时的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里就靠爷爷做豆腐、父亲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听说这件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了,毕竟在当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经过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后,四百大洋最后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块了。
姜景舒在卖掉宝贝时还下意识地将那片敲下来的碎片留下来做纪念。
1976年,他将残片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