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古村落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题目:《古村落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开发文化保护安徽古村落摘要:古村落是指至少几百年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落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实体样式,这种村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现存的历史与文化实物方面都比较具体、集中、多样而鲜明,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历史上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历史传统风貌、民俗民风、地方特色、人物风情,因而具有比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非遗的载体——也就是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个村落。

它不仅有精美和独特的建筑与大量珍贵的物质遗产,还有那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口头的和无形的文化遗存,如民间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艺等,还有种种独特的民俗。

它们最直接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间情感、民族气质及其文化的多样性;经过近十年努力,有数千项已经进入省市、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中我们清楚认识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古村落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村寨里。

如果这些村落被破坏或消失,其文化也将随之消失,所以,古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要想把古村落保护好,一定要有专家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专家论证、民间参与的局面,并组成包括文化、文物、民俗、古建、民间文艺专家等在内的专业团队。

古村落是指至少几百年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落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实体样式,这种村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现存的历史与文化实物方面都比较具体、集中、多样而鲜明,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历史上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历史传统风貌、民俗民风、地方特色、人物风情,因而具有比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由于特殊偏僻的自然地理条件, 大多数古村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因此它们显得闭塞保守, 习俗古朴而风景秀丽。

另外, 这些古村落建筑风格独特, 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中国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古民居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众多的旅游者对古村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兴起了游古村、访古镇的旅游潮。

这股潮流为古村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旅游潮流。

在目前全国现存古村寨中,皖南古村落是分布最密集、古建筑最多,最具整体保护价值的村寨。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20世纪90年代,皖南古村落作为我国古代民居、古村寨的典型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命名为“皖南古村落·西地、宏村”。

目前,在皖南古村落中,除西地、宏村外,还有两座历史文化名村、5座完整的古村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量古村的建筑被列为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皖南古村落坐落在世界闻名的黄山山麓,以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腹地,与佛教名山九华山、瓷都景德镇、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毗邻,因此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客向往的黄金线路,旅游活动开展状况良好。

非遗的载体——也就是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个村落。

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

它不仅有精美和独特的建筑与大量珍贵的物质遗产,还有那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口头的和无形的文化遗存,如民间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艺等,还有种种独特的民俗。

它们最直接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间情感、民族气质及其文化的多样性;经过近十年努力,有数千项已经进入省市、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中我们清楚认识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古村落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村寨里。

如果这些村落被破坏或消失,其文化也将随之消失,所以,古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不久前谈到,古村落现在空前地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已经到了存亡的紧急关头。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在中国以家族为根本的情感体系中,如果世代居住的环境不保护后,家族就会散掉,这对文化的传承很不好,文化的脉络就会不清楚。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跟社会结构有关,而古村落保持了原始村落的风貌,这对当地文化传承有很大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古村落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古村落旅游最终将涸泽而渔。

下面几个古村落的问题尤其令人忧虑。

一是古村落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

古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袭及抗灾能力差,众多已无人居住的名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原有的里巷、民宅、地貌、水系、植被缺乏必要的保护,古村落历史特征和传统文化风貌也将很快消失殆尽。

二是古村落开发性破坏。

商机和政绩加速古村落消亡。

对于古村落的消亡情况,冯骥才直面问题的症结,一个是商机,一个是不良政绩,致使古村落的消亡进入一个空前的加速期。

可以说,这一农耕文明中无比巨大的人文遗产,现今仍是在糊里糊涂地存在着或消亡着。

最令人焦虑的是,它就以这样糊涂的状态进入了当前急急渴渴的城镇化热潮中。

要么是“发现一个开发一个,开发一个破坏一个”,要么是不遵从文化规律而是从眼前的功利出发,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把真古村落搞成假古村落,要不就是一举荡平。

古村落的孑遗性和不可再生性既是它极富吸引力的一面,也是其脆弱的一面古村落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盛衰,许多建筑物本已十分陈旧、残破,而游人的大量涌入更加速了它的损耗以至破坏。

个别村镇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用“经济”的眼光指挥一切。

为了接纳更多的游人,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把古村落变成度假村,不适宜地在古村落内外修建宽阔的柏油马路乃至水泥路面、宏大的停车场、富丽堂皇的宾馆饭店及现代化娱乐设施,昔日宁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如今变成了喧闹而杂乱的建筑工地。

有的古建筑修复或仿制得极为粗糙,形似神不似,甚至是不伦不类,与原有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原有古村落的意境和纯朴。

三是古村落生活性破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民现代生活意识的增强,农民在原地拆旧房建新房比较普遍。

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多为砖木、石木或纯木结构,空间相对狭小,采光不够明亮。

新建民居多选择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房”,这种被农民视为现代文明生活标志的二三层的小洋房,其卫生、采光、节约土地等方面的优越性确实多一些。

仅老百姓拆旧建新,每年就有数以千计的古民居和特色民居遭到拆毁。

由于社会的进步,居民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原有的基础设施、居室格局与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也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古村落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有了点积蓄之后便买车盖房,殊不知,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给古村落原生道路和桥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古村落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所使用的新的建筑材料,也割断了传统风貌的延续。

再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涌入,以及异质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的引入,古村落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民俗也逐渐被同化、冲淡或消失。

目前部分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面对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拆旧建新速度加快,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自然性衰败加速的状况,当务之急是要让大家认识到古村落的价值。

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的木质或土(石、砖)木结构,极易在风、水、气、阳光等因素作用下自然老化,几十年后,出现风雨剥蚀、木质槽凹陷、虫啃鼠咬、墙体坍塌等衰败景象,要保护维修,有的比盖一栋新房子成本还高,所以古村落的保护经费是一个大问题。

要想把古村落保护好,一定要有专家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专家论证、民间参与的局面,并组成包括文化、文物、民俗、古建、民间文艺专家等在内的专业团队。

目前文物大省山西的古村落数量最多、保护相对较好。

2003年由冯骥才亲自设计保护方案、抢救的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是中国第一个古村落保护的样板。

在这个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后沟古村,观音堂、关帝庙、古戏台、张氏祠堂等古建庙宇依旧完好,三进、四合院落和酒坊、醋坊、豆腐坊、香油坊、米面坊等生产作坊,再现了村民们自给自足辛勤劳作的情景。

自从古村落得到保护后,旅游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人均收入从8年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元。

后沟古村村长侯长有说,现在村里房屋有漏水或破败就有实力去维修了。

近日,中国在安徽省黄山市投入55亿元对101处古村落和千余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遏制白蚁对皖南古民居的破坏。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力量也积极致力于保护古村落,但由于人手和资金的缺乏,保护的效果并不明显。

太原市民谢满廷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晋城的“谢氏城堡”,这座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的城堡传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周朝文化,是中国诸侯城池文化的一个缩影。

他10多年来花了近20万元和各地专家们商讨对古城堡保护事宜,但由于资金问题,仍感到力不从心。

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形态完备,文物遗存多,价值高,内涵丰富,是苏州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市已有14个村落被公布为市控制保护古村落,3个村被市政府命名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等城市中也不多见。

正因为如此,苏州先后启动了对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

除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规划、宣传、管理外,市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及相关市(区)、镇、村,还启动了古村落保护与整治工程。

统计表明,光是最近三年,用于古村落保护的资金就已达数亿元。

保护好,更要利用好。

在这方面,苏州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是东山的陆巷和金庭的明月湾。

这两个地方由政府和民众共同出资修复管理,获利也按投资的多少分红。

通过这种途径,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了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