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_二_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_二_

Com par is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 ce of the Ar m ored Troops πBu ild i n g i n Br it a i n ,France and Ger many between WW I and WW II (Ⅱ)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之比较(二)□ 于江欣 摘要:装甲部队的创建是军队建设史上的重大军事创新成果,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陆战变革,并成为机械化军事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建军指导思想的巨大差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三国装甲部队的建设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后人以重要启示:军事改革与创新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建立一种适合于改革与创新的组织环境与军事文化氛围。

关键词:西方现代军事史 军事创新 装甲部队创建 德国中图分类号:E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09)03-0062-06(续上期) 二、德国新型装甲部队的创建及其经验启示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被迫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在国防建设与军备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保留1115万人的军队,其中陆军10万人,海军115万人;禁止拥有总参谋部、空军、坦克、潜艇等关键性军事组织和战争工具。

在种种近乎苛刻的条款的限制下,德国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悄然建立起一支现代装甲部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这支部队一改传统的陆战模式,以装甲集群实施快速大纵深突破,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欧洲大陆。

其军事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探讨。

德国在装甲部队建设及其运用理论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科学地研究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二是汲取国外装甲战理论及装甲兵训练的特长;三是拥有诸如汉斯・冯・泽克特这样一大批思想超前的中高级军官,创造出活跃的军事理论研究氛围,大大推动了军队的机械化军事革命。

(一)20世纪20年代德军装甲战术的形成与装甲兵基础的奠定在20世纪20年代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和闪击战理论奠定了扎实基础的功臣,是德国陆军总司令汉斯・冯・泽克特将军。

泽克特是一名职业军官,接受过系统的参谋教育,是进过德军参谋团的为数不多的军官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过军、集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被誉为“具备非凡的战略才华和政治能力的指挥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代理总参谋长,泽克特于1919年11月按照《凡尔赛和约》条款,正式解散了德军总参谋部,并担任德军部队局(德军部队局的实际职能等同于总参谋部。

1935年6月,德国扩军备战开始后,部队局改称陆军总参谋部)局长。

1920年3月,泽克特被任命为德国陆军总司令,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德国陆军。

泽克特主要从三个方面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兵器落实、理论落实和组织落实。

第一,兵器落实。

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生产并进口装甲车、坦克及其他所有类似的战争工具”,以至于20年代讲授坦克战术的海因茨・古德里安甚至从未见过坦克的内部构造。

因此,在建立装甲部队之前,如何获取坦克成为德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德国采取了若干措施对抗《凡尔赛和约》有关军备限制的条款,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军备生产移至国外,建立国外附属研制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就将其最先进的LK -Ⅱ型坦克的部件卖给了瑞典陆军,其设计师也前往瑞典装配改进型的LK -Ⅱ。

该型坦克作为瑞典的第一种坦克,于1920年以Strv M /21s 命名并装备部队。

1925年5月,德国开始秘密研制其战后第一辆坦克,并以“重型履带车”、“轻型履带车”的名义,委托克虏伯、戴姆勒等军火制造商和汽车公司进行设计。

德国还在苏联境内建立了喀山坦克试验中心,与苏联共同研制与试验坦克,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密,各种坦克部件需要不同工种的工人和设计师在秘密车间里分别完成,这使得20年代德国坦克的研制计划相对于其他武器而言比较缓慢,但这些工作仍然为德国在30年代初期开始的大规模扩军备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理论落实。

德国在装甲战理论方面的建树,主要得益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缜密研究。

泽克特上任德军部队局局长伊始,便积极组建帝国档案馆,大量搜集军事档案资料,继续前总参谋部的战史研究工作。

他亲自制定了一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详尽计划,成立了由参谋军官和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57个委员会及附属委员会,研究探讨一战中出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各种问题,如战役战术、武器装备、规章制度和军事思想等,甚至包括坦克战和山地战这样的专业问题。

委员会主要由参谋部的军官们领导,有109名将校级军官和退役军官被正式任命为各委员会负责人。

最后,从事这项战史研究工作的军官多达400多名。

泽克特要求他们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简明扼要的成果:一是在一战中出现了哪些战前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二是以德军战前的观点来处理这些新情况的效果如何?三是战争中新式武器的运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的指导方针?四是战争中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尚未找到解决办法?①德军部队局训练处负责收集和评估各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将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吸收到陆军法规条令中。

训练处还于1920年在泽克特所提出的57个研究项目基础上,又增加了29项,如山地战战术部队的编制问题,经济与两线作战问题等。

委员会成员中的大部分军官都是炮兵、坦克部队或殖民统治军的指挥官,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他们的研究报告均基于对战争发展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分析评估,而不是凭空想当然。

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德军在20年代初期颁发的一系列法规条令的基础。

其中,由泽克特签发的题为《诸兵种联合作战与指挥》的487陆军条令(于1921年和1923年分别颁布第一、第二部分),集中体现了德军战术思想的最高水准以及泽克特的军事思想。

泽克特的军事思想集中于两点,一是强调作战中的进攻性、机动性和指挥官的主动性;二是主张建立一支基于志愿兵役制而非征兵制的小型职业化精锐部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指挥有方的德军打败了数量庞大的俄军,泽克特从中认识到,制胜的关键不是部队的数量而是其机动能力。

他认为,相对于大规模军队,小型军队既容易指挥也便于装备新式武器,而部队的机动性和进攻性除取决于指挥艺术是否高超外,尤其决定于武器装备是否精良。

泽克特的军事思想继承了德军传统的进攻理论,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军事理论中以部队数量取胜的观念,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军事理论的主体。

他提出并建立的小型职业军队,成为德国在30年代扩张陆军的基干。

泽克特的军事思想反映出德国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主动进攻、扩张战果和机动灵活。

这个理论框架十分适合于装甲部队的生存与发展,德军现代装甲战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

德国487陆军条令充分阐释了泽克特的军事思想。

条令的精髓旨在实施机动性进攻战,而手段则是炮兵、①[美]埃姆斯・科勒姆:《闪击战根源———汉斯・冯・泽克特与德国军事改革》,37页,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出版社,1992。

航空兵与装甲兵相配合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后者的重要性从条令的标题便可窥一斑。

该条令详细论证了坦克部队的编成、特点及其使用方法,强调坦克是进攻性武器而非防御性武器,“坦克如附属于步兵将丧失其固有的速度优势”①,“最高统帅部将在决定性地域使用坦克。

坦克部队必须达成突然性,必须在宽大正面上大规模使用并实施纵深突破,以便随后足够多的预备队投入作战。

”为此,该条令提出坦克部队的编成为团级规模,并建议波浪式使用坦克以保持进攻势头;前线各师在进攻中必须至少使用1个轻型坦克营。

此外,条令还以较大篇幅论及高层指挥问题,强调指挥官的独立灵活、积极主动和战场上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在决定性地域使所有可得到的部队结为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指挥艺术”。

②在当时德国本土连一辆坦克也没有的情况下,德军的装甲战理论却已经基本成型,它所提出的坦克团的编制概念,超前于英法两国10年之久。

该理论强调的速度、纵深突破、扩张战果、诸兵种联合作战和前线指挥等观念,正是闪击战理论的核心。

它不仅为德军一旦拥有坦克即可用于实战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且也为了解潜在对手运用装甲部队对付德国的可能方式提供了依据。

第三,组织落实。

组织工作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领导机构的整体协调指导职能;二是基层指挥机构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管理职能;三是喀山坦克训练中心的成立。

这一方面保证了坦克部队的组建及其训练的监督管理与实施,另一方面也在全军上下掀起了研究坦克战的热潮。

在20年代,德军有关装甲兵建设和装甲战理论研究的事宜由部队局负责。

其中,摩托化部队总监部是负责装甲兵军官训练等具体事务的中心,军械处负责坦克装备。

此外,部队局的4个核心部门———作战计划处、组织编制处、情报处和训练处,均投身于装甲兵建设和装甲战理论研究。

部队局———这部高效运转的机器,担负起德军装甲兵建设的协调工作,其下属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装甲兵的组建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27年1月,作战计划处提交报告声称,将防护性能好、速度快的坦克集中起来作为一支独立的突击力量使用,将会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这就比487陆军条令将坦克部队作为步兵支援力量的理论前进了一步。

6月,组织编制处将装甲部队划归摩托化部队,未来装甲师编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甲部队由此脱离了军队中保守的骑兵体系,其指挥管理与训练归属陆军中最先进的摩托化部队负责。

10月,训练处完成了坦克团的训练大纲。

情报处则负责全面收集和传播有关国外装甲兵战术和坦克技术的最新信息,汇集成册供德军演习和训练使用。

从1925年起,部队局出版了半月刊杂志《军事周刊》,专门登载美英法苏等国家关于装甲战的译文,以及德国军官就英法两国军队的演习和条令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

例如,该杂志1927年分4期连载了英军试验型装甲部队参加军事演习的详细情况。

对于法国于1922~1923年举行的机械化作战演习,德国军官欣赏法军的新式坦克装备,但对其战术运用则不屑一顾,断言法军“根本就不明白他们自己的坦克战术和诸兵种联合战术”。

德军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马匹和机械化部队无法共同作战,坦克将作为战略性力量取代骑兵。

③相比之下,德军更钦佩英军在20年代中期举行的一系列装甲战演习,情报处也将收集英军演习情报列为首位。

情报处所做的信息保障和理论宣传工作,为德军的装甲战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装甲兵建设及其理论的发展。

到1924年,随着德国陆军的改制逐渐稳定下来,泽克特开始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坦克训练演习及其战术创新。

8月,陆军总司令部秘密下达命令,要求各军区确保在每支部队和驻军中都指派一人作为坦克军官,同来自摩托化营的师部军官一道负责部队装甲战的训练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