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祁 油,军队已逼近成
山 都,诸葛瞻父子战
。 死在绵竹,精忠报
国。
斜谷
子午谷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描写。 抓住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三绝” 人物。(毛宗岗)
奸绝:奸雄曹操
义绝:义薄云天的关云长 智绝:高深莫测的诸葛亮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千里走单骑
隆中对,三分天下
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 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 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 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为《三国演义》提供 了大量的史料,是罗贯中创作这部巨著最基本的史料依据。
• 4,曹操接受郭嘉等人建议,「欲图袁绍,先灭吕布」,迎献帝并迁
都许昌。
• 5,曹操为确保胜利,先攻刘备,刘败走
• 6,袁绍自傲,谋士(许攸)投奔曹操阵营
• 7,袁绍轻敌自取失败
• 意义:
• 1,以弱胜强、以寡击众
• 2,曹操整合北方势力
文化素质教育课
官渡之战,袁绍率八十万大军
伐曹操,直捣曹操大本营兖州(yan) 许昌。官渡是进入许昌的咽喉要地, 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与袁绍会师于官渡。 官渡之战决定双方存亡。
文化素质教育课
四、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由宋之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 不能将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一次或两次讲完,而要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 等于后来的一回。每次讲说之前,又要用简明的题目揭示此次所讲内容,在每回 末尾也必有“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这也是模仿说书艺人卖关子、吊胃口 的手法,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以调动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这就是章回小 说回目的起源。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在民间流传和说书艺人创作基础 上,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较讲史有很大发展。明中叶以后,章回小说更加成熟。
元英宗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 同的《三分事略》,已初具规模。
文化素质教育课
4、元、明之际,罗贯中对三国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灌 注进强烈的时代精神,熔铸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同时又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创造出了――《三国志通 俗演义》。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评《三国演义》: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
他一生著述颇丰,题名罗贯中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隋 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及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 之一。
罗贯中(一约在1330-1400,
二约在1310-1385)
气势磅礴构思《三国演义》 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
文化素质教育课
《三国演义》之 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讲解:万里鹰
三国演义
文化素质教育课
《三国演义》
Three kingdoms
本次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及与其他名著小说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二、绘声绘色的战争的描写。 1,把军事战争和政治抗争有 机地结合起来,揭示战争的本 质。 2,重在描写「人谋」,上兵 伐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 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 功》}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夷陵之战 D,六出祁山
曹操 PK 袁绍
文化素质教育课
特点: 1、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 2、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 3、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叙事结构。 4、通俗的语言和缓急有致的叙事节奏。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 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 的崛起和壮大。
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思考题:什么人称曹操“丞相”,“阿瞒”,
“贼” ,“汉贼”,“国贼”
文化素质教育课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七实三虚”,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 清章学诚“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全实则死,全虚 则诞。尊重历史事实--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重塑历史。
坐厅说三国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
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金时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笔记、诗歌约八 十种,其中写三国事最多的是苏轼,他几乎运用了各种文体, 并且已表现出鲜明的“尊刘贬曹” 的思想倾向。 3、到了元代,三国故事更是热门题材。除了大量的传统诗文 等文学样式记录、咏叹三国故事和人物外,新兴的元杂剧中就 有六十多本三国戏,几乎占元人杂剧的十分之一。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 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 建立西晋王朝。
三国演义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主要概况如下: 一、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 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 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 结果:曹魏大败
• 始末:
• 1,曹操整合北方政权,欲乘胜南下
• 2,曹操南攻荆州,刘表幼子刘琮投降
• 3,屯居新野的刘备,仓促南下至江陵→曹操紧追在后→ 刘备退居樊口
• 4,同时曹操入主荆州,又亟欲进军江东(孙吴之地)
• 5,孔明自请往东吴说服孙、刘联军→ 孔明、周瑜、鲁肃故事
• 6,黄盖苦肉计、阚泽诈降、庞统连环计→(孔明借东风)火烧曹操阵营
夷陵之战 刘备 PK 孙权
文化素质教育课
夷 陵 之 战 前 , 诸 侯 割 据 形 势 。
夷陵之戰
• 时:公元221-222年 • 地:夷陵 • 人:孙吴(不足20万)VS 蜀汉(几乎倾全国兵力,号称80万) • 过程: • 1,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企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 2,蜀军先发制人,东吴一方面求和,一方面向曹魏输诚 • 3,蜀吴两军相持于夷陵,孙吴以陆逊为将领,采取守关不出的策略 • 致使刘备军队屡攻不下 • 4,东吴趁刘备军队军心不振而发动攻势,火烧蜀汉阵营,蜀军惨败。 • 5,陆逊为乘胜却误入八阵图,后为自保而班师回朝 • 意义: • 1,刘备冲动误事 • 2,蜀汉元气大伤
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史书、 笔记、小说、诗歌计三十多种,如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化素质教育课
2、至迟在晚唐时期,唐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诗文, 计一百四十多篇,其中以诗歌最多,如李白、杜甫。三国故事 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代说话的“讲史” ,已有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称为 “说三分”。宋人笔记曰: 途巷中小儿薄劣, 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
• 意义:
• 1,以寡击众的胜利
• 2,天下三分形势的确立
文化素质教育课 赤壁之战
文化素质教育课 赤 壁 之 战 示 意 图
文化素质教育课
火烧赤壁,电视剧《诸葛亮》,1984版;张纪中版电视剧《三国
演义》,1995版;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演义》,2010版;吴宇森电影 《赤壁》均再现了火烧赤壁宏伟的画面。
宝刀不老的黄忠
勇猛豪爽的张飞
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文帝曹丕
文武双全, 工于心计。 杀曹冲, 废曹彰, 贬曹植。
独当大任的年轻都督周瑜
遥想公谨当 年,小乔出 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 间,强虏灰 飞烟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我的观点应该是“八绝” , 仁绝--刘备;谋绝—司马懿;勇绝—赵云;忠绝—鲁肃;孝绝—徐庶
忠心事主的鲁肃
赤子真诚孝心的徐庶
积极主张吴蜀联盟, 忠厚诚实誉满天下。
忠孝难两全, 徐庶选择孝。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吴国国主孙权
官 渡 之 战 前 , 诸 侯 割 据 形 势 。
官渡之戰
• 时: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1-10月
• 地:官渡(今:河南)
• 人:曹操 VS 袁绍
• 战斗力指数:
•
曹—不足20万,精兵不足10万
•
袁—天子以令诸侯
• 2,曹操与袁绍争权白热化
• 3,袁绍致书曹操,言语傲慢,激怒曹操
文化素质教育课
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
夷陵之战
文化素质教育课
文化素质教育课
六出祁山
诸葛亮 PK 司马懿
斗兵斗将,斗阵斗法, 斗智斗勇,难分胜负。
文化素质教育课
诸
葛
魏延曾经
亮 建议兵出子午谷,
北 奇兵制胜,诸葛亮
伐 未能采纳。后来这
魏 条路线成为邓艾奇
国 , 先 后 六 出
袭蜀国的捷径。邓 艾引兵自阴平道行 无人之地七百余里, 凿山通道,造作桥 阁,抄近路直入江
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 百年,该括万事。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现存材料很少,有些资料
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籍贯四说: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 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 庐陵(今江西吉安),号湖海散人 。
罗贯中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是罗贯 中故里——山西太原清徐人 民为纪念这位世界历史文化 名人,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 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 2000年基本建成的。
文化素质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