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什玲小学林舒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

语文并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

因此,学习语文课程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坚持“生活即语文”的思想,坚持语文与生活与各学科的联系和整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开放性的理念和教学策略,让课堂向广阔的生活开放,要具有学科开放和学科融合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外的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积累语言,训练思维,生成思想,形成个性。

为了使读、写训练各自的眉目更清晰,也为了减少阅读训练的头绪,进一步加强习作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阅读,单独设计习作,形成以阅读训练为基础,习作和口语交际结合训练,以作文为中心,坚持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读的“输入性”
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获得生存、争取发展的重要能力。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好习惯益终身”。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获得终身幸福的阅读本领。

一本语文书,80%左右的内容都是阅读课文,这样的属性,促进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

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产生、形成,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水平,为其自我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习作打下牢固的资本“输出”。

二、语文教学中写的“输出性”
习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为生活、为人生的,也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局面表达和交流中,成为学
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最严格最规范地学习语言文字的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习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输入”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

三、注重习作与各学科的整合,提倡读写结合
习作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输出”,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阅读“输入”,是密不可分的,缺乏一定的阅读量,积累有限,学生的习作,就会造成“无米之炊”。

因此,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的实施,必须重视与各学科的整合,提倡读写结合。

1、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注重学科整合
学科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可用习作训练的情境、场景以及语言材料。

一节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的旅游中的数学课;一节兼音乐、美术、文学一体的音乐欣赏课;一节妙趣横生的融着画、说、写为一体的美术课;一节获得真理的实验课;一节具有科学性、自然性和真实性的自然课;一节具有教育性的思想品德课等等都为学生展示了一幕幕生动、有趣、美妙、精彩的生活场景,学生可以对场景进行描幕,可以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环节进行刻画,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可以以纪实和随感的形式写,也可以写成学科教学日记等。

数学、科学、自然等学科语言的概括性、简练性和精密性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同样也是学生需要的。

特别是学科的一些专业术语,掌握这些术语对学生的准确表达、描写推理过程、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连贯顺序等将是如虎添翼。

《画画说说·学画小鸭》的美术课中,陈芳老师就是本着学科整合,把相关知识融合贯通的思想,在鸭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小鸭子各部分的特点,再根据特点铺展训练说好小鸭子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

最后是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画好小鸭子说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可教者并不仅仅满足于此,而将画与说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本节课上,有机地渗透习作教学训练,巧妙地运用了美术的观察精密的优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使习作教学与美术的神韵勾勒,线条
的白描,形象的画面与抽象的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

学生画得开心,说得有趣,写得来劲。

2、读写结合,加强习作与阅读的联系
阅读是“输入”,习作是“输出”。

没有阅读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学生生动而有个性的表达。

因此,阅读积累,丰厚语言积淀,丰富间接的生活经验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中,“破”字就是关键。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和思想、情感,并内化、提升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思想,即读入文本,与作者和文章里的人物充分交流,平等对话,产生共鸣,还要读出文本,概括提升,汲取精华。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即兴记录和运用文本中精彩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还可以写上自己的读书感受,做好课后读书笔记,用有思想的笔记,与智者交流。

以在《主题阅读·拓宽写作的渠道》的教学中,就突出了这一特殊的性能。

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张思浩老师首先开展一场“走进鲁迅”的活动,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推荐名篇,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书信等文章,去了解作者的社会生活时代、情怀斗争精神和绝然不同人物,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孺子牛的形象。

然后,张老师让学生们三五人分为一组,通过网络在线阅读,即兴将感受写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写出本组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

“主题阅读·拓宽写作的渠道”彰显了读和写的精彩结合。

3、从说到写,加强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而写作则是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我和人交流。

口头语言先于书目语言。

显然,在教师的口头交际课上,应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应变能力,发散学生的应对思维,充分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而个性化地富有创意地说话,然后把说的即兴写下来。

这样,从说到写,学生在组织口头语言的同时进行了思维训练,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的转化过程中也同样同时得到了思维的训练。

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长期训练就会降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偏差率,促进学生的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

周珍老师在上口语交际课《话说“椰雕”》一课中,利用海南的椰雕工艺来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在了解过程中认识椰调的历史及加工制作过程,体会这一工艺品的精巧、可爱,感受海南人民的心灵手巧和聪颖的智慧,整节课以“椰雕”为话题,围绕一个“说”字:讲一讲你所认识的椰雕,学生道出对“椰雕”的初步印象;知一知你心中的椰雕,并了解加工制作过程;描一描你眼中的椰妹,道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述一述你要创作的工艺品,然后准备制作的椰雕工艺品的外形,并设计思路;表一表你对椰雕工艺品的情意,也就是表情达意。

一系列的教学实践,都是有序的,从说到写,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说和写衔接自然,转化巧妙,学生说得精彩,写得也精彩。

4、注重实践,加强习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
习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源于生活实践。

因此,习作要突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习作富有童真和童趣,那就必须加强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并把自己的活动过程描写出来,把活动的感受和情感抒发出来,把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还可以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

《走进“天一广场”》这类的作文训练套餐,就是在主题活动中有机地安排了多种应用文的习作训练,是一个整合了课程资源和本地生活资源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

周仁祥老师综合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通过游戏、采访、旅游、餐饮、娱乐、休息、购物为一体的宁波大型现代化的天一广场,有机地通过计划、广告词、书籍等常见的应用文写作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自然轻松地学习应用文的写作。

四、读写结合,重“法”循“法”
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学习作文可借鉴的能体现读写规律的“若干”成份,可分为句子、句群、构段开头、结尾、课篇、记事、写景状物、写人等若干类,把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彰显眉目清楚、序列分明、整体性强、便于使用的优点,增强相互联系,尽量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30年代夏丐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就是
遵循这一“若干法”的原则,以文话知识系统统帅全书。

在布鲁姆目标教学实践中,也必须重视“若干法”,遵循“若干法”,做到知识、文选、训练的系统化、整全化,提倡读写相结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与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溶为一体,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观察并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收集第一手材料。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利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